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契约与身份之间:身份政治及其出路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Between Contract and Identity: Identity Politics and Its Way Out
  • 作者:任剑涛
  • 英文作者:REN Jiantao;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Tsinghua University;
  • 关键词:身份政治 ; 契约政治 ; 政治重建 ; 身份 ; 契约
  • 英文关键词:Contract;;Identity;;Identity Politics;;Contractual Politics;;Political Reconstruction
  • 中文刊名:MGPL
  •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American Review
  • 机构:清华大学政治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6-15
  • 出版单位:当代美国评论
  • 年:2019
  • 期:v.3;No.8
  • 语种:中文;
  • 页:MGPL201902002
  • 页数:27
  • CN:02
  • ISSN:10-1497/D
  • 分类号:6-31+125
摘要
现代政治是契约政治。政治契约的信守者都是具有一定社会身份的人。社会身份的主流与非主流之别,对契约政治的运行会产生重大影响。身份政治兴起于传统契约政治罅隙之处。身份政治的主体不是全体公民,而是公民的特殊群体。特殊集群的身份与契约政治同质化的公民身份交叠而在。当前者遮蔽后者时,身份政治便僭越为政治的主流形式,这对现代契约政治构成一种颠覆。身份政治以群体差异性奠基,无法有效整合一国之内的公民身份,它不能成为现代政治的引导力量。身份政治僭越主流的问题必须解决,否则现代政治将陷于危机状态。这需要从结构优化和功能调适两方面重建契约政治。
        Modern politics is contractual politics. The adherents of political contracts are people with certain social identities. The operation of contractual politics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instream and nonmainstream social identities. Identity politics arises in the gap within traditional contractual politics. The subjects of identity politics are not all citizens,but particular groups of citizens. The identities of particular groups coexist with the homogenous citizenship of contractual politics. When the former obscures the latter,identity politics becomes the mainstream form of politics that subverts modern contractual politics. Identity politics,based on group differences,cannot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citizenships within a country,as well as becoming the guiding force of modern politics. The problem of identity politics overstepping the mainstream must be solved,otherwise modern politics will fall into crisis. This requires reconstructing contractual politics from two aspects: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functional adjustment.
引文
(1)按照弗朗西斯·福山的说法,身份政治注重的身份承认诉求是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统合当今世界政治正在发生的很多事情。它不限于大学校园、白人民族主义的身份政治,而是一种更为广泛的政治现象,诸如高涨的老派民族主义和政治化的伊斯兰,等等。参见Francis Fukuyama:Identity,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 (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18),pp.9-10。
    (2)梅因著,沈景一译,:《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7页。
    (3)梅因著,沈景一译:《古代法》,第96页。
    (4)梅因著,沈景一译:《古代法》,第96~97页。
    (5)霍布斯著,黎思复等译:《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4页。
    (6)霍布斯著,黎思复等译:《利维坦》第十四、十五章,第97~122页。
    (7)霍布斯著,黎思复等译:《利维坦》,第131页。
    (8)洛克著,叶启芳等译:《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十一、十二、十九章,第83~93、134~157页。
    (9)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六章,第22~26页。
    (10)霍布斯著,黎思复等译:《利维坦》,第128页。
    (11)彼得·卡尔佛特著,张长东译:《革命与反革命》,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三章,第60~75页。
    (12)对保守主义主张的概括,参见拉塞尔·柯克著,张大军译:《保守主义思想:从伯克到艾略特》,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二章,第26~55页。
    (13)拉塞尔·柯克著,张大军译:《保守主义思想:从伯克到艾略特》,第59~60页。
    (14)拉塞尔·柯克著,张大军译:《保守主义思想》,第九章,第296~299页。
    (15)霍布斯强调,“要统治整个国家的人就必须从自己的内心进行了解而不是去了解这个或那个个别的人,而是了解全人类”。参见霍布斯著,黎思复等译:《利维坦》,第3页。
    (16)阿尔伯特·赫希曼著,冯克利译:《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胜利之前的政治争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7页。
    (17)阿尔伯特·赫希曼著,冯克利译:《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胜利之前的政治争论》,第17页。
    (18)阿尔伯特·赫希曼著,冯克利译:《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胜利之前的政治争论》,第39页。
    (19)阿尔伯特·赫希曼著,冯克利译:《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胜利之前的政治争论》,第52页。
    (20)马克·科兰斯基著,洪兵译:《1968:撞击世界之年》,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
    (21)马克·里拉在论述身份政治的时候,就将自己的目光紧盯住美国的大学校园。他认为,美式自由主义(即在中国俗称的“白左”)总是将自己的关注点落在少数派身上,因此致力激化黑人、女性、同性恋者的维权行动,让其忘记用非身份认同的术语思考公共利益。参见Mark Lilla,The Once and Future Liberal:After Identity Politics(New York:Harper,2017),pp.8-10。
    (22)Francis Fukuyama:Identity: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 (e-book),pp.25-26.
