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平台犯罪的政策调适与刑法应对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Policy Adjustment of Network Platform Crimes and Criminal Law Response
  • 作者:悦洋 ; 魏东
  • 英文作者:Yue Yang;Wei Dong;
  • 关键词:网络平台犯罪 ; 预防性刑法观 ; 修正保证人义务
  • 英文关键词:Network platform crime;;Preventive criminal law concept;;Amended guarantor obligation
  • 中文刊名:HNSH
  • 英文刊名:Henan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四川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01
  • 出版单位:河南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v.27;No.205
  • 语种:中文;
  • 页:HNSH201905016
  • 页数:8
  • CN:05
  • ISSN:41-1213/C
  • 分类号:94-101
摘要
网络平台商业模式在重塑全球商业格局的同时也催生出病毒式增长的平台犯罪,网络平台第三方责任犯罪的治理成为重要命题。域内外治理模式殊途同归,以政府的综合管制为主导力量,通过对平台的强力管控,挥舞起网络空间的权力之旗,同时寻求更为广泛的非法律解决模式。在我国法律解决模式的最后一道屏障——刑法中,刑法理念的冲突亟待调适,网络风险刑法在立法模式、功能体系、规范构造等方面的教义化进程也跟进不足。网络平台犯罪未来的刑法应对应当能动、理性和多元,对于典型犯罪,传统的刑法观念依然有效;对于个性显著的新型风险,应正确认识风险社会中"再造制度"的正当性和必要性;探索前置处罚、犯罪链条切断、非实行行为实行化、义务设置等关键问题的科学性,内在协调预防性刑法观与刑法的谦抑精神。以预防性刑法观为规制理念,我国刑法的立法模式还需作出重大调整,才能兼顾刑法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回应社会发展要求。
        While the network platform business model reshapes the global business landscape, it also spawns a platform crime of viral growth. The governance of third-party liability crimes on the network platfor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governance models have the same goal. The government's comprehensive control is the dominant force. Through strong control over the platform, the banner of power of cyberspace is waved, and a broader non-legal settlement model is sought. As the last barrier of our countrys legal settlement model, the concept of criminal law needs to be adjusted. The doctri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network risk criminal law in the legislative mode, functional system, normative structure and so on is also insufficient. For online platform crimes, the future criminal law should be dynamic, rational and diverse. For typical crime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criminal law is still valid. For the new type of risk with significant person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legitimacy and necessity of the"reengineering system"in the risk society. Exploring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key issues such as pre-penalty, criminal chain cut-off, nonenforcement behavior, and obligation setting, and internal coordination of preventive criminal law and criminals criminal law legislative model must also make major adjustments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st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of criminal law and respon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引文
(1)崔晓明、姚凯、胡君辰:《交易成本、网络价值与平台创新--基于38个平台实践案例的质性分析》,《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年第3期。
    (2)周光权:《犯罪支配还是义务违反--快播案定罪理由之探究》,《中外法学》2017年第1期。
    (3)于志刚、郭旨龙:《网络刑法的逻辑与经验》,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第1-27页。作者的分类还包括以网络为犯罪对象的犯罪。笔者认为,以网络为犯罪对象的犯罪严格来说并不是网络犯罪,而是计算机犯罪,故未纳入。
    (4)(36)魏东、金燚:《网络犯罪魔变中的刑法理性检讨--网络刑法理论研究的现状观察与观点综述》,载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2卷(总第50卷),第6-7、41页。
    (5)于志刚:《网络空间中犯罪帮助行为的制裁体系与完善思路》,《中国法学》2016年第2期。
    (6)杨乐:《揭开网络平台法律责任的面纱》,载腾讯研究院著:《网络法论丛》(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1页。
    (7)参见《2017年互联网平台治理白皮书》,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2017年12月印制,第13-17页。
    (8)赵鹏:《论私人审查的界限--论网络交易平台对用户内容的行政责任》,《清华法学》2016年第6期。
    (9)周汉华:《论互联网法》,《中国法学》2015年第2期。
    (10)Kris Ann Norby-Jahner:Minor Online Sexual Harassment and the CDA Sec.230 Defense:New Directions for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Liability,32Hamline L.Rev.207(2009).
    (11)(33)马荣春、王腾:《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适用困境与解脱》,《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12)《向着网络强国阔步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网信事业发展述评》,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8-04/20/c_137124212.htm,2018年4月30日访问。
    (13)《剑网2018专项行动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07/17/content_5306954.htm,2019年2月1日访问;《“剑网2018”专项行动:搜狐凤凰等多家APP被勒令整改》,环球网:http://smart.huanqiu.com/roll/2019-01/13977923.html?agt=92,2019年2月1日访问。
    (14)贾茵:《德国〈网络执行法〉开启“监管风暴”》,《网境纵横》2018年第2期。(1.5)Shahrzad T.Radbod:Craigslist-A Case for Criminal Liability for Online Service Providers?,Berkeley Technology Law Journal,Vol.25,No.1,Annual Review of Law and Technology(2010),pp.597-615.
    (16)[德]乌尔里希·齐白:《比较法视野下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王华伟、吴舟译,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犯罪的阶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11-213页。
    (17)[德]乌尔里希·齐白:《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法责任--刑法总论中的核心问题》,王华伟译,载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4卷(总第48卷),第201页。
    (18)(20)(24)高铭暄、孙道萃:《预防性刑法观及其教义学思考》,《中国法学》2018年第1期。
    (19)(34)焦旭鹏:《现代刑法的风险转向--兼评中国当下的刑法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12期。
    (21)刘宪权:《论信息技术滥用行为的刑事责任--〈刑法修正案(九)〉相关条款的理解与适用》,《政法论坛》2015年第6期。
    (22)参见[日]関哲夫:《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的对立及其趋向--以围绕基本立场的对立为视角》,王充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5期。
    (23)姜敏:《法益保护前置:刑法对食品安全保护的路径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25)姜涛:《中国刑法现代化的未来图景》,《环球法律评论》2013年第3期。
    (26)姜敏:《系统论视角下刑法修正案犯罪化限制及其根据》,《比较法研究》2017年第3期。
    (27)刘艳红:《网络中立行为可罚性的流变及批判--以德日的理论和实务为比较基准》,《法学评论》2016年第5期。
    (28)参见《360:2018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http://www.199it.com/archives/822927.html,2019年1月31日访问。
    (29)周光权:《转型时期刑法立法的思路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30)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严重犯罪行为的发生,立法者将一些预备行为的可类型化要素规定为实行行为,规定了具有危险犯内核的独立犯罪。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行为人,原本就是具有可罚性的其他犯罪的预备犯,只不过为了网络犯罪防控的需要提前处罚,切断犯罪的因果流程。因此,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并不特别指向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事责任。
    (31)邹兵建:《跨越李斯特鸿沟:一场误会》,《外国法译评》2014年第2期。
    (32)Magnus Westerlund,Joachim Enkvist,Platform Privacy:The Missing Piece of Data Protection Legislation,7 J.Intell.Prop.Info.Tech.&Elec.Com.L.2(2016).
    (35)孙道萃:《网络平台犯罪的刑事制裁思维与路径》,《东方法学》2017年第3期。
    (37)龙宗智:《司法的逻辑》,《中国法律评论》2018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