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扎尔达喇喇嘛额尔德尼诺颜呼图克图三世传记写本》注释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Annot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Bazar Dhar-a Blam-a Erdene Noyan Khutuktu Ⅲ Biography Manuscripts
  • 作者:王佳
  • 英文作者:Wang Jia;
  • 关键词:诺颜呼图克图 ; 阿家活佛 ; 科尔沁 ; 藏传佛教 ; 葛根庙
  • 中文刊名:MGLT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Western Mongolian Studies
  • 机构: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8-08-15
  • 出版单位:西部蒙古论坛
  • 年:2018
  • 期:No.108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东北藏传佛教历史源流和发展现状研究”(12CZJ006)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MGLT201803008
  • 页数:13
  • CN:03
  • ISSN:65-1271/C
  • 分类号:55-66+129
摘要
《巴扎尔达喇喇嘛额尔德尼诺颜呼图克图三世传记写本》是一部有关科尔沁佛教历史的珍贵蒙文史料,不仅记录了科右前旗葛根庙三世葛根生平事迹,而且保存了有关黑龙江杜尔伯特一世阿家活佛的重要信息。论文侧重对《写本》汉译进行注释,结合档案史料分析其文字信度,并就三世葛根对葛根庙迁建的历史贡献以及成为科尔沁十旗佛教领袖等问题进行研究。
        The Manuscript Biography of Bazar Dhara Lama Erdene Noyon Khutagt Ⅲis a precious Mongolian historical material about the history of Khorchin Buddhism.It not only records the life story of Gegeen Ⅲ in Gegeen Temple,Front Banner in Right Wing of Khorchin,but also preserv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Agyia Khutagt I of D9rbet Banner,a Mongolian banner presently being par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notations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Biography,and analyzes its literal reliability in combination with historical records,studies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of the Khutagt Ⅲ in the process of relocation of the temple and his becoming the Buddhist leader of the Khorchin ten banners.
引文
(1)梅花:《关于葛根庙加藤清也及其著作〈十年喇嘛生涯〉》,《蒙古学集刊》2012年第3期。
    (1)阿家活佛的名字,也作“阿嘉”“阿扎”“阿布”等。因《民国北京政府公报》称其为“阿家喇嘛”,因此本文统一作“阿家”。
    (2)巴扎尔(bazar),也作瓦其尔,是藏文对梵文伐折罗(vajra)的音译,意为“金刚”。达喇(dhara),为梵语,意为“持”。巴扎尔达喇,意为“持金刚”或“执金刚”,是藏传佛教对密宗修行方面取得最高成就的人的称号,在汉文史籍中也常写作“瓦齐尔达喇”。额尔德尼,蒙古语“珍宝”的意思。诺颜,蒙古语“官员”“老爷”的意思。呼图克图,是清朝授予蒙、藏佛教上层转世大活佛的封号。“呼图克”,蒙古语,意为“寿”。“图”,蒙古语,意“有”。呼图克图,为“有寿之人”“圣人”,原是藏语“朱必古”之蒙古语音译,意为“化身”,汉语俗称“活佛”。凡是朝廷册封“呼图克图”,都在理藩院档案名册中备案。巴扎尔达喇喇嘛额尔德尼诺颜呼图克图三世,是科右前旗葛根庙的三世葛根业喜嘎拉僧(1762-1819年)。
