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这样一V”与远距离因果事件表达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Discourse Marker ‘Zheyang Yi-V’ and Distant Causality Expression
  • 作者:姜海艳 ; 吕明臣
  • 英文作者:Jiang Haiyan;Lü Mingchen;
  • 关键词:“这样一V” ; “这样一来” ; 远距离因果 ; 复杂因果 ; 广义因果
  • 英文关键词:zheyang yi-V;;zheyang yi-lai;;long distance causality;;complex cause-effect;;generalized cause-effect
  • 中文刊名:SJHY
  • 英文刊名: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
  • 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北华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05
  • 出版单位:世界汉语教学
  • 年:2019
  • 期:v.33
  • 语种:中文;
  • 页:SJHY201903009
  • 页数:15
  • CN:03
  • ISSN:11-1473/H
  • 分类号:83-97
摘要
本文将"这样一V"所在语篇的事件结构描写为:E_因(E=v_1+v_2+v_3+…+v_n)+这样一V(V=v_1或v_2或v_3或…或v_括)+E_果,在此基础得出结论:"这样一V"是复杂、远距离因果事件语篇话语标记。其中,"复杂"是形式表象,"远距离"是认知动因。前指代词"这样"和完整体功能结构"一V"将新信息做旧,新旧信息的交替发展的心理预期,是"这样一V"能够密切远距离因、果事件的运作机制。"这样一来"是"这样一V"的一个典型用例,因高频使用而语法化程度更高。
        This paper formalizes the event structure of ‘zheyang yi-V'(这样一V) as E_(cause)(E=v_1+v_2+v_3+…+v_n)+zheyang yi-V(V=v_1/v_2/v_3…v_(generalization))+E_(result) and argues that: ‘zheyang yi-V' is a discourse marker for complex, long-distance causal events, where "complex" refers to the surface structure is complex and "long-distance" the cognitive motivation. The anaphor ‘zheyang' and perfective construction ‘yi-V' render the new information as given, and it is the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 of the alternat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given information that makes up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zheyang yi-V' in tightening long-distance causal events. ‘Zheyang yi-lai'(这样一来) is a typical case of ‘zheyang yi-V'. The ambiguous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pronominal verb ‘lai'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v_(generalization) to summarize the multi-cause event, resulting in the structure being used in higher frequency and higher degree of grammaticalization.
引文
陈平 (1987) 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中国语文》第5期。
    陈前瑞、王继红 (2006) 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及其语法化,《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储泽祥、陶伏平 (2008) 汉语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与“联系项居中原则”,《中国语文》第5期。
    段业辉 (1987) “这样”的语义指向和已知信息的代词化,《汉语学习》第6期。
    方梅 (2002) 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中国语文》第4期。
    贺文丽 (2004) “那么”的认知语用分析及其教学启示,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柳廷 (2009) 汉语照应研究综述,《文教资料》4月号上旬刊。
    缪素琴 (2014) 英语疑问句衍生准话语标记语,《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彭志平 (2009) 《汉语阅读教程》(第2版,第二册),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税昌锡 (2013) 事件、事件结构和事件过程结构,第四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长沙)。
    王灿龙 (1999) 现代汉语照应系统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王凤兰、方清明 (2015) 论话语标记“这样一来”的语用功能,《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王媛 (2011) 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邢福义 (2001) 《汉语复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许家金 (2009) 话语标记的现场即席观,《外语学刊》第2期。
    许余龙 (2002) 语篇回指的认知语言学探索,《外国语》第1期。
    殷志平 (2015) 固化短语“这样一来”的功能与用法,《汉语学习》第3期。
    张敏 (1998)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性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旺熹 (2004) 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201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赵晶 (2014) 韩礼德与朗布雷克特信息结构理论对比研究,《中国外语》第1期。
    赵艳芳 (2000) 《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Dik,Simon C.(1983) Two constraints on relators and what they can do for us.In Simon C.Dik(ed.),Advances in functional grammar,267-298.Dordrecht:Foris Publications.
    Givón,Talmy (1990) Syntax: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
    Halliday,M.A.K.(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n.London:Edward Arnold.
    Parsons,Terrence (1990) Events in the semantics of English:A study in subatomic semantics.Cambridge:The MIT Press.
    Pawley,Andrew (1987) Encoding events in Kalam and English:Different logics for reporting experience.In Russel S.Tomlin(ed.),Coherence and grounding in discourse:Outcome of a symposium,329-360.Amsterdam:John Benjamins.
    (1)本文中“V”包括动词和动词性短语。
    (2)关于“这样一来”中“来”词性的确定,学界是有争议的。我们支持代动词的说法,只是认为此中“来”代替的不是一个动词构成的简单的动作,而是由多个动词构成的“复杂的原因事件”。
    (3)“原子事件”是概率理论术语,指在试验中可直接观察到的、最基本的、不能再分解的结果(百度百科)。这里我们用以指称:表达上,由一个动词所构成的一个简单事件。
    (4)相对于由一个动词构成的简单事件(原子事件),我们把由几个连续动作所构成的、意义上有关联事件叫作“复杂事件”或者“事件团”。
    (5)匿名评审专家提示我们,有原因为简单事件的“这样一V”句存在。在我们考察的3202条语料中的确有3例,占全部语料的0.09%。例如,“我抱住彼得。我这样一抱,就看不见他愤怒的脸了”,比较“我抱住彼得,就看不见他愤怒的脸了”,后句因果关系的成立比较牵强,说明前后事件因果关系并不紧密,故难以顺理成章地无标记表达。如果从篇章指代的角度看,前句中“这样一抱”中的“抱”可以看成是“我抱住彼得”中“抱”的“同形回指”,而后一句中因果事件直接相接,可以看成无标记的“零形回指”。前后事件的语义紧密度决定回指的类型,显然前后因果事件“我抱住彼得” 和“看不见他愤怒的脸了”之间的关系距离是疏远的,语义紧密度较低,故前句通畅而后句牵强。所以,我们认为“这样一V”句是复杂因果事件语篇话语标记是概率上的形式表象,而“远距离因果表达”是其认知动因(具体论证见第四部分)。
    (6)E因、E果分别代表“原因事件团”和“结果事件团”。
    (7)变项V的存在使“这样一V”格式本身在前后语篇的沟通、理解上有更多的语义参与(详见下文分析),但整体上仍是对“话语含义的理解加以制约和引导”(缪素琴,2014),即其意义是程序性的而非概念性的,所以我们仍倾向于称“这样一V”为“话语标记”而非其他。
    (8)“联系项居中原则”是Dik(1983:274)提出来的,即:当联系项将两个有并列或从属关系的成分连结成一个更大的单位时,联系项的优先位置是在两个被联系的成分之间(储泽祥、陶伏平,2008)。
    (9)“比较合适的对应关系”是指“这样一V”句可以替换成普通因果关系句而其真值语义不发生改变。
    (10)不分解为三个组块“这样”“一”和V,除了语感、音节节律的支持,还有语义紧密度的考量,试比较:这样猛一抬身/*这样一猛抬身。
    (11)MN代表“量词+名词”的表达形式。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