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体诗的“自赎”与七言体的“自振”——文学史上的《春江花月夜》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hun Jiang Hua Yue Ye in Literature History
  • 作者:张伯伟
  • 英文作者:Zhang Bowei;
  •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 ; 宫体诗 ; 七言体 ; 文学史
  • 中文刊名:WXPL
  • 英文刊名:Literary Review
  • 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9-15
  • 出版单位:文学评论
  • 年:2018
  • 语种:中文;
  • 页:WXPL201805014
  • 页数:12
  • CN:05
  • ISSN:11-1037/I
  • 分类号:119-130
摘要
王闿运评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又说是"宫体之巨澜",但此诗是否属于宫体诗?"《西洲》格调"究竟何指?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该如何判断?诸如此类的问题,或存在若干争议,或未见前人屐履。本文综合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和文学历史,对以上问题做出试探性解释。
        
引文
(1)(40)(43)(46)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马积高主编,第2108页,第2129页,第2137页,第2108页,岳麓书社1996年版。
    (2)(4)(32)(80)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3册,第21页,第11-13页,第11页,第20-2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
    (3)(5)(48)张伯伟编:《程千帆诗论选集》,第130页,第133页,第132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刘肃:《大唐新语》,许德楠等点校,第42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7)传统说法如此,但章培恒认为编者另有其人,参见其《〈玉台新咏〉为张丽华所“撰录”考》,《再谈〈玉台新咏〉的撰录者问题》,收入谈蓓芳、吴冠文、章培恒著:《玉台新咏新论》,第1-5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8)据日本兴膳宏教授的考证,成书时间为梁中大通六年(534),参见興膳宏:《『玉台新詠』成立考》,收入《新版中国の文学理論》,第363-386页,大阪清文堂2008年版。傅刚教授又对此做了进一步阐发,结论近似,参见其《〈玉台新咏〉编纂时间再讨论》,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后改为《〈玉台新咏〉及其编纂研究》,收入其《汉魏六朝文学与文献论稿》,第466-485页,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而根据刘跃进教授和章培恒等人的意见,此书撰成时间在陈朝。参见刘跃进:《〈玉台新咏〉成书年代新证》,收入其《玉台新咏研究》,第65-88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9)公武撰:《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二引,孙猛校证,第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0)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第五课“宋齐梁陈文学概略”,《刘申叔遗书》,第240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1)(12)(13)(26)姚思廉:《梁书》,第690页,第691页,第443页,第109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14)(23)廖蔚卿:《中古乐舞研究》,第189页,第268页,里仁书局(台北)2006年版。
    (15)裴子野:《宋略》,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九引,第2574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16)(21)(37)(106)(110)萧子显:《南齐书》,第595页,第811页,第908页,第908页,第908-909页,中华书局1972年版。
    (17)(83)(88)(89)(91)(96)(105)刘勰:《文心雕龙》,周勋初解析,第137页,第115页,第694页,第694页,第117页,第564页,第120页,凤凰出版社2015年版。
    (18)(24)刘昫等:《旧唐书》,第1041页,第1067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9)(66)(68)(74)(78)(121)(122)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第726页,第1027页,第1027页,第679页,第678-679页,第601页,第1309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20)(22)王运熙:《乐府诗述论》,第202页,第19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5)最早指出这一点的,是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第十七“唐初史家之文学批评”,第74-7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后来牟润孙又有《唐初南北学人论学之异趣及其影响》,收入其《注史斋丛稿》(增订本),第367-406页,中华书局2009年版,皆可参看。
    (27)(28)魏徵等:《隋书》,第1090页,第1730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29)姚思廉:《陈书》第1册,第119页,中华书局1972年版。
    (30)杜牧:《樊川诗集注》卷四,冯集梧注,第273-27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1)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第40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3)参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一“宋、齐多荒主”条,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订补本),第230-238页,中华书局2001年版。
    (34)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二十三,第4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5)萧纲临终前的题壁自序,谓己“立身行道,终始如一”(《梁书·简文帝纪》,第108页);庾信《哀江南赋》中也称赞萧纲“立德立言,谟明寅亮。声超于系表,道高于河上”(庾信撰:《庾子山集注》,倪璠注,许逸民校,第146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可参。
    (36)关于六朝时“放荡”一词的含义及用法,参看邓仕樑:《释“放荡”:兼论六朝文风》,载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第35册,1983年;赵昌平:《“文章且须放荡”辨》,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编委会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38)沈约:《宋书》第6册,第1779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39)萧绎:《金楼子》,许逸民校笺,第966页,中华书局2011年版。我在20年前出版的《中华文化通志·诗词曲志》一书中写道:“他(萧纲)所要继承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诗歌的音律上更趋流利,一是在艳情描写上更为细腻。”(第12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这也就是宫体诗“新变”的两个主要内容。
    (41)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十,《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第91页。
    (42)朱彝尊:《朱彝尊词集·江湖载酒集》,屈兴国等点校,第99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44)此文收入《胡小石论文集》,第1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5)(82)(120)《胡小石论文集续编》,第121页,第121页,第12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47)(65)沈德潜选:《古诗源》卷十二,第290页,第290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
    (49)(54)(59)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李金松校点,第485页,第485页,第48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50)《古诗源》多袭《采菽堂古诗选》的意见,李金松点校本《采菽堂古诗选》“前言”中已指出,同时还指出闻人倓为王士禛《古诗选》笺注时,也对陈祚明的意见有所征引,张琦选评《古诗录》,则“每采祚明之说,而讳其所出”(李详《媿生丛录》卷三语)。其说可参。
    (51)参见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第250-25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52)《玉台新咏》存在不同版本系统,故内容歧异,《西洲曲》就或有或无。谈蓓芳教授认为明嘉靖十九年郑玄抚刊本在传世《玉台》诸本中尤足重视(见《玉台新咏新论》),故其《玉台新咏汇校》(吴冠文、谈蓓芳、章培恒汇校)即以此本为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又通行者有吴兆宜《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两本皆有题名江淹之《西洲曲》,分别见《汇校》卷六、《笺注》卷五。
    (53)毛先舒:《诗辩坻》卷二,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富寿荪点校,第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案:毛氏好辩,有时自相矛盾,如谓《西洲曲》见于《玉台新咏》,题作江淹,乃辩之云云。不知其诗既见于《玉台新咏》,又焉能为大历以后人所作?
