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施压与极限博弈——苏美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行动逻辑、历史遗产及启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Ultimate Pressure in the Ultimate Game——the Action Logic, Lessons and Enlightenment in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 作者:谢剑南
  • 英文作者:Xie Jiannan;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trategic Studies, CPC Central Party School;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Qingdao University;
  • 关键词:古巴导弹危机 ; 赫鲁晓夫 ; 肯尼迪 ; 极限对抗 ; 极限施压 ; 极限博弈
  • 英文关键词:Cuban Missile Crisis;;Khrushchev;;John Kennedy;;extreme pressure;;extreme game
  • 中文刊名:ZLJC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trategy and Decision-Making
  • 机构: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8-11-10
  • 出版单位:战略决策研究
  • 年:2018
  • 期:v.9;No.53
  • 语种:中文;
  • 页:ZLJC201806004
  • 页数:23
  • CN:06
  • ISSN:44-1673/C
  • 分类号:70-90+103-104
摘要
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时期美苏最危险的一次极限对抗高峰。苏联基于观念、角色、利益三个维度,试图在美国近旁的古巴部署进攻性武器,在13天的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在美国准备大规模开战的极限施压下,美苏之间上演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极限博弈。苏联最终从古巴撤回导弹,作为交换条件,美国也撤出了原先部署在土耳其的针对苏联的导弹,苏美关系实现了相对缓和,苏联与美国"和平共处"及"合作主宰世界"的部分战略目标得到了实现。古巴导弹危机事件表明,大国对抗没有出路,也不会带来安宁,在全球化新时代,推动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国家间对抗与冲突的最佳方案,也是人类共同走向自由、民主、文明、进步、繁荣的必由之路。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was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confrontations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based on three dimensions of idea, role and interest and under extreme pressur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ried to deploy offensive weapons in Cuba near the United States for a large-scale war during the 13-day Cuban missile crisi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staged a series of soul-stirring games. The Soviet Union eventually withdrew its missiles from Cuba. In exchange, the United States withdrew the missiles originally deployed in Turkey against the Soviet Union. Soviet-U.S. relation was relatively relaxed.Some of the strategic goal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global cooperative domin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were realized. The missile crisis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no winning perspective for confrontation between great powers, nor will it bring world peace.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yp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 and collective human destiny are deemed as the best solution to confrontation and conflict among nations.
引文
(1)Foreign Affairs,Fall,1987,p.170.
    (2)[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291页。
    (3)桂立:《古巴导弹危机决策分析》,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第79页。
    (4)G.W.Sand,Soviet Aims in Central America,A Division of Green Word Press,1989,p.6。
    (5)[苏]赫鲁晓夫:《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总结报告(1956年2月14日)》,《赫鲁晓夫言论(1956年)》第五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0页。
    (6)吴冷西:《十年论战》(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108页。
    (7)时晓红:《古巴导弹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22页。
    (8)郝承敦:《古巴导弹危机新论--关于赫鲁晓夫决策动机及结局的分析》,载《拉丁美洲研究》2002年第2期,第40页。
    (9)[俄]《赫鲁晓夫回忆录》,张岱云、王长荣、陆宗荣、潘绪年、关可光等译,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697页。
    (10)Blight and Welch:Cuba on the Brink,New York:Pan the on Books,1993。
    (11)两国政府的代表还草拟了一份协议,其基本原则是,导弹本身及其操纵,完全处于苏联军事人员的管辖之下,不过这个协议因为苏联担心古巴公开而未真正签署。参见:钱海英:《论古巴导弹危机》,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2月(下),第170页。
    (12)《赫鲁晓夫回忆录》,张岱云、王长荣、陆宗荣、潘绪年、关可光等译,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696-697页。
    (13)在冷战时期,美国虽然在世界各地与苏联争霸,但美国历届政府始终信守肯尼迪政府关于“不入侵古巴”的国际承诺;冷战后,美国在伊拉克、科索沃、巴拿马、南斯拉夫、阿富汗、利比亚等多个国家也实行了军事打击与政治干预,但却仍始终没有对古巴“动刀子”。
    (14)Mary McAuliffe,CIA Documents on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Washington,D.C.:CIA His-tory Staff,1992.P.140-150;Raymond Garthoff,The Havana Conference on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J].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1992,PP.2-3.
    (15)Alexander Fursenko,Timothy Naftali,“One Hell of a Gamble:Khrushchov,Castro,andKennedy,1958-1964(New York:W.W.Norton Company,1997),p.189.
    (16)杨存堂:《美苏冷战的一次极限--加勒比海导弹危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17)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57页。
    (18)《赫鲁晓夫回忆录》,张岱云、王长荣、陆宗荣、潘绪年、关可光等译,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698-699页。
    (19)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Fi-del Castro,Glasnost,and the Caribbean Crisis,Georgy Shakhnazarov.
