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诗抒情传统的理论建构——以张错为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Lyric Tradition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Focusing on Zhang Cuo
  • 作者:苏文健
  • 英文作者:SU Wen-jian;
  • 关键词:张错 ; 现代汉诗 ; 抒情传统 ; 身份认同 ; 华语语系文学
  • 英文关键词:Zhang Cuo;;modern Chinese poetry;;lyric tradition;;identity;;sinophone literature
  • 中文刊名:HQD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华侨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7-12-20
  • 出版单位: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7
  • 期:No.123
  • 基金:华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14SKGC-QG05);;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代际视野下海外华人学者的新诗批评研究”(FJ2016C186)
  • 语种:中文;
  • 页:HQDX201706012
  • 页数:12
  • CN:06
  • ISSN:35-1049/C
  • 分类号:130-141
摘要
美国华人学者张错自觉将"抒情传统"挪用到现代汉诗研究领域,以此梳理与探察现代汉诗抒情传统的发展脉络与美学歧异。张错对现代汉诗抒情传统的理论建构,着力探赜现代汉诗语言内在的演变规律,旨在从语言本体论的角度剖析其自律与他律的辩证关系,并注意在史诗与抒情的颉颃中凸显被压抑的抒情声音。这种论述对现代汉诗的抒情特质、诗学意义等进行重新解诂,重划两岸四地现代汉诗史的版图,彰显现代汉诗研究的海外经验。现代汉诗抒情传统的理论建构,不仅在学理上接续历史的整体性,彰显批评理论中独特的整体观,而且在心理上消弭文化乡愁的焦虑与身份认同的危机,为追寻与建构"文化中国"提供了一条可能性的路径。
        Zhang Cuo applies"lyric tradition"to modern Chinese poetry,by which he combed and explor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Zhang Cuo's research on lyric tradition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focu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language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analysis the dialectic relation of self-discipline and heter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ontology,and highlights the lyric voice in the rivalry of the epic and lyric.This treatise resolves the lyric character and poetic significance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redraws the map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in four districts of cross-straits,and demonstrates overseas experience in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lyric tradition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not only in theory continues the history of integrity,highlights the unique overall view in critical theory,but also on psychological relieves anxiety in cultural nostalgia and identity crisis,which provides a possible path for the pursuit and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hina".
引文
(1)郑敏的这三篇文章分别发表于《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1995年第6期、1996年第4期。
    (1)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8页。其后,国内对现代汉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关系做更进一步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可参考:张松建《现代诗的再出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和《抒情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罗小凤《1930年代新诗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北京:线装书局2015年版)等。
    (2)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第19页。
    (3)事实上,有论者曾批评一些研究者使用“汉诗”“现代汉诗”等概念时显示出的“虚妄---傲慢与窄视”,因为他们在考察百年中国新诗的现代经验的时候,其他少数族裔语言的诗人或诗歌现象,甚至中国现代诗歌多民族视野是完全缺席的。(参见姚新勇:《虚妄的“汉诗”》,《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5期)。本文所谓的“现代汉诗”概念沿用奚密的言述:“现代汉诗意指1917年文学革命以来的白话诗。我认为这个概念既可以超越(中国大陆)现、当代诗歌的分野,又超越地域上中国大陆与其他地区从事诗歌创作之地区的分野。”参见奚密:《中国式的后现代?---现代汉诗的文化政治》,《中国研究》(香港)1998年9月号。对“现代汉诗”展开深入的诗学辨析,将另有专文论述。
    (4)苏文健:《边缘姿态与见证历史:现代汉诗史书写的海外视野》,《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此文主要从边缘姿态与见证历史的角度,对海外华人学者现代汉诗史书写的理路进行了诗学辨析。本文即循此而来,集中以“抒情”为视界,对此命题展开进一步的论述。
