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叙述的政治——民国前期中小学教科书中的辛亥革命叙述(1912—1927)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卢敏玲
  • 关键词:辛亥革命叙述 ; 教科书 ; 共和 ; 五族平等 ; 民国缔造者
  • 中文刊名:SFZK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 机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 出版日期:2016-07-20
  • 出版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年:2016
  • 期:v.32;No.144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史叙述研究”(项目号:12JJD770004)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FZK201604019
  • 页数:8
  • CN:04
  • ISSN:32-1619/C
  • 分类号:101-108
摘要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其发生后不久,即被写入教科书,成为叙述民国建立过程的重要文本。作为新生政权,民国政府利用其政治权力在辛亥革命叙述中,建构了"共和"话语和"五族平等"的新型民族关系。并且,透过对辛亥革命具体过程的叙述和民国缔造者的塑造,新政权努力建构其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同时,教科书中辛亥革命叙述呈现出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既透露了这一时期政治权力的更迭以及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反映了现实政治与历史叙述之间复杂多元的关系。
        
引文
(1)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2)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3)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州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4)孙江:《连续性与断裂---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黄帝叙述》,王笛主编:《时间·空间·书写》,浙江人民初版社2006年版。
    (5)杜娇玲:《民初小学国文教科书中的民主政治》,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6)刘超:《民族主义与中国历史书写---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7)彭雷霆、谷秀青:《北洋军阀时期中小学教科书中的“辛亥革命”》,《历史教学》2012年第12期。
    (1)谷秀青:《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科书中的“辛亥革命”》,《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2)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本文主要选取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历史、国文等教科书为考察对象,以其他出版社的相关教科书为补充。
    (4)《法令:中华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教育杂志》1912年第3卷第10期。
    (5)《法令:教育部公布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令》,《教育杂志》1912年第4卷第7期。
    (6)《法令:教育部通咨各省订定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文(附教则及课程表)》,《教育杂志》1913年第4卷第10期。
    (7)《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璩鑫圭、唐良炎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69页。
    (8)《普通教科书》,《申报》1915年12月28日,第1版。
    (9)参见《商务印书馆共和国教科书奉教育部批准仍可通用》,《申报》1915年12月31日第1版;《商务印书馆共和国教科书奉教育部批准仍可通用》,《申报》1916年1月10日第1版;《商务印书馆共和国教科书奉教育部批准仍可通用》,《申报》1916年1月19日第1版等。
    (10)参见《教育部审定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完全出版》,《申报》1915年8月1日,第1版;《教育部最近审定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申报》1916年2月19日,第1版。
    (11)庄俞、樊炳清:《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春季始业,高等小学校用)第1册,商务印书馆1912年8月初版,1913年12月第106版,第1-2页。
    (12)潘武:《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学校用)第2册,中华书局1912年12月初版,1913年10月第5版,第235-236页。
    (13)郭成爽:《新制中华国文教科书》(高等小学用)第1册,中华书局1913年1月初版,7月第12版,第1页。
    (1)卢秉征:《实验历史教科书》(新学制高级小学用)第4册,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1924年1月,第20页。
    (2)潘武:《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学校用)第2册,第236页。
    (3)章嵚、丁锡华:《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高等小学校用)第9册,中华书局1913年5月初版,1914年3月第5版,第9页。
    (4)章嵚、丁锡华:《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高等小学校用)第9册,第9页。
    (5)赵玉森:《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中学校用)下卷,商务印书馆1913年9月初版,1918年2月第23版,第79页。
    (6)潘武:《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学校用)第2册,第238页。
    (7)章嵚、丁锡华:《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高等小学校用)第9册,第10页。
    (8)傅运森:《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高等小学校用)第6册,商务印书馆1913年1月初版,4月第2版,第18页。
    (9)吴研因:《新法历史教科书》(高等小学校用)第5册,商务印书馆1920年9月初版,12月第10版,第25页。
    (10)开智编译社编著:《小学历史教科书》第2册,中华书局1912年10月初版,第17页。
    (11)赵玉森:《新著本国史》(中等学校用),中华书局1922年5月初版,10月第2版,第234页。
    (12)吴研因:《新法历史教科书》(高等小学校用)第4册,商务印书馆1920年8月初版,12月第10版,第21页。
    (13)《编辑〈新制中华小学教科书〉缘起》,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3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164页。
