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与美国国家认同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Liberalism and US State Identity
  • 作者:杨春龙
  • 英文作者:Yang Chunlong;
  • 关键词:美国传统 ; 自由主义 ; 国家认同
  • 中文刊名:JHXK
  • 英文刊名: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 机构: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1-10
  • 出版单位:江海学刊
  • 年:2018
  • 期:No.318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伍德罗·威尔逊国际政治理想研究”(项目号:12BSS035)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JHXK201806030
  • 页数:8
  • CN:06
  • ISSN:32-1013/C
  • 分类号:191-198
摘要
在美国,自由主义不仅被视为普世价值观,也是国家认同标志,这是美国自由主义传统的显著特征。美国建国史表明,自由主义对于美国人建构国家身份认同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美国建国后的所有重大社会变革都离不开对自由主义的尊崇和重新诠释,显示了自由主义作为国家认同标志所具有的约束性和强制性。美国人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国家外交政策,也深受其独特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影响。自由主义作为普世价值观与作为国家认同标志两种属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对美国自身和国际社会造成了极其复杂的影响:价值认同的高度一致性,既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着美国自身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同时,也极易造成"使偏执成为罪恶"的恶劣影响。
        
引文
(1)美国学者路易斯·哈茨在《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一书中,对美国自由主义的界定在美国社会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按照他的说法,美国自由主义其实是一种“美国生活方式”,“即一种历来不知道牵涉洛克本人的全民族的洛克精神”。路易斯·哈茨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论和资本主义必然衰亡论,强调社会主义只是“意识形态现象”,但认为社会主义是“革命性的自由主义”。美国学者汤姆·威克在《〈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1991年版引言》中强调,路易斯·哈茨所谓“自由派”,即“美国民主主义者”,“是信仰个体自由、平等及资本主义的人,是视个人成功与失败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与能力,并认为人类市场活动是检验这一努力与能力的适当场所的人”。显然,汤姆·威克更强调美国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和美国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带有更多的冷战时代色彩。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美国人对自由主义和美国自由主义传统都有不同理解,但维护人与公民的基本权利是自由主义基本内涵,这始终是他们能够达成的基本共识。
    (2)目前国内发表的相关成果主要是王立新《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美国的国家认同及面临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24日)等,其中有一定篇幅论及自由主义与美国国家认同的关系。
    (3)Seymour M. Lipset,American Exceptionalism:A double-edged Sword,New York:W. W. North and Company,1996,p. 31.
    (4)Hans Kohn,American Nationalism:An Interpretative Essay,New York,1961,p. 3,pp. 8~9.
    (5)John O’Sullivan,America’s Identity Crisis,National Review,Vol.,46,issue,22,Nov. 21,1994.
    (6)(10)(11)(13)(17)(18)(28)(29)Louis Hartz,The Liberal Tradition in America,An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 Political Thought since the Revolution,Harcourt Inc.,1991,p. 164,p. 145,p. 149,pp. 156~157,p. 236,pp. 11~13,p. 309,pp. 13~14.
    (7)(8)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55页。
    (9)Tom wicker,Introduction to the 1991 Edition,quoted from:Louis Hartz,The Liberal Tradition in America,An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 Political Thought since the Revolution.
    (12)(14)(15)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58、44~46、49页。
    (16)刘绪贻、李存训:《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19)Woodrow Wilson,An Address and a Reply,Arthur S. Link,ed.,the Papers of Woodrow Wilson,Vol. 42,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3,p. 537.
    (20)Woodrow Wilson,An Address in New York on Preparedness,Arthur S. Link,ed.,the Papers of Woodrow Wilson,Vol. 36,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1,p. 10.
    (21)(22)(23)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褚律元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123、124、120页。
    (24)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26页。
    (25)Tony Smith,America’s Mission,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Struggle for Democrac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Forewor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26)伊多·奥伦:《美国和美国的敌人:美国的对手与美国政治学的形成》,唐小松、王义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7)David M. Esposito,The Legacy of Woodrow Wilson,American War Aims in World War I,Westport,CT and London,1996,p. 6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