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召庙文化景区规划设计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Zhao Temple Cultural Landscape Design,Inner Mongolia
  • 作者:徐点点 ; 关莹莹
  • 英文作者:Xu Diandian;Guan Yingying;
  • 关键词:地域文化 ; 召庙文化景区 ; 内蒙古
  • 英文关键词:Vernacular culture;;Zhao Temple cultural landscape area;;Inner Mongolia
  • 中文刊名:GHSI
  • 英文刊名:Planners
  • 机构: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与风景区规划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7-01-01
  • 出版单位:规划师
  • 年:2017
  • 期:v.33;No.253
  • 语种:中文;
  • 页:GHSI201701014
  • 页数:6
  • CN:01
  • ISSN:45-1210/TU
  • 分类号:107-112
摘要
召庙是内蒙古地区宗教与社会文化的中心,召庙文化景区是宗教文化主题园区的一种极具地方文化特征的特殊形式。基于此,文章从内蒙古地域文化的角度着手,着重梳理了召庙文化的宗教文化特征、建筑空间布局特征以及召庙与社区聚落布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文脉传承突显文化核心、以地域场地特征构建空间结构和以地域文化丰富旅游活动的召庙文化景区规划设计策略,并结合巴林左旗召庙文化景区规划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文化景区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Taking into account vernacular culture of inner Mongolia, the paper reorganizes the religious culture, architectural space,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Zhao Temple and surrounding communities, proposes planning strategies including cultural context inheritance, vernacular space structure creation, and local culture based tourism activities organization for Zhao Temple cultural landscape area.
引文
[1]贺文宣,杜存瑞.藏汉常用合称词词典[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87.
    [2]吴佳雨,丁新军,徐敏,等.论内蒙古召庙遗产的三域空间保护[J].建筑学报,2014(1):40-44.
    [3]张鹏举.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刘丽梅.内蒙古文化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4):198-203.
    [5]梁辰倩.内蒙古召庙旅游资源开发及其旅游价值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1):16-17.
    [6]金启.呼和浩特召庙、清真寺历史概述[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52-79.
    [7]额尔德木图,白丽燕,高旭.召庙的嵌入与社区的重构—以内蒙古四子王旗境内召庙为例[J].中国名城,2010(11):29-34.
    [8]张鹏举.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9]潘春利.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召庙的布局风格[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6):63-66.
    [10]潘春利,侯霞.内蒙古藏传佛教召庙的风格、布局与特色[J].室内设计,2009(6):64-66.
    [11]王智睿.土默特地区召庙建筑彩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3.
    [12]韩丹菊.呼和浩特乌素图召庙壁画的传承与演变[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13]伟力.呼和浩特召庙壁画[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5(10):50-62.
    [14]王绪绪,李婧,张丽萍.呼和浩特地区召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前沿,2015(4):139-142.
    [15]于岚.召庙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研究—ASEB栅格分析法[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4(9):36-42.
    [16]门小勇,霍俊杰.关于呼和浩特地区召庙旅游地形象重新定位和传播模式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5):31-33.
    [17]白欲晓.“地域文化”内涵及划分标准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1):76-80.
    [18]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63-67.
    [19]李慕寒,沈守兵.试论中国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J].人文地理,1996(1):7-11.
    [20]吴必虎.中国文化区的形成与划分[J].学术月刊,1996(3):10-15.
    [21]刘敏,陈田,钟林生.草原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6(1):156-162.
    [22]朱普选.中国藏传佛教传播的文化生态学考察[J].民族研究,1997(2):102-107.
    [23]邓锐玲.元明两代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
    [24]王睿,李彩霞.草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对呼和浩特召庙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4):5-7.
    [25]杜娟,张鹏举.政治优礼下的召庙广建与类型植入—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影响因素解析[J].城市建筑,2015(28):121-123.
    [26]莫日根.多元文化的汇聚—内蒙古席力图召建筑装饰艺术解读[J].吕梁学院学报,2014(6):89-93.
    [27]胡晓海,董小云.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群体布局研究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21):109-110.
    [28]韩瑛,李新飞,张鹏举.基于都纲法式演变的内蒙古藏传佛教殿堂空间分类研究[J].建筑学报,2016(2):95-100.
    [29]额尔德木图,白莉丽,白雪.召庙聚落与社区的同心圆模式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6):82-88.
    [30]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M].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1]Martha Avery.The Tea Road[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32]王宇丹.文化投资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J].建筑学报,2006(12):52-53.
    [33]吴良镛.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环境创造—为2007年6月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写[J].城市规划,2007(8):14-18.
    [34]薛颖,权东计.基于文脉传承的佛文化主题园区规划设计—以辽宁省朝阳凤凰山佛文化展示区为例[J].规划师,2016(2):77-82.
    [35]许险峰,陈昌勇.基于“文化再生”理念的佛教文化遗产保护规划[J].规划师,2009(5):30-34.
    [36]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1-5.
    [37]乌铁红,张捷,李文杰.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旅游地为例[J].旅游学刊,2010(6):66-72.
    [38]边坤,杨彦侃.地域特色文化元素提取与旅游产品设计方法探究[J].包装工程,2012(4):130-132.
    [39]Lengkeek J.Leisure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Rethinking Cohen’s Modes of Tourist Experience[J].International Sociology,2001(2):173-184.
    [40]杨明,潘运伟,赵谦.佛教与寺院旅游规划刍议[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