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胡腾舞形态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Morphological Research of Huteng Dance in Tang Dynasty
  • 作者:李淼
  • 英文作者:LI Miao;College of Music&Dance,Henan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胡腾 ; 考古图像 ; 图像动作分析
  • 英文关键词:Huteng dance;;archaeological images;;analysis of movements in images
  • 中文刊名:BJW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Dance Academy
  • 机构: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8-31
  • 出版单位: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年:2018
  • 期:No.129
  • 基金:2019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中原唐代代表性传统乐舞研究》(项目编号:2019-ZZJH-570)
  • 语种:中文;
  • 页:BJWD201804007
  • 页数:6
  • CN:04
  • ISSN:11-3982/J
  • 分类号:52-57
摘要
胡腾舞是北朝异域艺术传入中原的特色舞种之一,其发展脉络体现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通过对苏思勖墓、陕棉十厂唐墓及宁夏盐池唐墓壁画乐舞图像分析,进一步证明唐代经济和文化发展使得胡腾舞在传播过程中大量吸收了中原宫廷乐舞等文化元素,其服饰搭配和舞蹈动作更接近于中原宫廷乐舞,西域舞蹈的风格逐步弱化。目前学界对于考古图像中的胡腾舞、胡旋舞等舞种划分归属问题还存在争议,仅以旋转和腾踏作为胡腾舞和胡旋舞的区分标准有些过于模糊。
        Huteng Dance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 dances of the Bei Dynasty,which integrates the ancient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and Han 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typical pictures,it proves that the Huteng Dance gradually absorbed some elements of Zhongyuan folk dance. Its dress collocation and movements are closer to the style of Yellow River culture. However,there is still a great controversy ove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attribution of Huteng Dance and Huteng Dance in the archaeological images. The discriminative standard is too vague and the archaeological briefing also in doubt.
引文
[1]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陈海涛.胡旋舞、胡腾舞与柘枝舞[J].考古与文物,2003(3):56-60.
    [3]张庆捷.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北朝社会的考古学观察[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
    [4]龚方震、晏可佳.祆教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239.
    [5]段安节.乐府杂录.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19.
    [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发现北周安伽墓[J].文物,2001(1).
    [7]马海东.固原出土绿釉乐舞扁壶[J].文物,1988(6):52.
    [8]彭定求,沈三曾,等.全唐诗(增订本)卷二八四[M].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
    [9]白居易.白居易集[M].顾学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79:528.
    [10]王巍.中国考古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577.
    [11]陕西考古所唐墓工作组.西安东郊唐苏思勖墓清理简报[J].考古,1960(1):33-40.
    [1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壁上丹青:陕西出土壁画集(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51.
    [13]李进增,陈永耘.朔色长天:宁夏博物馆藏历史文物集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163.
    (1)粟特文化的研究成果呈现出多学科势态,包括历史学(民族史、艺术史等)如:程旭.唐韵胡风——唐墓壁画中的外来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荣新江.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M].上海:三联书店,2014;宗教研究,如:孙武军.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的丧葬与宗教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艺术研究,如:单海澜.长安粟特艺术史[M].西安: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2015;考古研究,如:张庆捷.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北朝社会的考古学观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着重于粟特乐舞中音乐研究的主要有:任方冰.中古入华粟特乐舞及其影响[J].音乐研究,2016(4)、刘晓伟.粟特乐舞入华及其成因[J].音乐研究,2016(4)、黄云.隋唐粟特乐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1)学术界对于粟特乐舞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考古图像中胡腾舞与胡旋舞的归属以及舞种之间形态之间的区分。如王毓红、冯少波.胡旋之义世莫知:胡旋舞在中国1500年被误解的历史命运解析[M].西夏研究,2015(2);林春、李金梅.古代中亚的胡腾舞考释[M].敦煌学辑刊,2010(1);阴法鲁.丝绸之路上中外舞乐交流[M].舞蹈论丛,1980(1).
    (2)《杜诗镜铨》为唐代杜甫撰,清乾隆五十七年阳湖九柏山房刻本,425页;《杜诗详注》为清代仇兆鳌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013页;《读杜心解》为清代浦起龙注,清雍正二年至三年浦氏宁我斋刻本,230页.后两者基本延续了杜甫将胡腾舞归纳为健舞的观点。
    (3)胡腾舞者“反手叉腰”的体态在图5、图6、图7中表现明显。
    (1)图8与图11所描述舞者虽同为“搅袖”,但从体态及动势来看,二者具体的表演风格仍有较大差别,由于此处并非本文重点,暂不展开论述。
    (1)彭松《胡旋舞辨误》与王克芬《中国古代舞蹈史话》中就敦煌莫高窟220窟中的壁画形象是否为胡旋舞进行了仔细研究,但对胡旋舞之“旋”的方法及概念以及考古界所认为的胡旋舞图像未做详细分析。见彭松.胡旋舞辨误[J].舞蹈论丛. 1986(1),王克芬,中国古代舞蹈史话[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