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净影慧远对龙树二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Jingying Hui Yuan(523-592 CE)'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agarjuna(c.150-c.250 CE)'s Idea of Two-fold Truth
  • 作者:喻春勇
  • 英文作者:Yu Chunyong;
  • 关键词:龙树 ; 净影慧远 ; 二谛 ; 世俗谛 ; 第一谛
  • 中文刊名:FXYJ
  • 英文刊名:Buddhist Studies
  • 机构: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2-31
  • 出版单位:佛学研究
  • 年:2018
  • 期:No.29
  • 语种:中文;
  • 页:FXYJ201802030
  • 页数:19
  • CN:02
  • ISSN:11-3346/B
  • 分类号:213-231
摘要
无论是在印度大乘佛法中,还是在中国佛教思想体系中,"二谛"思想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首先从认识主体、认识内容、法的实有性以及"二谛"的体用关系等方面对龙树"二谛"思想进行分析和总结;其次,通过对净影慧远的四宗判教、"二谛"的释名、事法及理法,以及从"有""无"两方面就四宗对"二谛"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来阐述净影慧远的"二谛"思想;最后,从"二谛"的思想内涵以及设立"二谛"目的的不同来比较净影慧远的"二谛"思想与龙树的"二谛"思想的差异性,从中来分析净影慧远对龙树"二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净影慧远以"实有"之如来藏为第一谛的"二谛"观是为了服务于中国佛教大乘教义的建设和推广,同时也为中国佛教的宗教实践寻找理论依据。
        
引文
(1)陈寅恪:《金明馆丛书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81页。
    (1)Kenneth K. Tanaka:The Dawn of 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Doctrine:Ching-ying Hui-yuan's Commentary on the Visualization Sūtra,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第21页。
    (2)[美]保罗·L·史万森,史文等译:《天台哲学的基础——二谛论在中国佛教的成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62页。
    (3)《增一阿含》卷三,《大正藏》卷2,页561上。
    (4)《杂阿含经》卷八,《大正藏》卷2,页56上。
    (5)《中阿含经》卷三十八,《大正藏》卷1,页667下。
    (1)《中阿含经》卷七,《大正藏》卷1,页468中。
    (2)A. K. Warder:Indian Buddhism,Delhi:Motilal Banarsidass,1970,第152页。
    (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大正藏》卷27,页400上。
    (4)《大智度论》卷三十八,《大正藏》卷25,页336中。
    (1)《大智度论》卷九十九,《大正藏》卷25,页746中。
    (2)《中论》卷第四,《大正藏》卷30,页32下。
    (3)同上。
    (1)《中论》卷第四,《大正藏》卷30,页33上。
    (2)《十二门论》卷一,《大正藏》卷30,页165上。
    (1)董群:《中国三论宗通史》,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8页。
    (1)“一乘教”、“半满教”及“声闻藏菩萨藏”的判教思想主要见于净影慧远对经论的注疏之中,如《大乘起信论义疏》《胜鬘经义记》《大般涅槃经义记》等。
    (2)《大乘义章》卷一,《大正藏》卷44,页483上。
    (3)同上。
    (4)冯焕珍:《回归本觉——净影慧远的真识心缘起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40页。
    (1)《大乘义章》卷一,《大正藏》卷44,页483上。
    (2)同上。
    (1)《大乘义章》卷一,《大正藏》卷44,页482下。
    (2)《大乘义章》卷一,《大正藏》卷44,页482下。
    (3)同上书,页483上。
    (1)《大乘义章》卷二,《大正藏》卷44,页510下。
    (2)《大乘义章》卷一,《大正藏》卷44,页483下。
    (3)同上。
    (4)同上。
    (1)《大乘义章》卷一,《大正藏》卷44,页484下。
    (2)“相”,《大正藏》为“想”,据文意改。
    (3)《大乘义章》卷一,《大正藏》卷44,页484下。
    (4)同上书,页484上。
    (1)《成实论》卷十二,《大正藏》卷32,页333上。
    (2)《大乘义章》卷一,《大正藏》卷44,页484上。
    (3)同上书,页484中。
    (4)同上。
    (1)《大乘义章》卷一,《大正藏》卷44,页484下。
    (2)“相”,《大正藏》为“想”,据原本改。
    (3)《大乘义章》卷一,《大正藏》卷44,页484下。
    (4)同上书,页483下。
    (5)《成实论》卷十二,《大正藏》卷32,页333上。
    (6)《大乘义章》卷一,《大正藏》卷44,页484上。
    (7)同上书,页484中。
    (1)“相”,《大正藏》为“想”,据文意改。
    (2)《大乘义章》卷一,《大正藏》卷44,页484中。
    (3)同上书,页484下。
    (4)同上书,页485上。
    (1)《大乘义章》卷十九,《大正藏》卷44,页845上。
    (1)《大般涅槃经义记》卷二,《大正藏》卷37,页643上。
    (2)《大般涅槃经义记》卷二,《大正藏》卷37,页643中。
    (3)《中论》卷四,《大正藏》卷30,页33中。
    (1)唐明邦:《“三谛圆融”与中道观》,《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4期,第59页。
    (2)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2页。
    (3)《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下,《大正藏》卷44,页185下。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