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作品篇目及真伪探究的疏理与思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view of Debates on the Content and Authenticity of Qu Yuan's Works
  • 作者:龚红林
  • 英文作者:GONG Honglin;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关键词:屈原作品 ; 篇目 ; 真伪 ; 争鸣 ; 疏理
  • 英文关键词:Qu Yuan's works;;content;;authenticity;;contending;;combing
  • 中文刊名:YMXK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meng
  • 机构: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7-13
  • 出版单位:云梦学刊
  • 年:2018
  • 期:v.39;No.192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5FWZ005)
  • 语种:中文;
  • 页:YMXK201804007
  • 页数:8
  • CN:04
  • ISSN:43-1240/C
  • 分类号:37-43+122
摘要
关于屈原作品篇目及真伪问题的争辩出现于东汉,发生激烈争论是宋代以后,20世纪80年代曾引起一场国际性辩论。两千多年间,屈原作品篇目、真伪的论争不断升级:在研究目的上由"篇目数量之争"升级为"作品著作权之争(屈原作品真伪之争)",进而升级为"屈原其人真实存在性之争";研究方法上由"依据作品内证"到"依据文献典籍"再到"依据出土文物"。目前的出土文献只解决了《楚辞章句》在诗句文字、序文、注释上的校正问题。
        The dispute about Qu Yuan's works on the content and authenticity of the book appeared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After the Song Dynasty, a heated debate took place in the 1980 s and caused an international debate. The debates on the content and authenticity of Qu Yuan's works over 2,000 year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upgraded: in terms of research purpose, it has been upgraded from "contention disputes" to "content copyright disputes(Qu Yuan's work authenticity disputes)", and then it has been upgraded to "Qu Yuan's real existence dispute"; The current unearthed literature only solved the problem of the correction of the poems, prefaces, and annotations of The Sentences and Phrases of Chu Ci.
引文
(1)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见洪治纲主编《王国维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2)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中,收录屈赋有:“卷一《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卷二《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即:《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卷三《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卷四《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即:《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卷五《远游》者,屈原之所作也。”“卷六《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卷七《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卷十《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
    (3)黄灵庚对现存《楚辞章句》三个版本系统的六千多条异文,逐一进行考辨、鉴定,完成了230万字的《楚辞章句疏证》。“该书以清同治十一年金陵书局翻刻的明汲古阁《楚辞补注》所保存的《楚辞章句》为底本,以十多种明刻本为主校本,所谓‘主校’者,即要逐字对勘,一丝不苟。作者开列的‘参校本’有一百三十多种。底本、主校本、参校本,皆择善而从,不拘‘身分’,对六千多条异文逐一进行考辨、鉴定。”(董楚平:《读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等后》,《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第209页。)
    (4)王逸《楚辞章句》文本字句、注释上有许多已经被学界证明有“异文”,学界也争论其序文及注释是否有补充情况。相关论著有:刘师培《楚辞考异》,闻一多《楚辞校补》,姜亮夫《重订屈原赋校注》,黄灵庚《离骚校沽》(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楚辞异文辩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楚辞章句疏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许子滨《楚辞章句发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邓声国《楚辞章句考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李大明《宋本〈楚辞章句〉考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力之《〈文选〉骚类李善注引〈楚辞章句〉小序均非原貌辨---兼与王德华先生商榷》(《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黄灵庚《关于王逸〈楚辞章句〉的校理》(《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2期),力之《〈楚辞〉与中古文献考说》(巴蜀书社2005年版),黄灵庚《唐宋类书与〈楚辞章句〉校理》(《职大学报》2007年第2期),邵杰《论王逸注次异于〈楚辞章句〉篇次---兼论〈楚辞章句〉注释的五个阶段》(《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等。
    (5)“利用地下的简帛文献以疏通《楚辞》在文字方面历代遗留下来的文字障碍,虽然其作用是有限的,但是,简帛文字材料对传世《楚辞》文本某些字句的校订,确实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导言》,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0-55页。
    (7)《隋书·经籍志》著录:“楚辞者,屈原之所作也。自周室衰乱,诗人寝息,谄佞之道兴,讽刺之辞废,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
    (8)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0-55页。
    (9)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导言》,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19页。
    (10)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了焚书的建议:“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11)《战国策·齐策三·孟尝君出行五国章》中所记“郢之登徒”乃是指左徒屈原。其时为楚怀王十一年(前318年)。《战国策·张仪相秦谓昭雎章》“有人”即为屈原。(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页)
    (12)常振国、降云:《历代诗话论作家》上篇引《韵语阳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
    (13)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东汉王逸(生卒年不祥,生活在汉安帝、顺帝时期)《楚辞章句·天问》后叙曰:“昔屈原所作,凡二十五篇。”
