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文人的“在场”与“走出”——以清代诗人窦光鼐为中心的讨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罗时进
  • 关键词:清诗 ; 窦光鼐 ; 宫廷文人 ; 在场写作
  • 中文刊名:WXYC
  • 英文刊名:Literary Heritage
  • 机构:苏州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6-01-15
  • 出版单位:文学遗产
  • 年:2016
  • 语种:中文;
  • 页:WXYC201601016
  • 页数:11
  • CN:01
  • ISSN:11-1009/I
  • 分类号:112-122
摘要
窦光鼐在乾隆朝以经术文章为海内山斗,影响极大,但因长期行走内廷,屡掌文衡,其生命历程中缺少了一般诗人所具有的社会基层生活经历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创作环境,故才名长期为时文和应制文所掩,诗人形象难以彰显,其诗集成为今人相当陌生的文本。事实上他的诗具有独特的风貌,尤其"走出宫廷"的诗性抒写与"宫廷在场"写作有显著差异,表现出诗人突破困境后的斐然成就。综观其现存全部作品,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有不凡手眼与境界追求的诗家,宗尚唐宋而能以自我才力熔铸出新,以胸臆心裁临文书写,在乾隆乃至清代诗坛虽不自树旗帜,却足成坛坫。应在清代诗歌史上给予窦光鼐恰当的地位,并由此对宫廷作家抱持理解与同情,重视他们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引文
①彭锋《重回在场--兼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学术月刊》2006年第12期。
    ②刘阳《解构的在场与文学的在场--兼论德里达在场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反照》,《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
    ③《重回在场--兼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认为:“德里达对在场的解构,事实上暗中采取了古老的哲学观念,即有机统一观念。根据这一观念,任何部分只要离开它的整体就没有意义,没有任何独立的部分能够是一个自我同一的,自我充足的思想对象。”这一看法值得赞同。德里达虽然将以往的西方形而上学批判为“在场形而上学”,但其“在场”理论既包含了后结构主义的因素,也部分采取了有机统一的古代哲学观念。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借用“在场”概念提出和研究“在场写作”问题。
    ④叶衍兰、叶恭绰《清代学者像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76页。
    ⑤窦光鼐《省吾斋诗赋集》卷九《恭和御制仲春经筵元韵》,清嘉庆六年(18〇1)家刻本,第la页。按,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洵)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门读书,为文辞。”(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三五,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册,第513页)此句说自己二十九岁方知读书求知,较苏洵为晚。
    ⑥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2〇〇4年版,第169页。
    ①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二二《窦光鼐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6册,第10793页。
    ②《清史稿》卷四八四《文苑一》:“秦松龄,字留仙,无锡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官检讨,罢归。后举鸿博,复授检讨。……松龄为庶常,召试咏鹤诗,有句云:‘高鸣常向月,善舞不迎人。’世祖拔置第一,示阁臣曰:‘是人必有品!’”(第44册,第13341页)另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〇:“秦松龄太史《咏鹤》云:‘高鸣常向月,善舞不迎人。’世祖尚其有身份,即迁学士。”(清乾隆五十七年刻本,第17b-18a页)
    ③窦光鼐《东皋先生诗集》卷下《味外阁古松歌》,清嘉庆三年(1798)刻本,第7b页。
    ④转引自张崇玖、窦学义《窦光鼐传》,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年版,第353页。
    ⑤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四二《文苑》,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5b页。
    ⑥《省吾斋诗赋集》卷六《平定两金川大功告成恭纪》,第lb-2a页。
    ①窦光鼐《东皋应制集.词?圣寿无疆词五言六韵三十首》(其四),清刻本,第2a页。
    ②《省吾斋诗赋集》卷七《恭和御制仲春经筵元韵》,第l〇a页。
    ③《省吾斋诗赋集》卷五《恭庆皇太后八旬万寿诗》(其二十九),第16b页。
    ④王国维《文学小言》:“鋪綴的文学,决非真正之文学也。……个人之汲汲于争存者,决无文学家之资格也。人亦有言:名者,利之宾也。故文绣的文学之不足为真文学也,与鋪綴的文学同。”(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页)
