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重庆音乐期刊的主要特点与关注重点——以最具代表性的7本音乐期刊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Main Features and Focus of the Seven Representive Music Magazines in Chongqing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 作者:汤斯惟
  • 英文作者:TANG Si-wei;
  • 关键词:抗战时期 ; 重庆 ; 音乐期刊 ; 主要特点 ; 关注重点
  • 中文刊名:ZYYE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 机构: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8-11-15
  • 出版单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年:2018
  • 期:No.153
  •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0批特别资助“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研究(1934-1945)”,项目编号:2017T100667;; 西南大学2017年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项目编号:SWU1709101
  • 语种:中文;
  • 页:ZYYE201804013
  • 页数:13
  • CN:04
  • ISSN:11-1183/J
  • 分类号:121-133
摘要
抗战全面爆发后,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1)。在此期间,重庆出版的音乐期刊种类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期刊有7本。本文旨在以这7本音乐期刊为例,对抗战时期重庆音乐期刊的主要特点与关注重点进行探析,从而让我们对抗战大后方重庆的音乐状况、脉络及走向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引文
(1)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战时首都,1940年9月,国民政府明令定重庆为中华民国的陪都。
    (2)1941年1月发行第2卷第4期后,《新音乐》(月刊)迁往桂林出版。
    (3)目前存见第1卷1、2、4至9期,新1卷1期。
    (4)编者:《我们的话》,《歌曲创作月刊》,1941年,第1卷,第1期,第1页。
    (5)[美]该丘斯:《曲调活动上的事实与神秘性》,缪天瑞译,《音乐月刊》,1942年,第1卷,第2、3合刊,第27-29页。
    (6)塞隆克:《简易转调法》,李元庆译,《音乐月刊》,1942年,第1卷,第6合刊,第15-16页。
    (7)令心:《德女声乐家里利勒曼论呼吸》,《音乐导报》,1944年,第4期,第8页。
    (8)凡丁:《钢琴弹奏的方法与艺术》,郭家麟、周庆宁译,《音乐月刊》,1942年,第1卷,第6合刊,第13-14页。
    (9)编者:《征稿简约》,《歌曲创作月刊》,1941年,第1期,第14页。
    (10)劫夫等著:《战地歌声》(第2集),重庆:生活书店,1940年,第2页。
    (11)劫夫等著:《战地歌声》(第2集),重庆:生活书店,1940年。
    (12)陇南民歌:《摘豆角》,《乐风》,1941年,新1卷,第1期,第4页。
    (13)内蒙古民歌、王洛宾编译:《战歌》,《乐风》,1941年,新1卷,第2期,第8页。
    (14)察哈尔民歌、今也配词:《抗敌谣》,《乐风》,1941年,新1卷,第9期,第3页。
    (15)山西民歌、力山配词、绿永记谱:《洗衣曲》,《音乐艺术》,1945年,第6期,第24页。
    (16)云南民歌、冷莽:《榴花牧歌》,《音乐艺术》,1945年,副辑3,第34页。