    (14)《编辑共和国小学教科书缘起》,《教育杂志》1912年第4卷第1期。
    (15)沈颐、范源濂、杨喆:《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高等小学校用)第2册,中华书局1914年8月初版,1915年4月2版,第3-4页。
    (16)庄俞、沈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秋季始业,国民学校)第7册,商务印书馆1912年12月初版,1926年9月第105版,第2页。
    (17)庄俞、沈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秋季始业,国民学校)第7册,第2页。
    (18)包公毅、沈颐:《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高等小学用)第2册,商务印书馆1912年6月初版,第10页。
    (19)转引自韩华球:《〈中华教科书〉:中国首套适合民主共和政体的教科书》,《中华读书报》2012年12月7日第14版。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2-11/07/nw.D110000zhdsb_20121107_2-14.htm?div=-1
    (1)孙文:《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南京临时政府遗存珍档(一)》,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85页。
    (2)赵玉森:《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中学校用)下卷,第110页。
    (3)饶权:《从“革命排满”到“五族共和”---清末民初中国民族国家建构路径转换的政治学分析》,南京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第22页。
    (4)《编辑共和国小学教科书缘起》,《教育杂志》1912年第4卷第1期。
    (5)傅运森:《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高等小学校用)第1册,商务印书馆1913年1月初版,1920年7月第72版,编辑大意。
    (6)傅运森:《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高等小学校用)第4册,商务印书馆1913年1月初版,1919年12月第47版,第15页。
    (7)赵玉森:《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中学校用)下卷,第80页。
    (8)傅运森:《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第4册,第15页。
    (9)傅运森:《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第6册,第18页。
    (10)庄俞、樊炳清:《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秋季始业,高等小学用)第2册,商务印书馆1913年1月初版,4月第5版,第1页。
    (1)卢秉征:《实验历史教科书》(新学制高级小学用)第4册,第20页。
    (2)参见庄俞、樊炳清:《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春季始业,高等小学校用)第1册,第1页;开智编译社编著:《小学历史教科书》第2册,第17页;吴研因:《新法历史教科书》(高等小学校用)第5册,第24页;顾颉刚、王钟麒:《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初等中学校用)下册,商务印书馆1924年6月初版,1925年5月第2版,第100页。
    (3)赵玉森:《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下卷,第108页。
    (4)章嵚、丁锡华:《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高等小学校用)第9册,第10页。
    (5)北京教育图书社编:《实用历史教授书》(高等小学校用)第4册,商务印书馆1915年12月第4版,第15页。
    (6)民国初年,教科书中的辛亥革命叙述框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辛亥革命叙述或被置于“清祚之告终”篇目之下,或以“中华民国之肇兴”为标题。直至1923年初版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本国历史》才开始出现“辛亥革命”的名目。这和“辛亥革命”一词直至1920年代前后才开始广泛使用不无关系。
    (7)潘武:《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学校用)第2册,第238页。
    (8)赵玉森:《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下卷,第99-110页。
    (1)《法令:教育部公布修正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教育杂志》1914年第5卷第12期。
    (2)随着袁世凯政府在1916年的垮台,教科书国定制遂成一纸空文。
    (3)沈颐、杨喆:《新编中华国文教科书》(高等小学校用)第4册,中华书局1914年1月初版,6月第5版,第1页。
    (4)钟毓龙:《新制本国史教本》(中学校用)第3册,中华书局1914年12月初版,1919年11月第8版,第129-131页。
    (5)金华、金兆梓:《新中学教科书·初级本国历史》(初等中学用)下编,中华书局1922年5月初版,10月第2版,第103页。
    (6)赵玉森:《新著本国史》(中等学校用),第227-228页。
    (7)赵玉森:《新著本国史》(中等学校用),第228页。
    (8)顾颉刚、王钟麒:《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初等中学校用)下册,第101页。
    (9)赵玉森:《新著本国史》(中等学校用),第230页。
    (10)吴研因:《新法历史自习书》(高小用),商务印书馆1921年1月初版,1月第2版,第128-131页。
    (1)潘武:《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学校用)第2册,第237页。孙汶,原文如此。
    (2)潘武:《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学校用)第2册,第236-238页。
    (3)《教育部通令学校换用教科书》,《教育杂志》1914年第5卷第12期。
    (4)潘武、章嵚:《新编中华历史教科书》(春季始业)第6册,1913年12月初版,1915年6月第6版,第19-20页。
    (5)刘传厚,杨喆:《新编中华国文教授书》(初等小学校用)第8册,中华书局1913年4月初版,5月第2版,第1页。
    (6)吴研因:《新法历史自习书》(高等小学校用),第127页。
    (1)赵玉森:《新著本国史》(中等学校用),第231页。
    (2)丁晓先:《新学制社会教科书》(初等小学校用)第8册,商务印书馆1924年1月初版,3月第20版,第1-2页。
    (3)吴研因:《新法历史教科书》(高等小学校用)第2册,1920年6月初版,8月第7版,第22页。
    (4)吴研因:《新法历史自习书》(高等小学校用),第132页。
    (5)卢秉征:《实验历史教科书》(新学制高级小学用)第4册,第24页。
    (6)傅运森:《新法历史教科书》(高等小学校用)第2册,商务印书馆1922年6月初版,1923年4第16版,第21页。
    (7)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州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第7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