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违规增持的私法救济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ivil Liabilities for Violating Rules on Disclosable Interest in Major Shareholdingand Abstention from Trading
  • 作者:梁上上
  • 英文作者:Liang Shangshang;
  • 关键词:违规增持 ; 信息披露 ; 利益衡量 ; 限期转让 ; 吐出规则 ; 表决权限制
  • 中文刊名:FSYJ
  • 英文刊名:Studies in Law and Business
  • 机构:清华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法商研究
  • 年:2019
  • 期:v.36;No.190
  • 基金: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资助项目[CLS(2017)B08]
  • 语种:中文;
  • 页:FSYJ201902014
  • 页数:13
  • CN:02
  • ISSN:42-1664/D
  • 分类号:148-160
摘要
随着证券市场并购案件的不断增多,违规增持行为愈演愈烈。大额持股信息披露规则已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但该规则内含的制度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相符,需要坚守。虽然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对防止违规增持各自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成效极为有限。摆脱危机的根本路径在于针对违规增持行为构建合适的私法救济体系。违规增持合同是有效的,其交易结果不得改变,违规增持者可以获得股票所有权。但是,违规增持是违反证券法规定的复合型信息错误行为,不能只责令补充披露相关信息,还需以"恢复原状"来阻止"暗渡陈仓"。沿着"责令限期转让"向"判决限期转让"转变的逻辑路径,法院可以判决其限期抛售违法所持有的股份,令其吐出违法收益并应归公司所有。在改正完成前,违规增持者不得行使该股票的表决权。
        
引文
(1)参见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级人民法院(2015)拉民二初字第36号民事调解书。
    (2)参见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5)沪一中民六(商)初字第66号民事判决书。
    (3)参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宁波监管局(2015)1号行政处罚决定书。
    (4)例如,西藏旅游案以调解结案;又如上海新梅案,法院一审时采取判决解决纠纷,但原告提起上诉后,最终以调解结案。
    (5)参见梁上上:《利益的层次结构与利益衡量的展开》,《法学研究》2002年第1期。
    (6)参见《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朱大明译,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103~108页。
    (7)参见张子学:《完善我国大额持股披露制度的若干问题》,载张育军、徐明主编:《证券法苑》(第5卷),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418页。
    (8)参见梁上上:《制度利益衡量的逻辑》,《中国法学》2012年第4期。
    (9)参见齐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0)Se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2004), p.51.
    (11)See Westermann, Wesen, S.8, 14, 25.转引自吴从周:《概念法学、利益法学与价值法学:探索一部民法方法论的演变史》,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399页。
    (12)参见卢文道、方俊:《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之争的最新态势与监管路径研究》,载桂敏杰总编:《证券法苑》(第13卷),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11~13页。
    (13)See John C. Coffee, Jr., Joel Seligman, Hillary A. Sale, Securities Regulation, 10th, Foundation Press, 2007, pp.718-719.
    (14)See Rondeau v. Mosinee Paper Corp., 422 U.S. 49 (1975).
    (15)See Larry D. Soderquist, Theresa A. Gabaldon, Securities Regulation, 6th, Foundation Press, 2006, p.383.
    (16)See Indiana National Corp. v. Rich, 712 F.2d 1180, Fed. Sec. L. Rep. P 99,432.
    (17)See Larry D. Soderquist, Theresa A. Gabaldon, Securities Law, 4th, Foundation Press, 2011, p.145.
    (18)参见《瑞士民法典》,于海涌、赵希璇译,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5页。
    (19)参见谢怀栻:《外国民商法精要》,法律出版社2014年第3版,第58页。
    (20)例如,崔建远、苏永钦都持批评意见。参见崔建远:《合同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苏永钦:《私法自治中的经济理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21)参见《民法总则立法背景与观点全集》编写组编:《民法总则立法背景与观点全集》,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257页。
    (22)在德国,对于违反《德国民法典》第134条规定的法律后果,能否产生某种推定,即在发生异议时应否认定为无效呢?对此还存在争议。弗卢梅持否定态度,卡纳里斯则持肯定态度,梅迪库斯赞同卡纳里斯的意见,认为应当认定为无效。
    (23)参见周正庆、李飞、桂敏杰主编:《新证券法条文解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页。
    (24)参见李飞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修订)释义》,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186页;周正庆、李飞、桂敏杰主编:《新证券法条文解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页。
    (25)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38、204条。
    (26)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43、199条。
    (27)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45、201条。
    (28)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76、202条。
    (29)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77、203条。
    (30)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222条第2款。
    (31)参见陈洁:《违规大规模增减持股票行为的定性及惩处机制的完善》,《法学》2016年第9期。
    (32)参见杨亮:《内幕交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3~236页。
    (33)参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罚字(1999)28号行政处罚决定书。
    (34)参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1996)证监罚字第65号处罚决定书。
    (35)责令改正的本质是恢复原状。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法、行政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0 页;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法、行政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讲话》,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第34页。有人指出,从行为性质看,“责令改正”是消除已经产生的危害后果,使其恢复到原来状态,是执行性措施,法律不能以惩罚性措施代替执行性措施。参见胡建淼、胡晓军:《行政责令行为法律规范分析及立法规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36)See Electronic Specialty Co. v. International Controls Corp. 409 F.2d 937 (1969).
    (37)See General Steel Industries, Inc. v. Walco National Corporation, 1981 WL 17552, Federal Securities Law Reporter. P 98,402.
    (38)Litigation Release No. 9533 (S.E.C. Release No.), 24 S.E.C. Docket 439, 1981 WL 315222.
    (39)See Hanna Min Co. v. Norcen Energy Resources Ltd., 574 F. Supp. 1172, Fed. Sec. L. Rep. P 98,742, Fed. Sec. L. Rep. P 98,878.
    (40)参见藤祥志:《“责令改正”的独立性原理探讨》,载胡建淼主编:《公法研究》第8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4页。
    (41)参见[古罗马]优士丁尼:《法学阶梯》,徐国栋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42)See SEC v. First City Financial Corp., LTD. 688 F. Supp. 705 (D. D. C. 1988).
    (43)See SEC v. First City Financial Corp., LTD. 688 F. Supp. 705 (D. D. C. 1988).
    (44)See SEC v. First City Financial Corp., LTD. 890 F.2d 1215 (D.C. Cir. 1989).
    (45)See SEC v. First City Financial Corp., LTD. 688 F. Supp. 705 (D. D. C. 1988).
    (46)参见吴光明:《证券交易法论》,台湾三民书局2013年第12版,第349页。
    (47)参见叶林:《证券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版,第256页。
    (48)参见李飞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修订)释义》,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8~69页;周正庆、李飞、桂敏杰主编:《新证券法条文解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
    (49)例如,2015年4月“证券法修订草案”的第109、111、119、120、122、123条等。
    (50)参见李飞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修订)释义》,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26页;周正庆、李飞、桂敏杰主编:《新证券法条文解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598页。
    (51)我国台湾地区“企业并购法”第27条第14款规定,对公开发行公司向证券主管机关的申报义务作了规定。
    (52)我国台湾地区“金融控制法”第16条第10款规定,未依第2项、前项规定向主管机关申报或未依第3项规定经核准而持有金融控股公司已发行有表决权之股份者,其超过部分无表决权,并由主管机关命其于限期内处分。
    (53)参见《韩国资本市场法》,董新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第11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