    (1)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卷),刘倩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566-567页。
    (2)张错:《我的创作观》,《儿女私情》,台北: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第5页。
    (3)张错:《沧桑男子》,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封底。
    (4)关于张错诗歌的古典气质与中国抒情传统的论述,参见李凤亮等:《移动的诗学:中国古典文论现代观照的海外视野》,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76-293页。
    (1)郭沫若:《三叶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版,46页;另见《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47页。
    (2)周作人:《扬鞭集序》,《谈龙集》,上海:开明书店,1927年,第68页。
    (3)饶芃子、朱桃香:《在异乡浪游的桂冠诗人---美籍华人张错的诗歌艺术》,《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3期,第78页;另参见李凤亮:《彼岸的现代性:美国华人批评家访谈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15、24-25页。
    (4)张错:《冯至与里尔克---冯至研究之一》,《从莎士比亚到上田秋成:东西文学批评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第60页。
    (1)李凤亮:《彼岸的现代性:美国华人批评家访谈录》,第3-4页。
    (2)张错:《近代诗的抒情传统》,第245-251页。
    (1)李凤亮:《彼岸的现代性:美国华人批评家访谈录》,第25页。
    (2)胡适:《自序》,《尝试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49页。
    (3)胡适:《自序》,第148页。
    (4)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295页。
    (5)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第308页。
    (6)臧棣:《“诗意”的文学政治:论“诗意”在中国新诗实践中的踪迹和限度》,《新诗评论》(2007年第1辑,总第5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43页。
    (2)奚密从理论与实践上认为这只是他们的一种策略,是“现代汉诗的文化政治”,如果在当时文言文仍根深蒂固的情势下,若非陈独秀等人的激进与武断,白话文运动绝对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在实践中,这一批人旧学根底深固,无一不自幼在古典文学中浸染。因此,奚密指出“与其说他们‘遗忘和背弃’了古典文学”,不如说正因为他们深知传统的资源和局限所以才刻意强调差异于延续,断裂甚于继承。”此乃确论。(Michelle Yeh,“Theoretical Issues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and Culture Studies”,Chinese Study(Japan)37,1998,P4.)
    (3)李凤亮:《彼岸的现代性:美国华人批评家访谈录》,第25-26页。
    (4)沈从文:《新诗的旧账》,《抽象的抒情》,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7页。
    (5)沈从文:《新诗的旧账》,第88页。
    (6)沈从文在《我们怎么样去读新诗》(1930)一文中曾把新诗分为三个时期即尝试期、创作期与成熟期,并对各期代表性诗人诗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由于沈从文的写作年代,没有涵括三四十年代的新诗,我们在此参考其分期,把1917年到1949年民国时期的新诗大体上分为尝试期、创作建设期与成熟期。
    (1)张错:《结网与羡鱼---台湾现代诗翻译策略与检讨》,《批评的约会》,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61-62页。
    (2)张错:《千曲之岛---台湾现代诗选·导言》(奚密译),台北:尔雅出版社,1988年,第7页。
    (3)张错:《<创世纪>的诅咒---现代诗语言的寻找与重建》,第72页。
    (4)张错:《<创世纪>的诅咒---现代诗语言的寻找与重建》,《批评的约会》,第72页。此外,张错在《抒情继承:台湾八十年代诗歌的延续与丕变》一文中,集中对新媒体时代环境下崛起的年轻诗群进行了论述,辨析了诗歌的“抒情心态”与“探讨心态”的诗学关系,“从一个历史不断变化有机体的观念来看,存在于沉默大多数的创作里仍然看到抒情主脉延续”。参见张错:《批评的约会》,第94页。
    (5)李凤亮:《彼岸的现代性:美国华人批评家访谈录》,第4页。
    (6)叶维廉:《文化错位:中国现代诗的美学议程》,《中国诗学》(增订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85页。
    (1)李凤亮:《彼岸的现代性:美国华人批评家访谈录》,第43-44页。
    (2)美国华人学者王德威借用汉学家普实克讨论中国现代文学中启用的“抒情与史诗”的辩证关系来分析抒情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关系,认为与抒情传统相对应倾向于写实主义的文学属于史诗传统。参见王德威:《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3)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8页。
    (1)张错:《近代诗的抒情传统》,第229、250-251、257-258、253、242页。
    (2)张错:《近代诗的抒情传统》,第240-241页。
    (3)张错:《近代诗的抒情传统》,第243页。
    (1)奚密:《现代汉诗》,第13页。
    (2)奚密:《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的另类传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与抒情传统相关,对奚密的现代汉诗研究进行再研究的成果,请参见:张松建《边缘、本土与现代性:奚密及其现代汉诗研究》,《九州学林》2004年第4期;翟月琴《奚密现代汉诗研究综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12期;张森林《抒情美典的追寻者:奚密现代汉诗研究述评》,《汉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第3期。
    (3)叶维廉:《文化错位:中国现代诗的美学议程》,第284-285页。
    (4)叶维廉:《文化错位:中国现代诗的美学议程》,第292页。
    (1)李凤亮等:《移动的诗学:中国古典文论现代观照的海外视野》,第1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