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病名释难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Explanation of Disease Name in The Prescriptions to Sixty Diseases
  • 作者:袁开惠 ; 和中浚 ; 杨华森 ; 赵怀舟
  • 英文作者:YUAN Kai-hui;HE Zhong-jun;YANG Hua-sen;ZHAO Huai-zhou;
  • 关键词: ; 承瘕 ; 治肠已身之不用 ; 大伏蜡■蛕 ; 过与恶伤
  • 中文刊名:GJZL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 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大学医护学院;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8-07-13
  • 出版单位: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年:2018
  • 期:No.194
  • 基金:国家社科项目资助(14BZS005);; 上海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项目(2014JQ027A);;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预算内项目(18WK094)
  • 语种:中文;
  • 页:GJZL201804001
  • 页数:7
  • CN:04
  • ISSN:22-1024/G
  • 分类号:5-11
摘要
对比同时期出土医学文献与传世医书的相关内容,对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中的"■""承瘕""肠""身之不用""大伏蜡■蛕""过与恶伤"等数种疑难病症名称进行讨论和初步释读,认为"■"作为病名,兼表病位与症状;"承"为承接义,"承瘕"即后世"心承伏梁"病;"肠"指胃肠;"身之不用"指偏枯、身偏不用病;"大伏蜡■蛕"为同属腹中病的病症群,■为蛟的记音字,伏、蜡、■蛕均言腹中寄生虫病;"过""恶伤",均为面部难愈之创伤,"过伤"可对应后世的瘑疮,"恶"指迁延难愈的恶疮;应包含砭刺不当所造成的误伤。
        
引文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417页。
    (2)谢涛,武家璧,索德浩等《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考古》,2014年第7期,59-70页。
    (1)刘衡如,刘山水校注《本草纲目新校注》下册,华夏出版社,2011年,1390页。
    (2)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2691页。
    (3)刘衡如,刘山水校注《本草纲目新校注》下册,1823页。
    (4)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帛书集成》第五册,中华书局,2014年,285页。
    (5)高大伦《张家山汉简〈脉书〉校释》,成都出版社,1992年,58页。
    (1)和中浚等《老官山汉墓〈六十病方〉与马王堆〈五十二病方〉比较研究》,《中医药文化》,2015年第4期,22-24;26页。
    (2)梁繁荣等《揭秘敝昔遗书与漆人》,四川科技出版社,2016年,192页。
    (3)王一童《老官山医简诸“瘕”、诸“瘅”、诸“风”病名考释研究》,201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
    (4)高忻洙,胡玲《中国针灸学词典》,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476页。
    (5)高忻洙,胡玲《中国针灸学词典》,476页。
    (6)[日]森立之《素问考注》,学苑出版社,2002年,108页。
    (7)[日]丹波元简《聿修堂医学选素问识》,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225页。
    (8)高文柱校注《外台秘要方》,华夏出版社,2009年,251页。
    (9)[清]张隐庵等《本草三家合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208页。
    (10)[明]江瓘,(清)魏之琇《名医类案正续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年,96页。
    (1)徐小蛮标点《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214页。
    (2)[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学苑出版社,2002年,592页。
    (3)[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学苑出版社,2009年,40页。
    (4)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209页。
    (5)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230页。
    (6)[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339页。
    (7)[明]张介宾《类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年,725页。
    (8)[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64页。
    (9)李景荣《备急千金要方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632页。
    (10)《中藏经》,学苑出版社,2007年,6页。
    (11)高文柱校注《外台秘要方》,华夏出版社,2009年,287页。
    (1)裘锡圭等《长沙马王堆简帛集成》第6册,中华书局,2014年,58页。
    (2)[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787页。
    (3)周一谋,萧佐桃《马王堆医书考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297页。
    (4)高大伦《张家山汉简〈脉书〉校释》,成都出版社,1992年,18页。
    (5)黄元御《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102页。
    (6)[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20页。
    (7)李景荣《备急千金要方校释》,190-191页。
    (8)李洪财《汉简草字整理与研究》,吉林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9页。
    (9)李洪财《汉简草字整理与研究》,352页。
    (10)李洪财《汉简草字整理与研究》,293页。
    (11)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227-228页。
    (1)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227-228页。
    (2)丁光迪《诸病源候论校注》,562页。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669页。
    (4)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700页。
    (5)丁光迪《诸病源候论校注》,557页。
    (6)谢涛等《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
    (7)周一谋,萧佐桃《马王堆医书考注》,60页。
    (8)张觉点校《韩非子》,岳麓书社,2015年,41页。
    (9)丁光迪《诸病源候论校注》,661-662页。
    (10)高文柱校注《外台秘要方》,605页。
    (1)《普济方》第七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134页。
    (2)高大伦《张家山汉简〈脉书〉校释》,97页。
    (3)裘锡圭《长沙马王堆简帛集成》第5册,205页。
    (4)高大伦《张家山汉简〈脉书〉校释》,97页。
    (5)裘锡圭《长沙马王堆简帛集成》第5册,205页。
    (6)裘锡圭《长沙马王堆简帛集成》第5册,第271、272页。
    (7)中华局局编辑部《唐宋注疏十三经》第三册,中华书局,1998年,763页。
    (8)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663页。
    (9)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58页。
    (10)尚志钧《〈五十二病方〉厚柎的再讨论》,《本草人生尚志钧本草论文集》,中国中医药出社,2010年,526-527页。
    (11)刘衡如,刘山永《本草纲目新校注》,华夏出版社,2012年,1040页。
    (12)尚志钧辑校《补辑肘后方》,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351页。
    (13)张鼎增补,尚志钧辑校《食疗本草》,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