论秦宫“(木桼)娥之台”兼及漆业开发与“秦娥”称谓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Discussion on "Qin E Zhi Tai", the Development of Lacquerware Industry and the Terms of "Qin E" (beauty of Qin)
  • 作者:王子今
  • 英文作者:Wang Zijin;
  • 关键词: ; ; (木桼)娥 ; ; ; 称谓 ; 女性史
  • 中文刊名:SCWW
  • 英文刊名:Sichuan Cultural Relics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2-10
  • 出版单位:四川文物
  • 年:2018
  • 期:No.202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项目编号:14ZDB028)的成果之一
  • 语种:中文;
  • 页:SCWW201806005
  • 页数:11
  • CN:06
  • ISSN:51-1040/K
  • 分类号:43-53
摘要
《方言》卷二所谓"秦有(木桼)娥之台",可以增进对秦宫廷建筑的认识。"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娥"后来又被更为广阔的方言区域和社会层面使用,成为后宫女官职名用字,民间女子亦用以命名。"(木桼)",即漆木,亦与秦之漆地有关。由此或许可以结合其他迹象了解生漆资源开发漆器制作技术的历史。"(木桼)娥之台"名号的考察,也有社会称谓史的意义。文学史和文化史遗存中所见"秦娥",也许可以看作对"娥"之称谓在社会文化中扩衍的历史的一种回溯,提供了有益于探索"娥"作为语言标本之初生区域的片断信息。秦统一之后秦文化向东扩张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有所体现。
        
引文
[1]郭璞注:“言婑嫷也。”
    [2]郭璞注:“皆战国时诸侯所立也。,音七。”
    [3]郭璞注:“言娥娥也。”
    [4]郭璞注:“言闲都也。”
    [5]郭璞注:“言光艳也。”
    [6]郭璞注:“言幽静也。”
    [7]a.周祖谟校笺:《方言校笺》,第10页,中华书局,1993年;b.华学诚汇证,王智群等协编:《扬雄方言校释汇证》,第100页,中华书局, 2006年。
    [8](清)钱绎撰集,李发舜、黄建中点校:《方言笺疏》,第60页,中华书局, 1991年。
    [9]《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孔颖达疏:“扬雄云:善心为窈,善容为窕。”(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73页,中华书局, 1980年。
    [1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汉)扬雄撰,(清)戴震疏证:《方言疏证》,清乾隆孔继涵刻《微波榭丛书》本。
    [12](清)钱绎撰集,李发舜、黄建中点校:《方言笺疏》,第61页。
    [13]《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裴骃《集解》:“徐广曰:‘在长安西北,汉武时别名渭城。’”张守节《正义》:“今咸阳县北阪上。”第239、 241页,中华书局, 1959年。
    [14]《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张守节《正义》:“《秦记》云:‘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刻石为鲸,长二百丈。’逢盗之处也。”第251页。如果资料确实出自《秦记》,自然非常珍贵。不过,《续汉书·郡国志一》“京兆尹长安”条:“有兰池。”刘昭注补:“《史记》曰:‘秦始皇微行夜出,逢盗兰池。’《三秦记》曰:‘始皇引渭水为长池,东西二百里,南北三十里,刻石为鲸鱼二百丈。’”唐代学者张守节以为《秦记》的记载,南朝梁学者刘昭却早已明确指出由自《三秦记》。《说郛》卷六一上《辛氏三秦记》“兰池”条:“秦始皇作兰池,引渭水,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筑土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丈。”清代学者张照已经判断,张守节所谓《秦记》其实就是《三秦记》,只是脱写了“三”字。《史记考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附。秦封泥有“晦池之印”。《问陶之旅:古陶文明博物馆藏品掇英》,第171页,紫禁城出版社, 2008年。“晦”可以读作“海”。可知秦有管理“晦池”即“海池”的官职。秦封泥又有“每池”。陈晓捷、周晓陆:《新见秦封泥五十例考略》,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碑林集刊》第11辑,第314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年)。“每池”应当也是“海池”。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每征服一个国家,都要采集该国宫殿建筑图样,在咸阳北塬上复制。而翻版燕国宫殿的位置,正在咸阳宫的东北方向,与燕国和秦国的方位关系是一致的。兰池宫曾经出土“兰池宫当”文字瓦当,其位置大体明确。秦的兰池宫也在咸阳宫的东北方向,正在“出土燕国形制瓦当”的秦人复制燕国宫殿建筑以南。如果说这一湖泊象征渤海水面,从地理位置上考虑,也是妥当的。参看王子今:《秦汉宫苑的“海池”》,《大众考古》 2014年第2期。
    [15]刘叙杰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1卷:“建于夯土高基上的宫室建筑,除了正规宫殿与离宫之外,还有专门的台。它们的功能有:观天象,察四时,祭鬼神和供游览。”第240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
    [16]a.任继昉纂:《释名汇校》,第302页,齐鲁书社,2006年;b.《初学记》卷二四引《释名》:“台,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唐)徐坚等著:《初学记》,第574页,中华书局, 1962年。
