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界女性——莎士比亚悲剧人物性别特征之文化解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Border-Crossing Females:A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nder Features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Shakespearean Tragedies
  • 作者:张浩
  • 英文作者:ZHANG Hao;
  •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 ; 女性 ; 性别特征 ; 越界 ; 权力
  • 英文关键词:Shakespearean tragedies;;females;;gender feature;;transgression;;power
  • 中文刊名:XJYX
  • 英文刊名:Theatre Arts
  • 机构: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15
  • 出版单位:戏剧艺术
  • 年:2019
  • 期:No.208
  • 基金:2019年度合肥工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培育计划重点项目”——“莎士比亚历史剧权力意识形态的空间再现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S2019HGXJ0015
  • 语种:中文;
  • 页:XJYX201902010
  • 页数:13
  • CN:02
  • ISSN:31-1140/J
  • 分类号:94-106
摘要
在莎士比亚悲剧研究中,以A. C.布莱德雷为代表的莎评家受到亚里士多德"性格缺陷"理论的影响,多把悲剧的原因归于悲剧主人公的性格因素,从而遮蔽了"性别"因素在悲剧中的意义,因此有必要总结,系统研判,解析莎士比亚经典悲剧中主要女性人物违背文艺复兴时期主流性别特征期待的越界行为,剖析越界这一具有行为和性别特征双重属性的问题在剧中人物命运中的作用,并由此提炼出一组跨越传统性别疆域的幕后推手型权力女性形象、她们的分别是《科利奥兰纳斯》中作为越界母亲的伏伦妮娅、《麦克白》中作为越界妻子的麦克白夫人、《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中作为越界女王的埃及艳后。由此可见,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主体是特定文化建构的产物,而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与菲勒斯中心主义支配下的女性性别特征相关,是社会文化赋予的性别特征的束缚与女性渴望权力、平等、自由和精神独立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性别悲剧。
        In the study of Shakespearean tragedies, affected by Aristotle's theory of "character flaw",most critics, including A. C. Bradley, have preferred to attribute the causes of tragedies to the character of the protagonists, and thereby have ignored and concealed the gender feature of the female protagonists. Given the roles of the women in the Shakespeare's classic tragedies, the paper will focus upon the females' transgressive gender feature and behaviors which go against the mainstream values of female gender expectations in Renaissance, including cases of Volumnia—a mother in Coriolanus, Lady Macbeth—a wife in Macbeth and Cleopatra—a queen in Antony and Cleopatra for discussion. All of them fall into the category of the female manipulator behind the males protagonists.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transgressive gender feature of the female subject in Renaissance is socially invested, culturally constructed and not naturally invested. Under the dominance of patriarchy and phallocentrism, the cause of the tragedy is mainly due to the transgressive gender feature of the women, which violates the convention of the traditional gender roles in the Renaissance society. In this sense, Shakespeare tragedies, are the tragedies which result from the clashing a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ocially invested gender feature limitations and the female's innate desire to pursue power, equality, freedom and spiritual independence.
引文
(1)这是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莎士比亚悲剧”和“女性性别特征”两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得出的结论。
    (2)国外学界公认的莎氏悲剧共十部——参阅珍妮特.迪隆(Janette Dillon)的专著《剑桥莎士比亚悲剧导言》。本文的研究涉及与越界女性相关的典型剧作三部。Dillon, Janett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据在中国期刊网检索结果显示,中国莎剧女性人物研究者张佑周的《五论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涉及女性人物相对较广但悲剧中女性人物相对有限,对女性人物的分析还苑囿于性格分析和善恶层面的划分上。
    (4)这是2012年01月通过谷歌学术搜索引擎对“Shakespearean tragedy”和“female gender features”两个短语进行主题检索得出的结论。迄今为止仍没有一本完全针对莎士比亚主要悲剧女性人物性别特征做系统明确论述的专著问世。
    (5)Evans, G. Blakemoret ed. The Riverside Shakespeare.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97. p.45.