    (55)游国恩:《谈西洲曲》,原载1947年12月20日《申报·文史》,收入游宝谅编:《游国恩文史丛谈》,第51页,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56)(60)余冠英:《谈〈西洲曲〉》,撰于1948年,收入其《汉魏六朝诗论丛》,第50页,第50页,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57)参见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第25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2版(初版为1958年)。
    (58)参见程千帆、沈祖棻选注:《古诗今选》上册,第1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61)葛晓音:《八代诗史》(修订本),第138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62)王士禛等:《师友诗传录》,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册,第1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63)钟惺、谭元春选评:《古诗归》卷十,第205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4)故宫博物院编:《历代诗发》上册卷三,“故宫珍本丛刊”第644册,第54页,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67)(69)(72)(77)(113)(114)(115)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唐诗”卷三,“唐诗”卷三,“古诗”卷三,“唐诗”卷三,“唐诗”卷三,“唐诗”卷三,“唐诗”卷三,清雍正江南文成堂刻本。
    (70)徐增:《说唐诗》,樊维纲校注,第94-95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71)张玉谷:《古诗赏析》卷十九,许逸民点校,第43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73)王闿运手批:《唐诗选》卷七,第75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75)吴乔:《围炉诗话》卷二,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第529页。
    (76)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卷下,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第1903页。
    (79)萧绎:《春别应令》四首之一,徐陵编:《玉台新咏笺注》卷九,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第430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1)李泽厚:《美的历程》,第129-130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84)吉川幸次郎:《阮籍の「詠懷詩」について》,第43页,岩波書店1981年版。
    (85)《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解诂,《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第2287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86)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第3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7)(90)(107)(109)(124)钟荣注,曹旭集注:《诗品集注》,第123页,第24页,第36页,第290页,第1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92)参见林文月:《中国山水诗的特质》,收入台湾中外文学编辑部编:《中国古典文学论丛·诗歌之部》,第115-142页,中外文学月刊社1980年再版。
    (93)韩愈:《荐士》,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五,第5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94)关于七言诗的起源,参看余冠英:《七言诗起源新论》,收入《汉魏六朝诗论丛》,第95-118页。关于七言诗的起源,我是赞成余先生的意见的。若果真源出于《楚辞》,其地位何至于长期沉沦下品。
    (95)班固:《汉书》第9册,颜师古注,第2873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97)(117)萧统:《文选》,第402页,第224页,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年版。引文中的“依”字今本无,据胡克家《文选考异》卷五补,同上书附,第925页。
    (98)王观国:《学林》卷七“四愁诗序”条,田瑞娟点校,第225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99)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第33页,中华书局2002年版。
    (100)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下,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上册,第59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1)吴兆宜:《玉台新咏笺注》卷九,第404页。案:关于傅玄的这几句话,王闿运曾做这样的评论:“世或疑此二言,以为难通。余尝寻张之序,自云仿《离骚》而作者。至其再三致意,信同灵均;局促成篇,又异楚骨。故比于《辩》《歌》则为小,偕于近世则为俗。但可入七言之格,成一家之例。”(王闿运:《湘绮楼说诗》卷一,王闿运著,马积高主编:《湘绮楼诗文集》,第2118页),其说可参。
    (102)参见葛晓音:《早期七言的体式特征和生成原理》《中古七言体式的转型》,皆收入其《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3)参见王从仁:《七言歌行体制溯源》,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104)(108)胡应麟:《诗薮》,第46页,第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1)参见王文进:《南朝边塞诗新论》第四章第一节“边塞与闺怨间的脉络”,第98-121页,台北里仁书局2000年版。
    (112)余嘉锡撰,周祖漠等整理:《世说新语笺疏》,第15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16)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第7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18)杜松柏主编:《清诗话访佚初编》第3册,第447页,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版。
    (119)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五,第226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123)何孟春:《馀冬录》卷五十三,刘晓林等校点,第560页,岳麓书社2012年版。此条材料承门人付佳奥提示,特此致谢。
    (125)(126)(128)李白:《李白集》,瞿蜕园、朱金城校注,第443页,第1179页,第9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27)郁贤皓《李白选集》在《把酒问月》一诗的注释中指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亦为本篇先导。”第5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29)孟棨:《本事诗·高逸》,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册,第14页。“棨”据陈尚君所考,当作“启”,参见其《〈本事诗〉作者孟启家世生平考》,《新国学》第6卷,巴蜀书社2006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