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像”理论产生之前的“拟像”生产——中国古代艺术品生产的一种模式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武彦如
  • 关键词:拟像 ; 万物 ; 青铜器 ; 饕餮纹
  • 中文刊名:MSDG
  • 英文刊名:Art Panorama
  • 机构: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美术大观
  • 年:2019
  • 期:No.377
  • 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7273);; 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SSKLZDKT2017094)
  • 语种:中文;
  • 页:MSDG201905018
  • 页数:2
  • CN:05
  • ISSN:21-1173/J
  • 分类号:66-67
摘要
本文主要以让·波德里亚的拟像理论解析雷德侯在《万物》中提出的"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模式,以商代青铜器的生产为例,对"拟像"和"万物"进行了同一性的考察,进一步以雷德侯提出的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对创造力的不同见解,推论出中国艺术精神是化解让·波德里亚对现当代艺术前景的悲观性预测的又一种智慧。
        
引文
(1)雷德侯在《万物》导言中对中国艺术做了如下界定:“今天我们称之为中国艺术品的古物,其中大多数原本都是在工厂中生产的。就是那些以常见的材料-诸如青铜、蚕丝、生漆、陶土、木材-制作的物品。”
    (2)[法]让·波德里亚.车槿山译.象征交换与死亡.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3)支宇.类像.外国文学,2005年第5期.第56-63页
    (4)[德]汉娜·阿伦特.张旭东,王斑译.启迪:本雅明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5)张帆,邱冰.“拟像”视角下城市“千景一面”的深层解读.城市理论,2013年第11期.第14-19页
    (6)刘乃歌.机械复制与拟像仿真-消费视域中艺术观念的嬗变.艺术百家,2016年第3期.第174-177页
    (7)(8)(10)(12)(13)(14)[德]雷德侯.张总等译.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9)张冰.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本雅明的灵光理论与艺术的终结.人文杂志,2013年第12期.第69-74页
    (11)[美]道格拉斯·凯纳尔,斯蒂文·贝斯特.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5)[法]Jean Baudrillard.The Transparency of Evil.London:Verso,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