    (6)“性别理论立足现代人文关怀,聚焦“社会性别”(gender,即不仅仅是纯生理性的sex,由此可见该理论超越生物学层面的社会学取向),着眼于性别差异研究,关注权力话语下的性别压抑问题,努力从性别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的语言、文本、思维特点、叙述方式等方面问题,从而发展出一套性别诗学。”李祥林:“当下语境中的戏剧研究和性别批评”,《四川戏剧》2002年第二期,第14-17页。
    (1)Hamartia(Ancient Greek:μαρτ?α)是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提出的概念,相当于英语的character's flaw or error(性格缺陷)由于悲剧被视为性格的悲剧因此也称其tragic flaw见http://en. wikipedia. org/wiki/Hamartia
    (2)黑格尔十分推崇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性格,他说:“凡是莎士比亚的人物所作所为,即他们所实现的特殊目的,都植根于他们自己的个性,从这种个性中得到推动的力量”黑格尔:《美学》(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94页。
    (3)布拉德雷认为:“悲剧结局是来自主人公的行动,他们所以毁灭,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性格上的缺点或行为上的过失。他说,灾难和悲剧结局不可避免地是来自人们的种种行为,而这里行为的主要根源则是性格。”布拉德雷:莎士比亚悲剧的实质,杨周翰编选:《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52页。
    (4)周颜玲:有关妇女、性和社会性别的话语,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383页。
    (5)Tripp, Anna, ed. Gender. New York:Palgrave,2000. p.3.
    (6)Evans, G. Blakemore, ed. The Riverside Shakespeare.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97. p.45.
    (1)肖瓦尔特1979年在《走向女权主义诗学》中提出研究男性文本中的妇女形象。Showalter,Elaine."Toward a Feminist Poetics,"Women's Writing and Writing About Women. London:Croom Helm, 1979.
    (2)http://baike. baidu. com/view/4198125. htm
    (3)《麦克白》中女巫也具有类似属性,本文不做深论。
    (4)Butler, Judith.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London:Routledge, 1990. p. 136.
    (1)据统计伏伦妮娅全剧共8次使用了与“荣誉”相关的词。
    (2)Dor, Jo l.Le père et sa fonction en psychanalyse:Ramonville Saint-Agne:ditions rès,c2002. p.23.“父亲之名”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名称、几句话,甚至是体现父亲的象征力量的物体。
    (3)心理分析理论中“阉割焦虑”(castration complex)是指男孩子在他们心理发育的某个阶段会害怕阉割;它来源于恋母情结,男孩将自己从阳具获得的快感归结与对母亲的欲望,因此他有杀死父亲获得母亲的想法。因此产生了担心父亲切除自己的阳具恐惧,从而产生与之竞争的父亲的敌意。这里指对于男性在道德秩序和意识形态层面的主体地位被颠覆的焦虑。参阅Klages, Mary. Key Terms in Literary Theory,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年,第17页。
    (4)据统计“骄傲”(pride,proud)两词在该剧中分别出现9次和15次之多。
    (5)杨天宇:《礼记译注》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58页。
    (6)“难堪”原本指人因丧失了主体与客体之间或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恐惧或呕心之类的反应,其中包含了心理和生理的因素。克里斯蒂娃将其拓展到社会学层面,并引申为人对所处地位感到不适、身不由己或进退两难等情形。在这种境遇下,人往往因为无法自主抉择而精神崩溃。参见Kristeva,Julia.Powers of Horror:An Essay on Abjection, trans. Leon S. Roudiez. New York:Columbia UP, 1982. p.2-10.
    (1)莎士比亚,《科利奥兰纳斯》,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378页。
    (2)同上,第389页。
    (3)莎士比亚,《科利奥兰纳斯》,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390页。(赫卡柏Eκαβη,特洛伊王后,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妻子,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和女预言家卡珊德拉的母亲。特洛伊城破后被杀。)
    (4)同上,第447页。
    (5)同上,第500页。
    (1)Millett,Kate.Sexual Politics,New York:Doubleday,1970. p.26.
    (2)莎士比亚:《麦克白》,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211页。
    (3)同上,第211页。
    (4)同上,第206页。
    (5)同上,第207页。
    (6)文中出现的莎士比亚剧作英文原文及其所属的幕次、场次、行数均参考Craig,W.J,ed. William Shakespeare:The Complete Works.London: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849.对应译文为笔者自译。
    (1)莎士比亚:《麦克白》,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212页。
    (2)同上,1994年,第207页。
    (3)同上,第218页。
    (4)同上,第212页。
    (5)Craig, W. J, ed. William Shakespeare:The Complete Works. London: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p.851
    (6)West, Candace and Zimmerman Don, Doing Gender in Gender&Society 1:1987. p. 125-51.
