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至20世纪美国农业现代化及生态保护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merica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From 19th to 20th Century
  • 作者:金二威
  • 关键词:美国农业现代化 ; 生态环境 ; 资源保护
  • 英文关键词:American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Resource Protection
  • 中文刊名:LISI
  • 英文刊名:History Teaching
  • 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 出版日期:2015-07-16
  • 出版单位: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 年:2015
  • 期:No.723
  • 语种:中文;
  • 页:LISI201507010
  • 页数:7
  • CN:07
  • ISSN:12-1010/G4
  • 分类号:13+60-65
摘要
19至20世纪的美国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主要受益于灵活的土地政策,务实的农业立法,以及推广农业机械化、重视农业科研、建设基础设施、实行域区化生产等措施。美国农业现代化伴随着"沙暴"肆虐、生态环境恶化等众多问题。19世纪末美国掀起了第一次农业生态保护运动,随后又发起第二、三次资源保护运动。美国保护农业生态的措施多种多样,解决了农场发展需求的很多难题,其治理农业生态恶化的很多做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反思。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rom 19 th to 20 th century mainly benefited from the measures such as flexible land policies, pragmatic agricultural legislation, infrastructures' building and so on. But America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ccompanied with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many other problems. In the late 19 th century,the United States launched the first agro- ecological protection movement, then following by the second and third resource conservation movements, which solved many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needs from farms.
引文
1 樊亢、宋则行编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360页。
    2 周一良、吴于廑编著:《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60~361页。
    3 刘祚昌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45页。
    4 [前苏联]列宁:《关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材料(第1编),美国的资本主义和农业(1-92)》,《列宁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0页。
    5 洪征嗣:《论南北战争后美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2期。
    1 [美]H·N·沙伊贝、H·G·瓦特、H·U·福克纳著:《近百年美国经济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88页。
    2 [美]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著:《美国经济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24页。
    3 《列宁全集》(第22卷),第29页。
    4 [美]J·T·施莱贝克尔著:《美国农业史(1607—1972):我们是怎样兴旺起来的》,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196页。
    5 《列宁全集》(第22卷),第32页。
    6 [前苏联]祖波克著:《美国史略(1877—1918)》,苏更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第8页。
    7 [美]谢帕德·B·克拉夫著:《美国文化的经济基础》,仲子、叶苍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121页。
    8 洪征嗣:《论南北战争后美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2期。
    9 [美]H·N·沙伊贝、H·G·瓦特、H·U·福克纳著:《近百年美国经济史》,第86页。
    10 樊亢、宋则行编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第347~349页。
    1 洪征嗣:《论南北战争后美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2期。
    2 [美]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著:《美国经济史》,第519~520页。
    3 [美]安德鲁·埃森堡著:《野牛的灭绝(1750—1920年的环境史)》,2000年,第18页。
    4 Gifford Pinchot,The Fight for Conservati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7,pp.40~52.
    5 Gifford Pinchot,The Fight for Conservation,pp.42、48.
    67 滕海键:《略论美国现代史上的三次环保运动》,《赤峰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8 孙港波:《西奥多·罗斯福政府自然资源保护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5年。
    1 陈大夫、孙宗耀:《美国的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2001年第9期。
    2 Seymour Melmen,"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Cotton SoutEhc"o,nomic History Review,August 1949,p.64.
    3 Richard H.Day,"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Demise of the SharecrTohpep Aerm",erican Economics Revicw,June 1967,p.439.
    4 Harry C.Dillingham,David Sly,"The Mechanical Cotton Picker,Negro Migr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MovemHuemnta"n,Organization,Winter 1966,pp.34、647.
    5 J.Conway,The West:The History of a Region in Confederation,1994,p.101.
    6 [美]唐纳德·沃斯特著:《沙暴:1930年代的美国西南部平原》,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2页。
    7 [美]H·N·沙伊贝、H·G·瓦特、H·U·福克纳著:《近百年美国经济史》,第65页。
    8 洪征嗣:《论南北战争后美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2期。
    1 [美]唐纳德·沃斯特:《沙暴:1930年代的美国西南部平原》,第12页。
    2 [美]唐纳德·沃斯特:《沙暴:1930年代的美国西南部平原》,第29页。
    34789高国荣、周钢:《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荒漠化与沙尘暴的治理》,《求是》2008年第10期。
    5 陈大夫、孙宗耀:《美国的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2001年第9期。
    6 Donald WorsterU,nder Western Skies:Nature and History in the American Wes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p.44.
    10 Cornelius M.MaeherP,lanting More Than Trees:The 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 and the roots of the American Environmental Movement,1929-1942,Ph.D.Dissertation,New York University,2001.
    1 Lambert,D.etal,Working Land Conservation Structures:Evidence on Program and Non-Program Participants,a selected paper submitted for the AAEA meetings in Long Beach,CA,July 2006,pp.23~26.
    2345高国荣、周钢:《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荒漠化与沙尘暴的治理》,《求是》2008年第10期。
    12付成双:《19世纪后期美国人环境观念转变的原因探析》,《史学集刊》2012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