    (3)《巴扎尔达喇喇嘛额尔德尼诺颜呼图克图三世传记写本》,共8页,无页码,每页13行,蒙古语毛笔墨书。本文简称其为《写本》。
    (4)土谢图,《写本》原作“土希业图”,清代汉文文献亦作“图什业图”,即科尔沁右翼中旗。垂扎布,《写本》误作却扎布”,是人名,为科右中旗第八任札萨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至三十二年(1767年)在位。
    (5)台吉,清朝对于蒙古贵族的封爵,地位次于辅国公,共分一至四等。一等台吉是台吉中的最高等级。
    (6)“葛根”,意为“光明”,代指活佛。业喜嘎拉僧,《写本》作“业喜卡僧”,文献中一般记作“业喜嘎拉僧”。业希嘎拉僧,是《写本》的传主---额尔德尼诺颜呼图克图三世葛根。
    (7)“阿、卡、巴、扎、纳、达”是《写本》阳性字音译,如果按阴性字,可译为“额、柯、玻、泽、讷、德”。在这里应为阳性字。这六个字的发音,很接近文殊菩萨智慧心咒“嗡啊惹巴扎纳德”。很多佛教高僧传记都有类似的情节,展现高僧活佛来历非凡。
    (8)诺颜,说明葛根的父亲具有官职,揭示葛根的出身家庭。
    (9)柴达木,是盐沼地,也是地名。柴达木蒙古,泛指青海二十九旗蒙古,具体指柴达木东缘的和硕特北左旗蒙古,即今青海海西蒙古。
    (1)萨玛迪陶古鲁格其庙,即梵通寺。萨玛迪,即梵文“三摩地”的蒙古语音译,意为“持定”。蒙古文《历辈源流册》中“梵通寺”的蒙古语名称作“萨玛迪陶古鲁格其苏莫”,与《写本》相同,“苏莫”即“庙”的意思。
    (2)嘉庆三年(1798年)葛根庙建成之后,三世活佛常常被迎请到各旗弘法。这里的杜尔伯特贝子指的是杜尔伯特旗十二任札萨克贝子喇特纳巴喇,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袭职,嘉庆十五年(1810年)卒。
    (3)阿尤希,蒙古语,意为“阿弥陀佛”。
    (4)济农,蒙古语,是蒙古贵族、首领的称号。
    (5)多克多尔,《写本》原作“道克多尔”。多克多尔山位于今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杜尔伯特蒙古人世代视为护佑地方的圣山。
    (6)大力士,《写本》原作“伊赫乎出坦”,“伊赫”意为“大”,“乎出坦”意为“力士”。这里代指蒙古萨满教的男萨满(勃额)或女萨满(乌达干)。
    (7)熏香,《写本》原作“桑”。桑,指库、馆、寺庙财产管理处,同时也指熏香。这里指的是祭祀用的熏香。藏传佛教中有煨桑仪式,“桑”是藏语,意为“烟”或“烟火”。煨桑即是“焚香祭”“烟火祭祀”或译为“烟祭”。煨桑时把扁柏、艾蒿、小叶杜鹃的等有香气的枝叶堆起来,中间放上五谷杂粮,然后由仪式主持者洒上一点水,点燃后祭祀祈祷。
    (8)北,《写本》作“阿如”,口语读作“阿日”,指方位的“北”“后”。笔者怀疑“阿如”可能为“阿扎日”(意为“大法师”)之误抄。喇嘛,《写本》作“巴拉玛”,是藏语借词,是对出家人的敬称,意为“上师”“上人”。
    (9)大殿,《写本》作“伊赫希热”,蒙古语,意为“大桌子”“大供桌”,在这里引申为寺庙的大殿堂。
    (10)女巫,《写本》作“乌达干”,蒙古语,指女萨满。
    (11)比丘,《写本》作“格隆”,蒙古语,是年龄在二十岁以上,已受比丘大戒(即具足戒)的僧人。
    (12)确贵,疑为僧人法名。
    (13)那莫吉日,疑为僧人法名。
    (14)沙弥,《写本》作“格斯勒”,为蒙古语对藏语“格策”的音译,指年满七岁不到二十岁,受过沙弥戒但未受比丘戒的僧人。
    (15)小喇嘛,《写本》作“班第”,蒙古语,指年青童僧或出家尚未受沙弥戒的僧人。
    (16)徒弟,《写本》误作“西比”,应为蒙古语“沙比”。在东蒙古地区,沙比是“徒弟”“弟子”,必须跟随师父学经,侍奉师父。
    (1)坛城,《写本》原作“曼达勒”,是梵文“曼达拉”的音译,汉语称为“曼荼罗”。坛城,也称“轮圆具足”“聚集”,或筑土坛供佛菩萨像,或画一圆形或方形为修法处所。
    (2)灵丹,《写本》原作“阿迪斯”,指灵丹、妙药,也指赐福。
    (3)梵通寺大殿,《写本》作“苏格钦都纲”,蒙古语,意为“大雄宝殿”,为寺院中心。“都纲”意为“大经堂”。梵通寺大雄宝殿为蒙式建筑,嘉庆三年(1798年)七月十二日建成。
    (4)阿巴喇嘛葛根,仍指的是葛根庙三世葛根业喜嘎拉僧。因一世葛根被达尔罕王封为“阿巴喇嘛”称号,故此称号传承至历世葛根。阿巴,意为“父亲”,表示尊敬。
    (5)酒戒为佛教信徒的五戒之一。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6)拉巴让,即“拉卜楞”,是藏语“拉章”的转音,意为“活佛居所”。拉巴让即“活佛仓”“活佛府”。安排尤格泽尔在此居住,是表达礼遇。