    ⑤《省吾斋诗赋集》卷八《恭和御制口外元韵》,第11a页。
    ⑥《省吾斋诗赋集》卷八《恭和御制塞湖载月之作》,第13b页。
    ⑦《东皋先生诗集》卷上《恭和御制焦山古鼎歌元韵》,第12a页。此诗亦存于《省吾斋诗赋集》卷七,题为《恭和御制焦山古鼎歌元韵和沈德潜韵》,文字也颇有不同。这里的文本依据是秦瀛编《东皋先生诗集》卷上所录,题中删去“沈德潜”之名,当是在徐述夔案发生,沈德潜被降旨追夺阶衔、罢祠、削封、仆碑之后。
    ⑧《东皋先生诗集》卷上《恭和御制焦山古鼎歌元韵》,第13b页。
    ①《文学小言》,《静庵文集》,第167页。[德]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在《真理与方法》中说:“如果我们就与艺术经验的关系而谈论游戏,那么游戏并不指态度,甚而不指创造活动或鉴赏活动的情绪状态,更不是指游戏活动中所实现的某种主体性的自由,而是指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上册,第131页)本文所论之“游戏”,正是指这种“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包括写作过程的存在与本文的存在,是“自我表现”的形式、过程与结果的显现。
    ②[法]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书写与差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下册,第523页。
    ③[荷]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游戏的人》,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④⑤秦瀛《小岘山人文集》卷三《东皋先生诗钞序》,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刻道光补刻本,第38a-38b页。
    ①秦氏在《东皋先生诗集》卷上之末选录了窦氏《恭和御制焦山古鼎元韵》,这是该选本唯一的“恭和”诗。
    ②据窦光鼐曾孙窦登桂《东皋先生诗集跋》,窦光鼐全集十二卷曾因窦门弟子转相抄阅而不知所在。此全集并未真正佚失,窦氏《省吾斋诗赋集》清嘉庆六年(1801)刻本尚存,其中一至八卷俱为应制之作,九至十二卷为非应制诗,编次与《东皋先生诗集》不同,数量亦多于秦编,有助于我们了解窦光鼐全部创作的情况。
    ③《省吾斋诗赋集》卷九《留别邑中亲友》,第13a页。
    ①《东皋先生诗集》卷中《过大庾岭即日登舟寄西堂弟》,第4b页。
    ②《东皋先生诗集》卷中《侍家大人登昆都山作》,第11b页。
    ③⑥阮元《先师东皋窦光鼐先生行乐图赞》,转引自《窦光鼐传》,第367页。
    ④《东皋先生诗集》卷下《哭亡弟西堂》(其二),第la页。
    ⑤《东皋先生诗集》卷下《送西堂柩归里》(其一),第2a页。
    ⑦《东皋先生诗集》卷上《九日同西堂登琅琊台观日出得见海市,次东坡先生登州海市元韵》,第4a页。
    ⑧《省吾斋诗赋集》卷九《五莲山杂咏十二首?五莲峰》,第9b页。
    ①《东皋先生诗集》卷上《登望海峰》,第6a页。
    ②《东皋先生诗集》卷中《还过南山作》,第15a页。
    ③《省吾斋诗赋集》卷九《雨后同庄滋圃抚军及藩臬诸公泛舟西湖,因游天竺、灵隐、韬光诸胜,遂登北高峰三首》,第17a页。
    ④窦汝翼《先大人行述》,转引自《窦光鼐传》,第365页。
    ⑤沈清瑞《呈窦东皋先生》,徐世昌《晚晴籙诗汇》卷一〇五,中国书店1988年版,第3册,第86页。
    ⑥窦光鼐《省吾斋古文集》卷一〇《中宪大夫河南汝光兵备道退圃张君墓志铭》,《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47册,第328页。
    ⑦《省吾斋诗赋集》卷九《渡平靖关戏简庄方耕编修》,第4b页。
    ⑧孔颖达《周易正义》卷四《履》,宋刻递修本,第%页。
    ①《省吾斋诗赋集》卷九《西平道中》,第3b页。
    ②《省吾斋诗赋集》卷九《送王熊峰先生谪任西川》,第lb页。
    ③《省吾斋诗赋集》卷一〇《城道中怀刘耕南》,第3b页。
    ④需要说明的是,在宫廷内窦光鼐并非绝对没有雅集活动,可考知的是他七十五岁垂暮之年曾参加过一次由乾隆二十二年(1757)召试所录者王昶(述庵)等人共集的“五老会”,其纪事诗今存,参见《省吾斋诗赋集》卷一二。
    ⑤《省吾斋诗赋集》卷九《藩臬及同事诸公招宴小有天园得诗二首》,第15b页。
    ⑥《省吾斋诗赋集》卷九《陪杨奉峨抚军及藩臬诸公登北高峰》,第13b页。
    ⑦《省吾斋诗赋集》卷九《复蒙特擢左春坊左中允纪恩》,第la页。
    ⑧王昶《蒲褐山房诗话》,钱仲联《清诗纪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8册,第5261页。
    ⑨《小岘山人文集》卷三《东皋先生诗钞序》,第38a-38b页。
    ①《省吾斋诗赋集》卷九《戏咏秃笔》,第19a页。
    ②《省吾斋诗赋集》卷一二《华发》,第6b页。
    ③李宪乔《少鹤先生诗钞》卷三《留上窦东皋宗丞十八韵》,清光绪十二年(1886)西安郡斋刻李氏三先生诗钞本,第6b-7a页。
    ①如前所述,《东皋先生诗集》卷上所录《恭和御制焦山古鼎歌元韵和元韵》诗亦存于《省吾斋诗赋集》卷七,题为《恭和御制焦山古鼎歌元韵和沈德潜韵》,这首诗留下了窦光鼐与沈德潜交往的一点痕迹。
    ②张鹏展《国朝山左诗续钞》载:“李少鹤云:‘先生以经术文章为海内山斗。乔于丙申赴都,始得拜识,谈论常竟日,顾未尝一言及诗。’”丙申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其时窦光鼐在宗人府丞任上。参见《清诗纪事》,第8册,第5262页。
    ③吴锡麒《有正味斋骈体文笺注》卷下《祭文》,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第23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