    (14)明汪瑗《楚辞集解》:“(《礼魂》)前十篇之乱辞也。”清王夫之《楚辞通释》:“此章(《礼魂》)乃前十章所通用,而言终古无绝,乃送神之曲也。”王邦采、王闿运、梁启超等赞成。
    (15)今湖北宜城(宋玉故里),仍有“招生魂”的习俗。
    (16)[清]林云铭:《楚辞灯》,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版,第171页。
    (17)游国恩:《楚辞概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75页。
    (18)[清]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46页。
    (19)力之:《〈招魂〉考辩》,《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第21页。
    (20)林庚:《中国文学史》,鹭江出版社2005年版,第52-53页。
    (21)游国恩、王起:《中国文学史(一、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90页。游国恩、王起、棣涤非:《中国文学史(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2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
    (23)韩兆琦:《中国文学史》(第一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3-134页。
    (24)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页。
    (25)潘啸龙注评《楚辞》,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126页。
    (26)吴广平:《楚辞全解》,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333页。
    (27)何金松:《屈诗编年译解》,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28)对这股疑古思潮,刘梦溪先生有一个概括:“二十世纪兴起的古史辨学派,除了受康有为为代表的晚清今文学的影响,与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注解‘从周宣王以后讲起’有很大关系。所以当由1923年顾颉刚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提出著名的‘层累造成说’,胡适立即予以支持;而钱玄同和傅斯年也作有力的回应,疑古思潮遂掀起波澜。”(刘梦溪:《中国当代学术经典·顾颉刚卷·总序》,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马积高先生在《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中亦说:“‘五四’以后,我国学术界出现一股疑古思潮,其间不乏正确的见解,但也有过于否定文献真实性之失。”(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4页。)
    (29)稻畑耕一郎1977年发表《屈原否定论系谱》(早稻田大学编印《中国文学研究》第三期,1977年12月)一文,详实论述并评解了廖季平、胡适之、何天行、朱东润四人有关屈原的观点看法,并首次使用“否定论”来概括这几位学者的观点学说。
    (30)早稻田大学编印:《中国文学研究》第三期,1977年12月。
    (31)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简介》,《文物》1983年2期。
    (32)汤炳正:《屈赋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426页。
    (33)1977年国内考古发掘出了两片《楚辞》残简。《文物》1983年第2期发表了这次考古情况的简介:“阜阳简中发现有两片《楚辞》,一为《离骚》残句,仅存四字;一为《涉江》残句,仅存五字,令人惋惜不已。另有若干残片,亦为辞赋之体裁,未明作者。如‘口橐旖(兮)北辰游。’”(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简介》,《文物》1983年2期。)汤炳正先生明睿指出这是否定《离骚》为淮南王刘安的证据。
    (34)关于楚辞为秦博士所作,周东晖《屈原辞赋悬日月---屈原作〈离骚〉的否定之否定》一文提出,《离骚》中以古非今的例证绝非“焚书”高压下秦博士们敢写的。
    (35)[日]石川三佐男:《古代楚王国国策与〈楚辞〉各篇及战国楚竹书等文献的关系》,《中国楚辞学》第十九辑,学苑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36)[日]石川三佐男《古代楚王国国策与〈楚辞〉各篇及战国楚竹书等文献的关系》,《中国楚辞学》第十九辑,学苑出版社2013年,第3页。
    (37)[英]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海南出版社2010年版。
    (38)王逸就曾言:“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楚辞章句·离骚后序》)刘勰所言:“惊采艳绝,难与并能。”(《文心雕龙·辨骚)李白赞“屈平词赋悬日月”,杜甫“窃攀屈宋宜方驾”。苏轼言:“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鲁迅赞“逸响伟辞,卓绝于世”。
    (39)[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卷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9页。
    (40)[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卷十,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6页。
    (41)常振国、降云:《历代诗话论作家》上篇引《韵语阳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
    (42)相关综述见:黄中模《屈原问题论争史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中日学者屈原问题论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楚辞研究与争鸣》集刊第一辑(北京团结出版社1989年版)、《与日本学者讨论屈原问题》(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赵逵夫《日本新的“屈原否定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根源初探》、严婧《“屈原否定论”辩论评议---兼论“屈原否定论”》等。周建忠著《当代楚辞研究论纲·学者专论》第十四章:“黄中模论”(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黄中模在深入钻研的基础上对60年来的‘屈原否定论’作了前所来有的全面清理,国内从廖季平《楚辞讲义》、胡适《读楚辞》、许笃仁《楚辞识疑》、何天行《楚辞新考》、卫聚贤《离骚的作者---屈原与刘安》、丁迪豪《〈离骚〉的时代及其它》到朱东润的‘《楚辞》探故’,日本学者从稻烟耕一郎介绍的‘屈原否定论’、铃木修次与三泽玲尔的‘屈原传说’与‘《楚辞》为“民族歌谣”说’、冈村繁的屈原‘仅止于是一位忠臣’论到白川静的《楚辞》为‘楚巫集团所作’论一一予以详细介绍、分析、批驳。”
    (43)其他材料如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页)提出:“《战国策》中所记“郢之登徒”乃是指左徒。那么,这个左徒是谁呢?我以为是屈原。”等。
    (44)“適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5)“在1995年首届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楚俗研究》的副主编之一---鄢维新代表楚俗研究的组织者们发表了《楚俗研究与楚文化》的论文,正式以书面的形式将楚俗学派创立的“三维论证---五维操作法”这一新型的治学之道公之于世,令学者们感到十分的“新鲜”。这是在王国维“二重证”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开创的新的治学之道。……“三维论汪---五维操作法”指的是:在研究人类文化现象时,要善于综合运用文献典籍、文物考古、民俗事象三方面的论证材料;要将上述三种材料首先放在特定的时空轴上进行检验、定位,然后再在时间轴或空间轴上(抑或两轴并用)依序予以立体化的运用,以求显现特定文化现象的个性特征或流变轨迹,发掘出造就其个性特征和流变轨迹的历史文化动因,使人知其源、明其流、识其变、撮其要。”(杨选民、杨昌鑫:《文化人类学的湘西文本土家族苗族历史文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12页)
    (46)黄灵庚:《关于王逸〈楚辞章句〉的校理》,《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2期,第5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