    (1)札萨克图旗,即科尔沁右翼前旗。
    (2)喇嘛,意为“上师”“上人”,这里是藏传佛教对“高僧”“活佛”的尊称,而不是泛指意义的“出家僧人”。阿家喇嘛,是杜尔伯特旗等级最高的活佛,也是富余正洁寺首位转世活佛。
    (3)居士戒,《写本》作“乌巴希”,系梵文“乌巴萨嘎”的音译,指在家修行的佛教信徒持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
    (4)《菩提道次第广论》,《写本》作“拉木力莫钦宝”。《菩提道次第广论》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所造,将修行依次由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迈向成佛之路,并特标出出离心、菩提心及清净正见三心要。
    (5)《现观庄严论》,《写本》误作“大巴日钦”,应为“乌巴日钦”。《现观庄严论》全称《般若经论现观庄严颂》,弥勒菩萨作,主要是阐述《般若经》秘意,引导从凡夫循序修持以达到成佛境地之过程。
    (6)《瞻巴拉财神修法仪轨》,《写本》作“扎木巴拉查特隆”。“扎木巴拉”即“瞻巴拉”,藏语,为财神。“查特隆”意为传承仪轨。《瞻巴拉财神修法仪轨》为达赖喇嘛所著。
    (7)仪轨,《写本》作“查特隆”。“尼日喇嘛”,意为“速成”。《玛日黑召达喇嘛尼日喇嘛仪轨》为班禅大师所著。
    (8)《普贤菩萨供养仪轨》,《写本》作“萨木吉特朝得巴苏格嫩”。
    (9)《写本》中存在很多蒙文借用藏文、梵文佛教词汇的情况,幸得沈阳北塔法轮寺云丹法师和科右中旗遐福寺丹增多吉喇嘛的大力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10)加藤清也:《ラマ僧十年》(《喇嘛生涯十年》,也名《喇嘛僧十年---现已消失的蒙古民俗史》)正、续册,南明社,昭和50年(1975年)。
    (11)梅花教授曾在其论文《关于葛根庙加藤清也及其著作〈十年喇嘛生涯〉》中仔细比对了两者的差异,但她没有进一步考证资料信度,认为“因为没有其他关于诺颜呼图克图的记载史料,所以很难做出孰对孰错或者哪个记载更接近事实的判断”,但她推测有两种可能:一是二者原始资料来源完全不同。二是加藤清也的回忆有误。笔者根据《历辈源流册》认定《陶赖图葛根庙历代葛根传》可信度高,后文中也采用梅花教授的译名,以便于对照。
    (1)《历辈源流册》,清宣统三年(1911年),汉蒙合璧,宣纸,毛笔墨书,有印章,共21页,裱糊。1-6页为汉文,页面16厘米×27厘米。7-27页为蒙文,页面38厘米×24厘米。吉林蒙务处J050全宗,08号目录,第0051号卷。原件今藏吉林省档案馆。其图片见阿汝汗编:《吉林蒙务》第三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年,第44-53页。
    (2)葛楞,蒙古语,一般常作“格隆”,意为“比丘”,俗称“大僧”。
    (3)“挠”,《历辈源流册》原写为“浇”,应为误抄。“多落干”,蒙古书面语,意为“七”,口语作“多伦”。“挠勒”是“诺尔”的谐音,蒙古语意为“湖泊”。
    (4)《历辈源流册》原写作“二十一年”,结合前文“康熙三十年”和后文“雍正七年”,此处应为“三十一年”之笔误。
    (1)这里将《历辈源流册》前辈葛根圆寂年代视为此辈葛根出世年代。以“此辈葛根圆寂年龄=此辈葛根圆寂年代-上辈葛根圆寂出世年代”计算而得出。下同。
    (1)内齐托音三世,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坐床),乾隆初年任呼和浩特札萨克达喇嘛,乾隆十七年(1752年)被免职,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圆寂。
    (2)陶赖,蒙古语,意为“兔子”。图,蒙古语,意为“有”。陶赖图山,意为“有兔子的山”,因二世葛根为寺庙选址时恰遇一只白兔出现而得名。
    (3)图雅:《诺颜呼图克图葛根庙堪布老布僧希日布扎拉森活佛》,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09页。
    (1)波·少布:《杜尔伯特第七世活佛始末》,载《黑龙江民间文学(蒙古族民间文学专集)》第16集,哈尔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1985年,第203页。
    (2)详见王佳:《黑龙江杜尔伯特富余正洁寺一世阿扎活佛考略》,《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年第1期,第117-124页。