    (1)Butler,Judith. Undoing Gender.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04. p.1.
    (2)拉曼·塞尔登等:《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2008年,第157页。
    (3)海涅:《莎士比亚笔下的女角》,温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34页。
    (4)在该剧中“becoming”,“being”,and “am”经常是一语双关,体现出她女性身份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她曾对安东尼说“But, sir, forgive me, Since my becomings kill me when they do not eye well to you.”(I. iii. 95-97)这里“becomings”用了复数形式,根据贝维顿编辑的矮脚鸡版注释它指代“那些成为我的品质,也就是那些使我赋予魅力和符合我现在处境的品质,也许正是,我所成为的各种角色”。Bevington,David,ed. Antony and Cleopatra, the Bantam Shakespeare Collection, New York:Bantam Books,1988:20.在第三幕她曾质疑安东尼:“你还不了解我吧?”(Not know me yet?),她拒绝罗马男性送他的诸如“妓女”“娼妇”等“他者”标签,她甚至提醒“我是埃及女王”(I am Egypt's queen)(I.i.29)。这个权力女性的身份,她曾对罗马宣称:“我不像看起来的那么愚蠢”(I'll seem the fool 1am not)(I. i. 42)。
    (1)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5页。
    (2)同上,第7页。
    (3)潘多拉(Pandora,希腊语:Πανδ?ρα;也译作潘朵拉),希腊神话中火神赫淮斯托斯或宙斯用粘土做成的地上的第一个女人,作为对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惩罚送给人类的第一个女人。众神亦加入使她拥有更诱人的魅力。潘多拉的神话源远流长,以不同的版本出现,并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然而,在所有的文学版本中,此神话作为自然神学以解释世界上罪恶的存在。在公元前7世纪,赫西俄德在他的《神谱》(第570行,大概提及而并没有完全指出潘多拉的名字)及《工作与时日》(Works and Days)是最早有关潘多拉故事的文学著作。
    (4)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35页。
    (5)同上,第5页。
    (1)同上,第35页。
    (2)Butler,Judith,“Performative Acts and Gender Constitution,” in W. B. Worthen,ed. Modern Drama:Plays/Criticism/Theory. Fortworth: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1995. p. 1098.
    (3)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76页。
    (4)同上,第40页。
    (5)克氏通过赢得安东尼的爱情“既然我的主还是安东尼,那么我将再次成为克莉奥佩特拉”(since my lord/Is Antony again, I will be Cleopatra)(III.xiii. 185-86)实现了对男性的支配成为真正的女王。这里她没有使用代表现在时的“am”而使用代表将来时的“be”,显然也标志着身份越界的转变过程。
    (6)廖炳惠:《新历史观与莎士比亚研究》,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73页。
    (1)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125页。
    (1)Evans, G.Blakemore, ed. The Riverside Shakespeare.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97. p.39.
    (2)威蒂格,女人并非天生,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42页。
    (3)Butler,Judith. 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aion of Iderntity. London:Routledge, 1990. p.1.
    (4)Grosz, Elizabeth, Notes Towards a Corporeal Feminism in Australia Fenminist Studies 5, 1987. p. 186—187.
    (5)近年来国内莎士比亚女性研究论及莎士比亚对于女性观时常使用“矛盾”二字,笔者认为莎士比亚的女性观是“多元的”而非“矛盾的”,具有“对话性”,而非“独白”式的一元论。通过悲剧中三类典型女性形象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女性主体”不存在矛盾这种基于二元对立模式的解释,而是多元的、流动的、建构的模式,莎翁悲剧中并不存在完全遵循传统父权期待的女性形象,同时更有明显颠覆传统社会期待的女性,甚至还有利用传统男权社会权力结构与之共谋的女性形象,可见莎士比亚女性性别特征的轴点是文化的而非对立的,也就是说不存在一个脱离文化语境的女性本源这样一个超验的所指,只存在不同女性之间的性别特征差异这个决定她们各自不同身份的能指链,女性主体的建构就是这个能指链的意指过程(significatio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