    [17]《史记》卷三《殷本纪》:“帝纣……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冣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裴骃《集解》:“如淳曰:‘《新序》云鹿台其大三里,高千尺。’瓒曰:‘鹿台,台名,今在朝歌城中。’”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鹿台在卫县西南二十二里。’”裴骃《集解》:“《尔雅》曰:‘迤逦,沙丘也。’《地理志》曰在巨鹿东北七十里。”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沙丘台在邢州平乡东北二十里。《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第105~106页。
    [18]“高台榭,美宫室,以鸣得意”未详出处。可以参考的信息有《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夫衡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予秦。秦成,则高台榭,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前有楼阙轩辕,后有长姣美人,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第2248页。又沈鲤《域外三槐记》:“诸公当年起大厦连云,治高台广榭,以鸣得意者,何可胜数也。今皆不知其踵迹之所在。”《明文海》卷三三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第143~144页,紫禁城出版社, 2001年。有学者也指出:“东周时期,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开始大量建设台榭类的建筑。”张卫星、陈治国:《秦始皇陵封土高台建筑认识——以东周时期高台文化为背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7》,三秦出版社, 2017年。
    [20]《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第1504页。
    [21]《史记》,第1747页。
    [22]据建筑史学者的总结,这种“高台”建筑为“各地诸侯”竞相营造。秦国有章台、三休台、祀鸡台、灵台、凤台……。齐国台榭有瑶台、柏寝台、琅琊台、戏马台、九重台、檀台……。楚国有章华台、渐台、小曲台、层台、云萝台、阳云台、豫章台、匏居台、春申台、钓台、乾溪台、章华台、五仞台……。赵国有丛台、洪波台、檀台、野台、野望台……。魏国有范台、文台、京台、晖台、中天台……。燕国有展台、宁台、黄金台、小金台、仙台、崇霞台、握日台、钓台、阳华台、通云台……。宋国有仪台。刘叙杰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1卷,第240~241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所据资料引用或不符合文献学规范,亦有其他错误,但仍可作为参考。
    [23](明)董说原著,缪文远订补:《七国考订补》,第326~328、 334~336、 344~355、 363~367、371~374、 378~380、 384~38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
    [24]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武阳台主体宫殿建筑夯土台基……高出地面约11米”。第23页,文物出版社, 1996年。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两周卷》,第229、 236、 238~241、 244、 251、261~26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
    [26]徐复:《秦会要订补》,第385~390页,群联出版社, 1955年。
    [27]马非百:《秦集史》,第541~544页,中华书局,1982年。
    [28]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物》 1976年第11期。
    [2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秦都咸阳考古报告》,第13页,科学出版社, 2004年。
    [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秦汉卷》,第3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
    [3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秦都咸阳考古报告》,第285页。
    [3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秦汉卷》,第36页,据《秦都咸阳考古报告》,“50年代初,这里还遗存有南北向三座高大的夯土台”。第567页。
    [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秦汉卷》,第36页。
    [34]如a.徐卫民、呼林贵:《秦建筑文化》,第58~62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b.田静:《秦宫廷文化》,第22~25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c.徐卫民:《秦都城研究》,第124~129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
    [35](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第71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5年。
    [36](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第575页,中华书局, 1987年。