    (3)李勤璞:《白喇嘛与清朝藏传佛教的建立》,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0期,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年。
    (4)色棱贝子,哈布图哈萨尔第十八代孙,杜尔伯特首任札萨克,崇德元年(1636年)晋封辅国公,康熙八年(1669年)卒。
    (5)哈敦,蒙古语,意为“夫人”“王妃”。
    (6)额尔德尼毕利衮达赖著,成崇德、申小婷译注:《内齐托音一世传》,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4页。另,《内齐托音一世传》篇末跋语明确写着“鄙人般若萨喀喇”曾亲见“额尔德尼毕力衮达赖的备忘录”,作者应非“额尔德尼毕力衮达赖”,而是“般若萨喀喇”---藏译为“喜饶嘉措”,蒙译为“毕力衮达赖”。
    (7)巴图贝子,杜尔伯特旗第四任札萨克,康熙五十八年(1793年)袭职,雍正七年(1729年)卒。
    (1)丹珠尔贝子,杜尔伯特旗第七任札萨克,乾隆九年(1744年)袭职,乾隆十七年(1752年)卒。
    (2)努图克,蒙古语,相当于今“乡”“区”一级的行政单位。清代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有等级,分为皇家寺庙、盟寺、旗寺、努图克庙、村屯庙、家庙等。
    (3)波·少布:《杜尔伯特王传》,哈尔滨:茫野书屋,2014年,第31页。
    (4)博迪贝子,杜尔伯特旗第十任札萨克,乾隆三十年(1765年)袭职,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卒。
    (5)波·少布:《多克多尔山祭》,载《北方民族论稿》,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436页。
    (6)波·少布:《多克多尔山祭》,载《北方民族论稿》,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431页。
    (7)佛教非常注重礼仪,如若是佛门长辈莅临,不亲自迎请,是非常失礼的。所以,判断茂伦活佛是三世葛根的同辈或晚辈。
    (8)巴达玛:《莫力庙诸世葛根纪略》,载《内蒙古喇嘛纪例》,呼和浩特: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7年,第346-351页。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77页。
    (1)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79页。
    (2)这里对莫力庙一世活佛鲁布僧丹巴拉布杰拉然巴生平年代,主要采用的是巴达玛《莫力庙诸世葛根纪略》(见《内蒙古喇嘛纪例》,第346-351页)。但是,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76页)对其出生年代记载有所不同,说一世活佛生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7岁在莫力庙坐床,21岁赴色拉寺修学经典,历经十年获得拉然巴学位,道光元年(1821年)圆寂。
    (3)喇德纳巴德喇著,成崇德译注:《咱雅班第达传》,载《清代蒙古高僧传译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第68页。
    (4)松巴堪布·益西班觉著,蒲文成、才让译:《松巴佛教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3年,第541页。
    (5)达磨三谟陀罗著,乌力吉译注:《内齐托音二世传》,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1页。
    (6)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82页。
    (7)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85页。
    (8)释妙舟:《蒙藏佛教史》,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第18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