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图像中胡旋舞与胡腾舞形态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李淼
  • 关键词:胡旋舞 ; 胡腾 ; 拉班动作体系
  • 中文刊名:LDXT
  • 英文刊名:Academic Forum of Nandu
  • 机构: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2-28 14:21
  • 出版单位:南都学坛
  • 年:2019
  • 期:v.39;No.175
  • 基金:2019年河南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中原唐代代表性传统乐舞研究”,项目编号:2019-ZZJH-570;; 2014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地基金重点项目“唐宋音乐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4JDWA003
  • 语种:中文;
  • 页:LDXT201901004
  • 页数:6
  • CN:01
  • ISSN:41-1157/C
  • 分类号:34-39
摘要
胡旋舞和胡腾舞是北朝时期西域传入中原乐舞的代表性舞种,在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画像资料中多有体现,但学界对两者之间的区分标准和各自特点的认识仍较为模糊。从文献资料看,胡旋舞具有急速旋转、妩媚的特点,而胡腾舞则具有腾踏、豪放的特点。从图像资料看,胡旋舞手持长巾为道具,多踮脚,而胡腾舞则多叉腰,脚部平稳着地,道具使用亦与前者不同。舞种区分若离开身体语言解析,等于忽视了研究对象本质,难免片面。对隋唐墓葬中胡旋舞和胡腾舞的考证,需要在历史文献学、图像学的基础上结合拉班动作体系进行详尽分析,方能窥其原貌。
        
引文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J].文物,2001(1):4-26.
    [2]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盐池唐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8(9):52.
    [3]吴洁.从史料、壁画来看丝绸之路上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的发展与流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2):46-53.
    [4]海滨.文学与考古双重视野中的唐代西域乐舞“胡旋舞”[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98.
    [5]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3724.
    [7]白居易.白居易集笺校[M].朱金城,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61-162.
    [8]高文,王刘纯.高适岑参选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295.
    [9]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8.
    [10]段安节.乐府杂录[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661.
    [11]朱易安,傅璇琮,等.全宋笔记(第一编)[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177.
    [12]徐世昌.晚晴簃诗汇[M].北京:中华书局,1990:4422.
    [13]徐征.全元曲:卷九[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6892.
    [14]刘昫,等.旧唐书: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4733.
    [15]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125.
    [16]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卷十三[M].鲁言,编次,蔡弼,会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78.
    [17]陈伯海.唐诗汇评(增订本)[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223.
    [18]彭定球.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9]王恽.秋涧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166.
    [20]赵翼.瓯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251.
    [21]方孝孺.逊志斋集:卷六[M].徐光大,校点.宁波:宁波出版社,1996:181.
    [22]陈綦.葆光录:卷三[M]//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18.
    [23]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四[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2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611.
    [24]崔令钦.教坊记笺订[M].任半塘,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34-40,146.
    [25]李淼.陕西北周安伽墓石榻围屏舞伎舞姿形态的再认定[J].中原文物,2018(5):119-124.
    [26]李淼.唐代胡腾舞形态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4):46-51.
    (1)陕西省考古所《西安北郊北周安伽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6期)、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发掘简报》(《文物》2005年第3期)。
    (2)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历史学方面的研究(民族史、艺术史等),如,程旭《唐韵胡风---唐墓壁画中的外来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荣新江《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姜伯勤《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陈海涛《昭武九姓族源考》(《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宗教方面的研究,如,孙武军《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的丧葬与宗教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杨巨平《虞弘墓祆教文化内涵试探》(《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3期)、解梅《唐五代敦煌地区的赛祆仪式考》(《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艺术方面的研究,如,单海澜《长安粟特艺术史》(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2015年版)、齐东方《现实与理想之间---安伽、史君墓石刻图像的思考》(载巫鸿、郑岩主编《古代墓葬美术研究》,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考古方面研究,如,张庆捷《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北朝社会的考古学观察》(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姜伯勤《北周粟特人史君石堂图像考察》(《艺术史研究》第7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