    (23)例如,中东难民涌入德国,其中有人犯下强奸罪行。但德国,受害人为了保护难民,竟然拒绝控告。参见昭东:《多名德国女子遭难民性侵却沉默:不愿败坏难民的名声》,《环球时报》,2016年7月5日。
    (24)Francis Fukuyama:Identity: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 (e-book),p.26.
    (25)张金岭指出,“欧洲人向来认为,他们的社会中始终就保持着异彩纷呈的文化多样性。而文化多元主义主张的提出及其政策的实施,实际上是社会治理与发展中的一种政治手段。在这样一种政治诉求与举措中,所谓‘文化多元’呈现出两个具有不同意义的文化与社会群体范畴,即欧洲文化群体与非欧洲文化群体,突出了外来文化群体的他者形象,客观地强化了社会群体的区分,不利于社会的团结”。参见张金岭:《欧洲文化多元主义:理念与反思》,《欧洲研究》,2012年第4期。当下欧洲因为移民和难民危机引发的社会与政治动荡,确实证实了这一点。
    (26)Francis Fukuyama:Identity: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 (e-book),p.7.
    (27)郑薇、张亮:《身份的迷思——当代西方身份政治学的兴衰》,《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11期。
    (28)郑薇、张亮:《身份的迷思——当代西方身份政治学的兴衰》。本文对左翼身份政治内在缺陷的分析多引自该文。
    (29)郑薇、张亮:《身份的迷思——当代西方身份政治学的兴衰》。
    (30)任赜:《对身份政治的考察与思考》,《经济观察报》,2018年1月20日。
    (31)安德雷亚斯·莱克维兹著,巩婕译:《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36页。
    (32)安德雷亚斯·莱克维兹著,巩婕译:《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第319页。
    (33)这里所谓的原初立约,不是历史意义的说法,而是逻辑意义上的定位。主要指现代早期由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卢梭、康德建构的契约论所阐释的契约政治的基本原则,包括自然法、自然权利与政府目的等内容。参见约翰·麦克里兰著,彭淮栋译:《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四部第十章,第202~220页。
    (34)由此形成的新社会契约论,如罗尔斯(John Bordley Rawls)基于“原初状态”“无知之幕”的订约初始设计和正义两原则的设定,以及诺齐克(Robert Nozick)对微型政府的强调,显现出这类立论不同于古典社会契约论的理论特点。
    (35)扬-维尔纳·米勒著,邓晓菁译:《宪政爱国主义》,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2页。
    (36)Mark Lilla,The Once and Future Liberal:After Identity Politics(e-book),pp.56-57.
    (37)福山著,苏子滢译:《反对身份政治:新部落主义与民主的危机》。参见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2052.html。
    (38)艾利斯·马瑞恩·杨著,成庆译:《政治与群体差异:对普适性公民观的批评》,载李丽红主编:《多元文化主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0~15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