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17:中国民族发展四十年文献综述与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ON ETHNIC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RECENT 40 YEARS(1978~2017)
  • 作者:胡延龙
  • 英文作者:Hu Yanlong;
  • 关键词:中国民族发展 ; 改革开放 ; 综述 ; 文献研究
  • 英文关键词:ethnic development in China;;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review;;documentary research
  • 中文刊名:MZYA
  • 英文刊名:Guangxi Ethnic Studies
  • 机构: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8-12-20
  • 出版单位:广西民族研究
  • 年:2018
  • 期:No.144
  • 语种:中文;
  • 页:MZYA201806005
  • 页数:12
  • CN:06
  • ISSN:45-1041/C
  • 分类号:42-53
摘要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族发展的实践需要,理论界对民族发展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也是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多元。本文将已收集的1978~2017年的国内相关文献,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以期把握民族发展研究的发展脉络、体系构成以及特点和范式,从而更好地促进民族发展理论研究和推进民族发展的实践进程。
        China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ethnic areas have always been highly valued by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with the practical needs of China's ethnic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theory of ethn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more and more in-depth, an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relevant domestic literature from 1978 to 2017, three periods can be divided for summarization and evaluation, in order to grasp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system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aradigms of ethnic development research,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ethn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ethnic development.
引文
[1]刘国平.第三产业、对外开放与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2]李甫春.发展商品生产是繁荣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途径[J].民族研究,1980(2).
    [3]侯丕之.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是整个国家的利益[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4]秋浦.试论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向[J].民族研究,1984(4).
    [5]李明生,王广存.关于民族发展中的竞争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8(6).
    [6]廖日裕.加速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的途径[J].民族研究,1984(1).
    [7]孙青.我国各民族的发展繁荣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1981(1).
    [8]向零.论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发展的趋向[J].贵州民族研究,1985(2).
    [9]阮欣.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共同道路[J].民族研究,1981(4).
    [10]姜永兴.小民族发展趋势初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2).
    [11]金炳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理论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3).
    [12]都永浩.民族理论研究的新课题[J].民族研究,1989(6).
    [13]石亚周.民族理论研究的新思维[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2).
    [14]金炳镐.论民族发展的诸条件、环境[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4).
    [15]马尚云.民族发展的整体系统观[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0(1).
    [16]谭明华.试论民族的发展及其度量[J].民族研究,1992(5).
    [17]吴金.论当代民族进程和我国民族发展的多元化战略[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
    [18]包玉琴.观念变革与民族地区的发展[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19]熊锡元.试论制约民族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J].民族研究,1993(3).
    [20]乌尔希叶夫.论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因素和趋向[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4(6).
    [21]石亚周.论民族发展环境[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6).
    [22]齐犂.试谈民族发展意识与国家整体观念[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3).
    [23]李欣广.民族发展与小城镇经济发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
    [24]潘承环.变革陈旧落后生活消费习俗是少数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J].广西民族研究,1993(1).
    [25]黄承敏.民族政策与民族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1).
    [26]顾惠雅.民族素质在现代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作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27]葛宝祥.文化交际与民族发展[J].北方论丛,1999(4).
    [28]马翀炜.民族发展的文化基础[J].广西民族研究,2001(2).
    [29]李劼.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历程与民族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00(3).
    [30]白兰,麻秀荣.民族教育与民族发展——以鄂伦春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3).
    [31]何群.地域意识行为与小民族发展——以鄂伦春族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1(1).
    [32]韩有峰.关于黑龙江省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4).
    [33]杜玉亭.发展不平衡与各民族共同繁荣[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34]陈庆德.论区域经济发展与民族发展[J].开发研究,1999(1).
    [35]任维德.社会转型与民族发展——中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4).
    [36]任维德.现状、原因、对策:地方政府间竞争视野下的民族发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37]邓大才.东西部制度安排的非均衡性与西部的制度创新[J].探索,2001(1).
    [38]任维德.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发展的政治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5).
    [39]段超.对西部大开发中影响民族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2(2).
    [40]胡鞍钢,温军.西部开发与民族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41]温军.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资源科学,1999(2).
    [42]赵健君.再论民族问题发展规律[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5(3).
    [43]萧君和.论中华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J].现代哲学,1996(2).
    [44]王春华.民族发展理论回顾[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3).
    [45]王勋铭.论民族发展的阶段性[J].新疆社科论坛,1992(3).
    [46]郝时远.取代与改造:民族发展的方式选择——以鄂温克族猎民的发展为例[J].民族研究,1996(4).
    [47]贾晞儒.论民族发展[J].青海社会科学,2000(1).
    [48]石奕龙.经济趋同与表意文化的特化——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少数民族发展的双重性[J].思想战线,2004(4).
    [49]和少英.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探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50]黄东辉,孙继为.论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的科学体系[J].广西民族研究,1999(2).
    [51]代葵,李春.试析邓小平的民族发展观的特点[J].贵州民族研究,2004(3).
    [52]熊坤新.邓小平对民族发展思想的贡献[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1).
    [53]黄国雄.试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发展观[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4).