    [37]吴云主编《建安七子集校注(修订版)》应玚《神女赋》注释:“秦娥:古之歌女。吴娃:吴地美女。”第521页,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年。与“吴娃”对应,“秦娥”的解释避去“秦”字,一言空间,一言时间。这样的解说未可赞同
    [38]《史记》,第1983页。
    [39]参看王子今:《古晋语“天开之”索解——兼论秦晋交通的早期发展》,《史志研究》 1998年第2期。
    [40](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第575页。《宋书》卷一九《乐志一》:“周衰,有秦青者,善讴,而薛谈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伎而辞归。青饯之于郊,乃抚琴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谈遂留不去,以卒其业。又有韩娥者,东之齐,至雍门,匮粮,乃鬻哥假食。既而去,余响绕梁,三日不绝。左右谓其人不去也。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韩娥还,复为曼声长哥,一里老幼,喜跃抃舞,不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遣之。故雍门之人善哥哭,效韩娥之遗声。”第548~549页,中华书局, 1974年。
    [41]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修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
    [42](清)永2)等撰:《四库全书总目》,第340页,中华书局, 1965年。
    [43](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第1759页,中华书局, 1960年。
    [44](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一二《杂家类》:“谢肇淛《五杂俎》十六卷,又《麈余》四卷,又《文海披沙》八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明)杨慎:《丹铅总录》卷一四《订讹类》“古文七作桼”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浦铣《续历代赋话》卷四引陈继儒《枕谭》:“《方言》:‘吴有桼娥之台。’束皙赋:‘朝享五鼎之奉,夕宿桼娥之房。’桼卽七也。《太元》七政亦作桼。禇河南书《枯树赋》亦作桼。”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清)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卷二:“按束皙赋:‘朝列九鼎之奉,夕宿桼娥之房。’桼即古七字。《太元》七政亦作桼政。奈何不作桼字?”清康熙六年刻本。
    [47](明)杨慎:《升庵集》卷六七“七娥房”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杨慎《秇林伐山》卷一二“七娥房”同。明嘉靖三十五年王询刻本。清沈自南《艺林汇考》卷三《栋宇篇·亭台类》写道:“束皙《玄居赋》:‘夕宿七娥之房,朝享五鼎之食。’《方言》:‘吴有桼娥之台。’桼即七字。《字林》有七娥三粲百媚千娇之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全袭杨慎说。
    [48](明)陈绛:《金罍子》下篇卷四,明万历三十四年陈昱刻本。
    [49](明)夏树芳:《词林海错》卷一一“桼娥”条,明万历刻本。
    [50]《晋书》,第1428~1429页,中华书局, 1974年。
    [51]《后汉书》卷八〇下《文苑列传下·边让》:“招宓妃,命湘娥,齐倡列,郑女罗。扬激楚之清宫兮,展新声而长歌。繁手超于北里,妙舞丽于阳阿。”李贤注:“宓妃,洛水之神女也。湘娥,堯之二女娥皇、女英,湘水之神也。”第2642~2643页,中华书局, 1965年。《艺文类聚》卷四一引魏陈王曹植《妾薄命行》曰:“想彼宓妃洛河,退咏汉女湘娥。”晋陆机《吴趍行》曰:“楚妃且勿叹,齐娥且莫讴。”《艺文类聚》卷四二引魏陈王曹植《仙人篇》曰:“湘娥拊琴瑟,素女吹笙竽。”晋陆机《前缓声歌行》曰:“北征瑶台女,南要湘川娥。”《艺文类聚》卷五六引魏陈王曹植《九咏》曰:“感汉广兮羡游女,杨激楚兮咏湘娥。”《艺文类聚》卷七八引齐袁彖《游仙诗》曰:“王子洛浦来,湘娥洞庭发。”《艺文类聚》卷七九引梁邵陵王《祀鲁山神文》曰:“江妃汉女,含睇来趋。湘娥洛嫔,宜言在侧。”《艺文类聚》卷八〇引周庾信《灯赋》曰:“楚妃留客,韩娥合声。”(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第742、 746、 756、 757、 1016、 1334、1354、 1370页。
    [52](清)庄履丰、庄鼎铉:《古音骈字续编》卷二《平韵·一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3](元)白珽:《湛渊静语》卷一,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54]《汉书》,第1547页,中华书局, 1962年。
    [55]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第15~16页,地图出版社, 1982年。
    [56]《史记》,第65~66页。
    [57]《汉书》,第1532页。
    [5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9]a.林剑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漆的发现和利用》,《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8年第1期。此后研究成果,又有:王世襄:《中国古代漆工杂述》,《文物》 1979年第3期;曹金柱:《中国生漆经营史初探》,《中国生漆》 1983年第1期;王尚林、曹金柱:《中国漆文化发展简史》,《中国生漆》 2002年第2期。
    [60]a.刘士莪:《商周时期的漆器》,《中国生漆》 1985年第3期;b.张永山:《西周漆器概述》,《华夏考古》 1988年第2期。