    (20)[俄]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21)蔺陆洲:《苏联国内政治斗争与古巴导弹危机决策》,载《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5期(下),第292页。
    (22)[捷]姆林纳日著,新征译:《严寒来自克里姆林宫》,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转引自蔺陆洲:《苏联国内政治斗争与古巴导弹危机决策》,载《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5期(下),第292 页。
    (23)《赫鲁晓夫回忆录》,张岱云、王长荣、陆宗荣、潘绪年、关可光等译,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679页。
    (24)[俄]谢·赫鲁晓夫:《导弹与危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7页。
    (25)桂立:《美苏关系70年》,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8页。另一种具体一点的说法是:1962年,美国拥有洲际弹道导弹294枚,潜艇发射导弹144枚,远程轰炸机600架;而苏联分别拥有75枚、75枚和190架。参见:[美]丹·考德威尔,张黛云译:《论美苏关系》,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177页。
    (26)[俄]谢·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616页。
    (27)蔺陆洲:《苏联国内政治斗争与古巴导弹危机决策》,载《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5期(下),第292页。
    (28)[美]约翰·纽豪斯:《核时代的战争与和平》,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5页。
    (29)[苏]A.C.阿尼金:《外交史》(第5卷),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761页。
    (30)《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35页。
    (31)吴文成,梁占军:《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官僚位置与决策》,载《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第4期,第54页。
    (32)Graham T.Allison and Morton Halperin,“Bureaucratic Politics:A Paradigm and Some PolicyImplication”,p.44.
    (33)Graham T.Allison,Essence of Decision: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p.165.
    (34)[俄]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徐葵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转引自:蔺陆洲:《苏联国内政治斗争与古巴导弹危机决策》,载《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5期,第293页。
    (35)Lawrence Chang and Peter Kornbluh,The Cuban Missile Crisis(New York:The New Press,1998),pp.201-202.
    (36)Lawrence Chang and Peter Kornbluh,The Cuban Missile Crisis(New York:The New Press,1998),p.391.
    (37)Aleksandr Fursenko and Timothy Naftali,One hell of a Gamble(New York:Norton,1997),p.299.
    (38)于江欣:《古巴导弹危机及其影响》,载《战争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38页。
    (39)柳植:《一场惊心动魄的核对抗--美苏解密档案展示的古巴导弹危机》,载《百年潮》2000年第3期,第67页。
    (40)徐伟:《冲突与克制--论古巴导弹危机》,载《贵阳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104页。
    (41)蔺陆洲:《苏联国内政治斗争与古巴导弹危机决策》,载《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5期(下),第293页。
    (42)蔺陆洲:《苏联国内政治斗争与古巴导弹危机决策》,载《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5期(下),第67页。
    (43)[美]托马斯·帕特森:《美国外交政策》(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30页。
    (44)Richard J.Walton,Cold War and Counterrevolution:The Foreign Policy of John.F.Kennedy(The Viking Press,New York,1972),p.115.
    (45)[英]G·巴勒克拉夫:《国际事务概览(1959-1960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633页。
    (46)Anatoli Gribkov and William Smith,Operation Anadyr:US and Soviet Generals Recount theCuban Missile Crisis(Chicago,Edition Q,1994),pp.125-126.
    (47)Lawrence Chang and Peter Kornbluh,The Cuban Missile Crisis(New York:The New Press,1998),PP.290-292.
    (48)Robert Dennison,CINCLANT Historical Account of Cuban Crisis,29 April 1963,DNSA.pp.55-56.
    (49)Lawrence Freedman,Kennedy.s War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176.
    (50)Robert Dallek,JFK.s Second Term,The Atlantic Monthly,June 2003,p.61.
    (51)[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第四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361页。
    (52)[美]西奥多·索伦森:《肯尼迪》,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349 页。
    (53)[美]小阿瑟·施莱辛格:《一千天》,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641-642页。
    (54)[美]罗伯特·肯尼迪:《古巴导弹危机教训》(该文选自罗伯特·肯尼迪《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最后两章,题目是选者加的),载《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5期,第110页。
    (55)Marcus Pohlmann,Constraining Presidents at the Brink:The Cuban Missile Crisis,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Vol.19,Spring 1989.PP.340-341.
    (56)[美]罗伯特·肯尼迪:《古巴导弹危机教训》(该文选自罗伯特·肯尼迪《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最后两章,题目是选者加的),载《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5期,第108页。
    (57)Theodore Sorensen,Kennedy(New York:Harper and Row,1965),p.683.
    (58)赵学功:《肯尼迪政府对古巴导弹危机的军事反应》,载《历史教学》2011年第20期,第11 页。
    (59)张红,刘会宝:《肯尼迪在美苏古巴导弹危机中的“战争边缘策略”》,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8月,第16卷第4期,第38页。
    (60)柳植:《一场惊心动魄的核对抗--美苏解密档案展示的古巴导弹危机》,载《百年潮》2000年第3期,第68页。
    (61)[美]罗伯特·肯尼迪:《古巴导弹危机教训》(该文选自罗伯特·肯尼迪《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最后两章,题目是选者加的),载《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5期,第111页。
    (62)[美]罗伯特·肯尼迪:《古巴导弹危机教训》(该文选自罗伯特·肯尼迪《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最后两章,题目是选者加的),载《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5期,第110页。
    (63)[法]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283页。
    (64)李卉:《普京警告美欧反导部署:古巴导弹危机可能重演》,中国日报网,2007年10月28日,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2007-10/28/content_6211655.htm,登录日期,2018-09-10。
    (65)BBC Monitoring Former Soviet Union,July 21,2008;December 4,2008.
    (66)《美国2015年在波兰和捷克部署新型导弹》,载《环球时报》2009年9月18日,第2版。
    (67)张伟:《普京在“美国后院”找盟友》,新华网,2014年7月3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4-07/13/c_126745007.htm,登录日期,2018-09-12。
    (68)周俊羽:《“开倒车”,美古重回“互撕”时代》,载《文汇报》2017年6月19日,第4版。
    (69)李文清,裴剑容:《古巴政府批评特朗普收紧对古政策》,新华网,2017年6月17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6/17/c_1121161339.htm,登录日期,2018-09-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