    [54]彭英明.论新世纪民族问题与民族自身发展——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55]闫丽娟,解晓燕.毛泽东论各民族发展与共同繁荣[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6).
    [56]娜芹.论毛泽东的民族发展观及其现实意义[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4).
    [57]南文渊.城市化——东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大趋势[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2).
    [58]毅松,娜仁其木格.达斡尔族人口城市化及其对民族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1).
    [59]王铁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结构性差异——以德昂族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1).
    [60]唐海琴.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中的语言保护工作[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
    [61]刘爱军,李祥妹,周龙春.西藏自治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研究[J].西北人口,2011(4).
    [62]何志鹏.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63]陶克套,李梅英,赵妍.关于推进区域自治民族发展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5).
    [64]耿新,李俊杰.广西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效果评价与思考[J].理论月刊,2015(4).
    [65]陈景辉,朱瑞雪.“兴边富民”行动与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基于新生鄂伦春族乡的调查[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4).
    [66]欧元明.第二轮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中期成效与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67]闫沙庆,张利国.新形势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差别化政策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5).
    [68]李若青.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及其经济因素[J].经济问题探索,2008(11).
    [69]朱玉福,伍淑花.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及其实践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1(3).
    [70]耿新.精准扶贫的差别化政策研究——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71]刘兴全,肖琼,黄莉,王艳.我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研究——基于对云南、贵州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调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7).
    [72]李澜.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京族经济发展模式为例[J].学术论坛,2007(5).
    [73]李晶.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道路探析——以鄂温克民族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7(1).
    [74]王德强,王峰.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转型研究:特征、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9).
    [75]沃岭生,何志鹏,崔龙.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5).
    [76]龚荫.古代南方民族教育文化与民族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77]李正亭,孔令琼.试论云南民族发展与边疆变迁间的历史互动关系[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2).
    [78]王文光.“大一统”中国发展史与中国边疆民族发展的“多元一统”[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4).
    [79]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1).
    [80]乔智敏,尚大超.浅谈景洪市跨界民族发展与边疆社会稳定[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2).
    [81]青觉.沿边民族地区发展与国家安全良性互动的建构: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安全的交汇[J].兰州学刊,2016(9).
    [82]王力媛.民族工作时代主题与加快民族发展问题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83]王希恩.科学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J].民族研究,2007(6).
    [84]金炳镐,张银花.论民族和谐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6).
    [85]严庆,青觉.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发展的特征——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9(3).
    [86]吴琼.民族协调发展:我国当前民族发展理论的新概括[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87]韩小兵,喜饶尼玛.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发展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88]龙先琼.关于民族发展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89]青觉,马守途.论我国民族差异和民族发展差距的长期存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90]刘建文.社会发展与民族发展机能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6).
    [91]于春洋.论民族政治发展的基本内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92]于春洋.论民族政治发展基本概念的界定[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2).
    [93]傅荣,左停.少数民族发展干预过程中的开发与保护——发展学的反思[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94]张彦虎,李万明.简析我国民族发展扶持政策的作用与效果——以民族干部、人口、教育政策为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9).
    [95]张艾力.民族发展扶持政策与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建构——以民族教育发展扶持政策为例[J].满族研究,2013(2).
    [96]曾宪义.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民族发展权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97]连雪晴.新发展理念视阈下少数民族发展权的应有结构[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6(4).
    [98]马东亮.后发展主义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民族发展研究:意义与启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99]马东亮,麦麦提.发展理论的适用性与中国民族发展研究:以现代化理论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5).
    [100]林晓华.媒介素养与少数民族发展[D].成都:四川大学,2006.
    [101]刘亚红.少数民族的文化重组与民族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08(S1).
    [102]张时空.城市化对民族发展及民族关系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03]杨昌儒.加快城镇化建设,着力推动少数民族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1(5).
    [104]李育红.东乡族、保安族女性与民族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2008(2).
    [105]潘文献.试论民族发展过程中文化适应的滞后性——以湘黔桂少数民族村寨火灾为例[J].学术论坛,2014(7).
    [106]马忠才.西北民族社会的阶层分化与治理创新——社会分层及其社会效应的微观实证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5(2).
    [107]任维德.现状机遇、路径:“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民族发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4).
    [108]陈世润,王力媛.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贡献[J].广西社会科学,2006(2).
    [109]麻秀荣.中国共产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经验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2).
    [110]彭永庆.建国以来党的民族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思考——从发展人类学视角谈学习党的十八大关于民族发展问题的体会[J].满族研究,2013(2).
    [111]陈光军.中国共产党民族发展观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迪[J].西藏研究,2015(1).
    [112]娜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发展观及其现实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13]甄喜善.论胡锦涛的民族发展观[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114]熊海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的民族发展内涵[J].民族论坛,2016(1).
    [115]刘吉昌.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主题宗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研究系列论文之五[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4).
    [116]彭谦,程志浩.论“五大发展理念”与民族地区发展的内在逻辑[J].民族论坛,2016(12).
    [117]巴拉吉,黄岩.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18]唐建兵.论民族发展与国族认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119]林艳,杨旭.民族发展视域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3).
    [120]朱碧波.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建构[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