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粉饰物:对《新影坛》的一次解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search on the "Standard" of Shanghai Film in New Filmdom
  • 作者:黄望莉 ; 康春雨
  • 英文作者:Huang Wangli;Kang Chunyu;
  • 关键词:上海沦陷时期 ; 《新影坛》 ; “国策”电影 ; “附逆”影人
  • 英文关键词:occupied times of Shanghai;;New Filmdom;;"National Policy" film;;"traitor" filmmakers
  • 中文刊名:DYYS
  • 英文刊名:Film Art
  • 机构: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05
  • 出版单位:电影艺术
  • 年:2019
  • 期:No.386
  • 基金:上海市2018年度“戏剧影视学”高峰学科项目支持
  • 语种:中文;
  • 页:DYYS201903026
  • 页数:7
  • CN:03
  • ISSN:11-1528/J
  • 分类号:141-147
摘要
上海沦陷时期作为日伪"官方"正统宣传工具的《新影坛》杂志,对"国策"电影排斥欧美而鼓吹日伪政治目的是一目了然的。但是,作为文化产品或者政治粉饰物,《新影坛》也从侧面体现了当时上海影人复杂生存状况下的"软性"反抗,以及对电影艺术本体上的一些探讨和推动,这些也部分地为我们解答了战后上海电影业能够迅速崛起的原因。《新影坛》也从一个侧面忠实记录了"国策"不得人心而走向失败的过程。
        New Filmdom magazine was an official mass media for the Japanese aggressors during the occupied times of Shanghai. It's clear to see its propaganda purpose in its promotion of "national policy" film and the exclusion of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advocate the policy of the "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Circle". However, seeing film as a cultural product, or a kind of political ornament, it reflects the "soft" resistance of the Shanghai filmmakers' complex living conditions from the aspect of film production, industry and cultural propaganda. They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and promote the ontology of the film art. In short, New Filmdom faithfully recorded the failure of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process of fulfilling its administrative and commercial functions.
引文
1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119.
    2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326-327.
    3[美]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刘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4-206.
    4[美]毕克伟.《春江遗恨》的是是非非与沦陷时期的中国电影.刘宇清译.文艺研究,2007,(1):105-113.
    5丁姗姗.莺歌燕舞外的政治杂音:重读影片《万紫千红》.当代电影,2016,(3):113-117.
    6郑炀.“国策”宣贯、个人理想与“中华电影”:1939年川喜多长政上海赴任始末.当代电影,2018,(9):80-85.
    7左桂芳,姚立群.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台北:“行政院”建设委员会,电影资料馆,2001.167-173.
    8黄天始.中华电影公司拓展史略.新影坛,1942,(1):33.
    9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115.
    10伪维新政府议政委员会.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设立要纲(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附录(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52-553.陈捷.沦陷电影的源起:“中华电影公司”探究.当代电影,2014,(7):68.
    11 1943年5月,主导发行的“中华电影公司”、主导制片的“中联”、主导放映的“上海影院公司”合并为“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
    12成立资金一半来自于川喜多长政主持的“中华电影公司”,另一半来自“新华”“艺华”及“国华”,董事长由汪伪政府宣传部长林柏生担任,副董事长为川喜多长政,张善琨任总经理及制片部长。1943年5月再次改组,合并为“华影”。
    13周刊;“中联”公司宣传科编辑发行;1942年5月27日创刊,1943年4月21日出版至第四十期后停刊。
    14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宣传刊物;1943年6月23日创刊,1944年8月3日出版至第五十六期后停刊。
    15中华联合影业公司出版发行;1941年9月26日创刊,已知出至1942年第二卷第五期。
    16大众影讯社发行;1940年7月13日创刊,已知出至1944年4月15日第四卷三十九期。
    17上海影业出版公司编辑出版发行;1943年10月10日创刊于上海,1945年8月出至第二卷第八期后停刊,共二十期。
    18“金子”为人名,日本军方人员,意图用武力的形式拉拢、统治上海电影界。
    19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321.
    20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4.
    21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5.
    22张善琨.我的话:为华影周年纪念作.新影坛,1944,(6):19-20.
    23沙门.关于中华电影研究所.新影坛,1943,(1):17.
    24史蒂华.关于电影批评的话.新影坛,1944,(6):17.
    25本数据是论者根据《新影坛》《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等相关记载统计结果。
    26屈晁.短言:解决之键.新影坛,1(6):15.
    27张善琨.中日电影史上光荣的一页:关于春江遗恨.新影坛,1944,3(4):27-28.
    28张善琨.中日电影史上光荣的一页:关于春江遗恨.新影坛,1944,3(4):27-28.
    29,30岳枫.我的话.新影坛,1944,3(4):25-26.
    31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119.
    32屈晁.万世流芳.新影坛,1942,1(2):15.
    33丁姗姗.莺歌燕舞外的政治杂音:重读影片《万紫千红》.当代电影,2016,(3):113-117.
    34[日]筈见恒夫.中日合作影片的理想.新影坛,1944,2(3):22.
    35邵迎建.从花木兰到张静娴--论电影《万世流芳》.现代中文学刊,2015,(3):37-43.
    36[美]毕克伟.《春江遗恨》的是是非非与沦陷时期的中国电影.刘宇清.文艺研究,2007,(1):105-113.
    37黄天佐.中国电影文化建设运动.新影坛,1943,1(3):17.
    38,40岳枫.本位工作杂感.新影坛,1942,1(2):28.
    39陶秦.寄观众书.上海影坛,1945,(7):17.
    41,42[美]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4-206.
    43 1943年5月,“中联”改组为“华影”后,张善琨职位由总经理兼制片部部长变为副总经理兼制片部经理;张善琨丧失胶片的支配、剧本的审理、制片方针的制定等权力。张善琨.我的话:为华影周年纪念作.新影坛,1944,(6):19-20.
    44[日]川喜多长政.我的履历书,感恩而死.未出版,3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