    [61]原注:“《史记·滑稽列传》。”《史记》卷一二六《滑稽列传》:“二世立,又欲漆其城。优旃曰:‘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于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第3203页。
    [62]原注:“《括地志》,引自《秦会要订补》,卷7 《水利》。”徐复《秦会要订补》卷一七《食货·水利》:“胡亥筑阿房宫,开渠而运南山之漆。”注:“《括地志》。按《长安志》于漕河下引《汉书》云:穿此渠通漆水。又引《括地志》之言。盖两存其说者也。”(第268页)。(唐)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卷一《雍州·长安县》:“漆渠,胡亥筑阿房宫开此渠,而运南山之漆。”注:“《长安志》卷十三咸阳县引,又同卷一条引作‘胡亥将运南山之漆而开此渠。’”第11页,中华书局, 1980年。
    [63]朱学文:《秦漆器研究》,第240页,三秦出版社,2016年。
    [64]朱学文:《秦漆器研究》,第29~30页。
    [65]据王永安、张俊民《甘肃宁县石家墓群2016年发掘收获》介绍,这一东周墓群出土“漆器如漆盒、漆耳杯、漆盘等”。国家文物局主编:《201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64~68页,文物出版社, 2017年。王永安、张俊民《甘肃宁县石家墓群发掘5座春秋高等级墓葬》所介绍M216 “椁室四壁抹一层浅绿色涂料,代替木板构筑椁壁以装饰墓壁”,以及M36 “墓圹四壁一定深度下抹浅绿色涂料”的情形,也值得注意。《中国文物报》 2017年11月17日第8版。
    [66]《史记》,第21~22页。
    [67]《淮南子·览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袁珂说:“姮娥即《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生月十二’之常羲。古音读羲为娥,逐渐演变为奔月之常娥。《文选》注两引《归藏》,均谓常娥服不死药奔月。知常娥神话古有流传,非始于《淮南子》。”“《诗·生民》‘时维后稷’孔颖达疏引《大戴礼记·帝系篇》又作常仪,……羲、仪、娥,古音同。”袁珂编:《中国神话大词典》,第435、 591页,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8年。
    [68]《史记》,第395页。
    [69]《史记》,第1969页。
    [70]刘增贵:《汉代妇女的名字》,《新史学》第7卷第4期, 1996年。
    [71](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第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
    [72]《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褚先生补述,第1983~1984页。
    [73]《汉书》,第3935页;《后汉书》卷一〇上《皇后纪上》李贤注:“婕妤一,娙娥二,容华三,充衣四,已上武帝置。”第400页,中华书局, 1965年。
    [74]《史记》,第2007页;《汉书》卷三八《高五王传》:“皇太后有爱女曰修成君,修成君非刘氏子,太后怜之。修成君有女娥,……”第1999页。
    [75]《后汉书》,第2021页;《后汉书》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赞:“保阿传土,……”李贤注:“传土谓阿母山阳君宋娥更相货赂,求增邑土也。”第282页;《后汉书》卷七八《宦者列传·孙程》:“黄龙、杨佗、孟叔、李建、张贤、史泛、王道、李元、李刚九人与阿母山阳君宋娥更相货赂,求高官增邑,又诬罔中常侍曹腾、孟贲等。永和二年,发觉,并遣就国,减租四分之一。宋娥夺爵归田舍。”第2518页。
    [76]《后汉书》,第381页;《续汉书·五行志五》:“建安四年二月,武陵充县女子李娥,年六十余,物故,以其家杉木槥敛,瘗于城外数里上,已十四日,有行闻其冢中有声,便语其家。家往视闻声,便发出,遂活。”《后汉书》,第3348页。
    [77]《后汉书》,第1803页。
    [78]《后汉书》,第2794页。
    [79]a.《三国志》,第1327页,中华书局, 1959年;b.《晋书》,第2429页,中华书局, 1974年。
    [80]《后汉书》,第2796~2797页。
    [81]张孟伦:《汉魏人名考》,第68、 71~72页,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8年。
    [8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整理研究室:《人名用字和性别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整理研究室编:《姓氏人名用字分析统计》,第455页,语文出版社, 1991年。
    [83](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第79页。
    [84]《战国策·中山策》:“赵,天下善为音,佳丽人之所出也。”(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第11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后宫,徧诸侯。”第3263页。《太平御览》卷一六一引《赵记》:“女子盛饰冶容,习丝竹长袖,倾绝诸侯。”第783页。参看方诗铭:《战国秦汉的“赵女”与“邯郸倡”及其在政治上的表现》,《史林》 1995年第1期;收入《方诗铭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年。
    [85]《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载《谏逐客书》,第2544、 2543页。
    [86]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修订本)》。
    [87]王力:《汉语诗律学》,第495、 497、 49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