    (17)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组1947级:《自序》,《中国民歌》,重庆: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1945年,第7页。
    (18)贺绿汀:《嘉陵江上》,《乐风》,1940年,第1卷,第1期,第6-8页。
    (19)陈田鹤:《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乐风》,1944年,第18期,第13-15页。
    (20)陈田鹤:《江流七转·序曲/二转》,《乐风》,1943年,第3卷,第1期,第6-9页。
    (21)刘雪庵:《柳条长》,《乐风》,1941年,新3卷,第5、6期合刊,第5页。
    (22)应尚能:《无衣》,《青年音乐》(月刊),1942年,第1卷,创刊号,第10页。
    (23)夏之秋:《思乡曲》,《音乐月刊》,1942年,第1卷第1期,第7-9页。
    (24)张文纲:《风暴》,《歌曲创作月刊》,1941年,第1期,第11-13页。
    (25)刘雪庵:《民族至上》,《乐风》,1941年,新1卷,第7、8期合刊,第8-10页。
    (26)杜鸣心:《怀念》,《音乐艺术》,1944年,第4期,第10-13页。
    (27)仁荪、渔农:《山林果》,《音乐导报》,第3期,第9-10页。
    (28)《新音乐》(月刊)迁往桂林出版的第1期即1941年8月第3卷第1期就发表三首贝多芬的作品《变奏曲》《梅花》《渔夫》以及一篇介绍贝多芬的专题文章《贝多芬是怎样作曲的?》。
    (29)[德]贝多芬:《节译贝多芬遗嘱》,张洪岛译,《乐风》,1943年,第3卷,第1期,第21页。
    (30)陈洪:《贝多芬第六交响曲》,《乐风》,1943年,第3卷,第1期,第22-24页。
    (31)J.Klein:《读贝多芬作曲随录》,康讴译,《乐风》,1943年,第3卷,第1期,第24-25页。
    (32)大津编译:《名曲解说悲多芬的〈英雄交响乐〉》,《青年音乐》(月刊),1942年,第1卷,第4期,第31-34页。
    (33)王云阶:《莫差特与悲多芬》,《青年音乐》(月刊),1942年,第1卷,第5期,第29-32页。
    (34)[日]堀内敬三著:《贝多芬的时代及其生涯性格与作品》,李嘉译,《音乐月刊》,1942年,第1卷,第4、5期,第13-19,25页。
    (35)C.Wilkinson:《怎样弹奏悲多芬的〈月光曲〉》,陆素译,《音乐导报》,1943年,第3期,第19-20页。
    (36)李嘉:《悲多汶的D调小提琴协奏曲》,《音乐导报》,1943年,第3期,第31页。
    (37)[法]罗曼·罗兰:《悲多芬与歌德》,梁宗岱译,《音乐艺术》,1945年,第5期,第31-33页。
    (38)编者:《春暖花开百鸟歌唱陪都迎逢音乐月》,《新华日报》,1942年4月7日,第4版。
    (39)[日]岛琦赤著:《交响曲》,李凌译,《音乐导报》,1943年,第2期,第13页。
    (40)[俄]A.托尔斯泰作:《萧斯塔可维契的第七交响曲的演出》,新译,《音乐导报》,1943年,第2期,第14页。
    (41)[日]漱三口滕吉作:《管弦乐与吹奏乐所使用的乐器及其编成》,李绿永译,1944年,第4期,第12页。
    (42)林于:《乐器常识讲话》,《音乐导报》,1943年,第2期,第4页。
    (43)[美]H.陶布曼著:《交响曲》,韦壁译,《音乐导报》,1943年,第2期,第11页。
    (44)张洪岛:《管弦乐组织之演变》,《乐风》,1944年,第3卷,第2期,第20-22页。
    (45)王云阶:《交响乐普遍化的新设施---史托考夫司基的伟大贡献》,《青年音乐》(月刊),1942年,第1卷,第4期,第35-36页。
    (46)黎国荃:《管弦乐及合唱指挥法》,《青年音乐》(月刊),1942年,第2卷,第2、3合期,第18-21页。
    (47)从1941年1月新1卷第1期至1941年9月新1卷第9期。
    (48)如1942年3月《青年音乐》(月刊)在创刊号上发表的《乐理常识---音乐名词术语解析(三则)》及1942年7月第1卷第5期发表的应尚能的《音乐常识讲话---唱名法》;《乐风》1941年新1卷第7、8期合刊发表了缪天瑞翻译该邱斯的《和弦的构成及其连接》等。
    (49)1945年2月第6期李绿永、黎国荃翻译的原田彦、守安省的《自修和声学》。
    (50)1942年10月第1期《音乐导报》发表的卡尔曼的《曲体解释》。
