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冷战”格局下的民族主义内在限定——从新世纪中国电影中侵略者形象的变迁说起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孙佳山
  • 关键词:反法西斯 ; 后冷战 ; 侵略者形象 ; 人性论 ; 民族主义
  • 中文刊名:JYCM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Media Studies
  • 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
  • 出版日期:2017-09-15
  • 出版单位:教育传媒研究
  • 年:2017
  • 期:No.10
  • 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北京网络电影文化研究”(编号:14WYC049)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JYCM201705026
  • 页数:3
  • CN:05
  • ISSN:10-1407/G2
  • 分类号:89-91
摘要
反法西斯,是除了反恐之外,当前全球范围屈指可数的具有普遍共识的世界性文化主题。如何呈现作为法西斯形象化身的侵略者形象,是所有反法西斯题材影片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侵略者形象的全面、系统识别,是直面新世纪以来中国反法西斯题材影片困境的关键所在。
        
引文
(1)张慧瑜:《角川的位置:自我的他者化》,《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2页。
    (2)贺桂梅:《80年代人文思潮的知识谱系考察》,《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