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调”与平湖调的关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onnections between Chendiao and Pinghudiao
  • 作者:施王伟
  • 英文作者:SHI Wang-wei;
  • 关键词:陈调 ; 平湖调 ; 陈遇乾 ; 苏州弹词
  • 英文关键词:Chendiao;;Pinghudiao;;Chen Yu-qian;;Suzhou tanci
  • 中文刊名:PWHY
  • 英文刊名:Studies in Culture & Art
  • 机构: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 出版日期:2018-03-18
  • 出版单位:文化艺术研究
  • 年:2018
  • 期:v.11;No.43
  • 语种:中文;
  • 页:PWHY201801010
  • 页数:7
  • CN:01
  • ISSN:33-1355/J
  • 分类号:80-86
摘要
文章探讨三个问题,一是苏州弹词中的"陈调",即为四明南词、绍兴平湖调中的"平湖调",或是"吴人弹平湖调"中的平湖调。二是平湖调为一支古老的曲调,它的音乐特征分别是"凤点头"的结构形式,平湖调的落音较有规律和上句后均有"哎头"。三是"陈遇乾说"有疑问,有学者提出"伪托"是对的,学术界可做进一步研究。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ree topics.First,the Chendiao of Suzhou tanci is the Pinghudiao of Siming nanci and Shaoxing Pinghudiao,or the so-called " Pinghudiao played by the Wu people".Second,Pinghudiao is an ancient tune with the structure of " fengdiantou",a patterned ending sound and an " aitou" after each first sentence.Third,the Chen Yu-qian theory requires further discussion.
引文
[1]吴宗锡,主编.评弹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汤草元,陶雄,主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732.
    [3]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4]缪天瑞,等,主编.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47.
    [5]施振眉,沈祖安,主编.浙江曲艺理论选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196.
    [6]蒋希均.书会悟道录[M].香港: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2015.
    [7]顾笃璜.苏剧昆剧沉思录[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4:48.
    [8]施振眉,主编.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浙江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9.
    [9]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说唱音乐曲种介绍(内部参考),1961.
    [10]谭正璧,谭寻,辑.评弹通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1]罗萍,等.绍兴平湖调[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12.
    [12]周良.苏州评话弹词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13]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4.
    (1)《评弹小辞典》“书调”条:“弹词基本曲调。因唱词基本为对称的上下句结构的七言诗赞体韵文,其唱腔曲调亦以对称的上下句为基本单位。不讲板式,在曲艺音乐中,称主曲体。唱腔形成于吟咏式的诗赞腔。在演唱实践中,曲调、唱腔由简及繁,音乐性及演唱技法均有所发展变化。唱腔以上、下句联结体式,形成了上起下落的态势,并按唱词格律,在平声字上句逗,又在第六字上拖腔,于小过门后再吐出第七字,强调韵脚。由此,形成其‘上起下落,句间顿挫,拖六点七,字更腔和’的唱腔特色。一般曲调朴实,节奏平稳,说唱性强,可塑性大,可自由灵活地表现书情内容与人物思想感情,也是后来多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见参考文献[1],第153页。
    (1)《评弹小辞典》“小书”条:“苏州弹词之俗称。内容以儿女情爱、家庭生活等悲欢离合的情节为主,与评话题材相比,表演风格也较恬和纤细,故称。”见参考文献[1],第7页。
    (1)罗萍在《绍兴平湖调和苏州弹词》中说:“《百戏竹枝词》的作者李声振,号鹤皋,河北清苑(保定)人,乾隆三十一年进士。其《百戏竹枝词》写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修改重抄。”见参考文献[5],第189页。
    (2)《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蒋士铨”条目:“蒋士铨(1725—1785),清戏曲作家。字心馀、清容、苕生,号藏园,江西铅山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见参考文献[2],第279页。
    (1)《苏州评话弹词史》:“马春帆在世时,传艺于马春林、马春山和外甥桂秋荣,与儿子马如龙。马如飞开始未学艺,想让他进身仕途。虽然饱读诗书,未有功名,在县衙门里做个书吏。马春帆死后,迫于生计,改而从桂秋荣学艺。传说桂比较保守,不热心传授,对马如飞很冷淡。马如飞在江湖上浪荡,生意清淡,曾跳河自杀,被人救起。马如飞遭遇的世情冷淡,人海坎坷,对他后来说好《珍珠塔》可能起了很好的作用。在友人的帮助下,发奋钻研,修改脚本。三年后,在苏州和桂秋荣敌档,马如飞占上风,从此成名。”见参考文献[12],第72页。
    (2)参见《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上海卷》下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年,第955页。
    (3)参见《弹词音乐初探》,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第47页。
    (4)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第36页;《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上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年,第338页。
    (5)《评弹小辞典》“陈士奇”条目:“陈士奇,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其艺术活动在清嘉庆、道光年间。以说唱《玉蜻蜓》、《白蛇传》享名。评弹‘前四大家’之‘陈姚俞陆’,一说‘陈’即陈士奇。《马如飞手迹》录其所撰《梦史》等文,提到三皇神位从祀者(柳敬亭、张樵等)和附祀两庑者(王周士、柳炳者)之外的第一人,即陈士奇。陈曾与俞秀山合作校订、评论陈遇乾原稿之《义妖传》(刊于1809年)、《芙蓉洞》(刊于1836年)。”见参考文献[1],第169页。
    (1)谭寻在“后记”中说:“这本书亦为《民间说唱研究文集汇编》之一,搜集有关隋唐时代‘说话’记载及以后历代三百多位评弹艺人的事迹,虽说不上完备,也颇费功夫,其中不少为父亲亲笔所辑录。”谭正璧、谭寻辑,上海:《评弹艺人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23页。
    (2)《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马如飞”条目:“(生卒年不详)清咸丰、同治年间苏州弹词演员。本名时霏,字吉卿,一署沧浪钓徒,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父马春帆以说唱《珍珠塔》著名。幼习刑名,曾为书吏,因薪金低微改习父业,父死后从表兄桂荣秋学艺。相传今流行的苏州弹词《珍珠塔》脚本系他改编、加工。在唱腔上创造出一种善于表达人物感情、质朴淳厚、运用本嗓一气呵成的‘马调’,与俞秀山所创的‘俞调’同为苏州弹词的主要流派唱调。对后来苏州弹词唱腔的发展影响颇大。编写过很多弹词开篇,大多收入《南词小引初集》。”见参考文献[2],第756页。
    (3)《评弹小辞典》“王周士”条目:“相传清乾隆帝南巡时,曾召王说书,见其头秃,有血瘢,乃赐七品顶戴,后随帝至京;及返苏州,家门前悬有‘御前弹唱’之灯,并创建评弹艺人行会组织‘光裕公所’。”见参考文献[1],第16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