    (51)如1944年4月第4期《音乐导报》发表的林声翕翻译的E.Prgut的《严格的与自由的对位法》。
    (52)编者:《征求青年音乐习作》,《青年音乐》(月刊),1942年,第1卷,第2期,第38页。
    (53)[美]该丘斯著:《曲调作法》,缪天瑞译,《音乐教育》,1935年,第3卷,第4-12期;1936年,第4卷,第1-2期。
    (54)缪天瑞:《乐式学讲座》,《音乐教育》,1934年,第2卷,第6-12期;1935年,第3卷,第1-6期。
    (55)陈洪:《转调的法子》,《广州音乐》,1935年,第3卷,第3期,第2-9页。
    (56)萧友梅:《乐学研究法》,《音乐杂志》,1920年,第1卷,第4期,第1-8页。
    (57)贺绿汀:《和弦研究》,《音乐教育》,1935年,第3卷,第6期,第9-18页。
    (58)戴鹏海:《永远的黄自---纪念黄自先生百年诞辰》,《音乐艺术》,2004年,第4期,第9页。
    (59)应尚能:《纪念黄自先生》,《青年音乐》(月刊),1942年,第1卷,第3期,第23-24页。
    (60)黄组方、黄长风:《黄自先生行述》,《青年音乐》(月刊),1942年,第1卷,第3期,第25页。
    (61)赵元任:《黄自的音乐》,《青年音乐》(月刊),1942年,第1卷,第3期,第6-8页。
    (62)绿永:《纪念黄自先生》,《新音乐》(月刊),1940年,第1卷,第5期,第2-3页。
    (63)绿永:《纪念黄自先生》,《新音乐》(月刊),1940年,第1卷,第5期,第2-3页。
    (64)冼星海:《现阶段中国音乐运动的几个问题》,《新音乐》月刊,1942年,第5卷,第3期,第102页。
    (65)熊乐忱:《悼萧友梅先生》,《乐风》1941年,新1卷,第4期,第10-11页。
    (66)应尚能:《纪念肖友梅》,《青年音乐》(月刊),1942年,第2卷,第4期,第4-6页。
    (67)宴青:《纪念中国新音乐的保姆萧友梅先生》,《音乐月刊》,1942年,第1卷,第1期,第1-6页。
    (68)冼星海:《现阶段中国音乐运动的几个问题》,《新音乐》(月刊),1942年,第5卷,第3期,第102页。
    (69)绿永:《纪念黄自先生》,《新音乐》(月刊),1940年,第1卷,第5期,第2-3页。
    (70)焕之:《我们的歌手死在海底》,《新音乐》(月刊),1940年,第2卷,第2期,第1页。
    (71)矣之:《聂耳先生的学习和工作》,《新音乐》(月刊),1940年,第2卷,第2期,第2-4页。
    (72)程平:《聂耳先生的音乐》,《新音乐》(月刊),1940年,第2卷,第2期,第5-6页。
    (73)光未然:《呼唤聂耳时代》,《时事新报》,1944年8月,第4版。
    (74)李绿永:《路---纪念第九个聂耳节》,《音乐艺术》,1945年,第2卷,第2期,第1页。
    (75)光未然:《向着民族新音乐的道路前进》,《新音乐》(月刊),1940年,第2卷,第4期,第11页。
    (76)天风:《陕北民歌的曲式---陕北民歌研究之一》,《新音乐》(月刊),1940年,第2卷,第1、2合期,第85-90页。
    (77)林克:《民族音乐点滴》,《音乐艺术》,1945年,第6期,第48页。
    (78)杨荫浏:《国乐前途及其研究》,《乐风》,1942年,第2卷,第4期,第16-18页;1943年,第3卷,第1期,第17-20页;1944年,第3卷,第2期,第23-26页。
    (79)伍国栋:《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学术思想的转型》,《音乐研究》,2000年,第4期,第11页。
    (80)赵沨:《音乐的民族形式》,《新音乐》(月刊),1940年,第2卷,第1、2合刊,第33页。
    (81)赵沨:《音乐的民族形式》,《新音乐》(月刊),1940年,第2卷,第1、2合刊,第32页。
    (82)赵沨:《音乐的民族形式》,《新音乐》(月刊),1940年,第2卷,第1、2合刊,第22-37页。
    (83)绿永:《论新音乐的民族形式》,《新音乐》(月刊),1940年,第2卷,第1、2期合刊,第2-21页。
    (84)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组1947级:《中国民歌》,国立音乐院油印本,1945年,重庆图书馆藏。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