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油田原油伴生气中苯系化合物含量调查及成因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nvestigation of the content and origin of benzene compounds in associated gas from crude oil in certain oilfield
  • 作者:杜志勇 ; 王家煜 ; 李海燕 ; 潘贵和 ; 侯文胜 ; 张宝林 ; 钱万军 ; 杨俊英 ; 孙晓坤 ; 朱涛 ; 林东
  • 关键词:原油伴生气 ; 苯系化合物 ; 成因研究
  • 中文刊名:SOLE
  •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Industrial Medicine
  • 机构:长庆石油勘探局职业病防治所;辽河油田职业病防治所;中国石油职业病防治技术服务中心;
  • 出版日期:2017-08-25
  • 出版单位: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 年:2017
  • 期:v.30
  • 基金:甘肃省庆阳市2016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编号:kz2014-75)
  • 语种:中文;
  • 页:SOLE201704020
  • 页数:4
  • CN:04
  • ISSN:21-1267/R
  • 分类号:65-68
摘要
为探测某油田原油伴生气中苯系化合物含量情况,随机选择5个采油厂、1个输油处作为研究对象,于2013—2015年间连续对计量间、输油泵房、转油站储油罐罐口、加药间加药罐罐口、油井井口及操作员工呼吸带进行采样检测。3 382份检测样品中,苯、甲苯、二甲苯的检出率分别为27.76%、22.41%、17.50%,员工呼吸带超标率分别为6.96%、2.10%、1.36%。苯系物含量依次为井口>储油罐口>加药罐口,该油田原油为饱和烃和芳香烃(含量15.1%~20.6%)的混合物。苯系物主要来源于原油组分及油田助剂(清防蜡剂、破乳剂),该油田职业卫生关键控制点为油井井口、储油罐罐口、加药间加药罐口。目前使用的3种清防蜡剂中均含有苯系物,3种破乳剂中YT-100是加药间苯系物的主要来源。建议公司继续加大对生产助剂使用的监管,及时引进新型助剂,加强个人防护以最大限度降低对员工身体危害,保护身体健康。
        
引文
[1]陈鸿璠.石油工业通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5.
    [2]曾亚勤,王林平,魏立军.长庆油田伴生气生产特征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31(5):116-119,433.
    [3]盖立奎,宗呈祥,裴宝伟.苯及苯系物接触人员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7,9(1):64-65.
    [4]陈馥,曲金明,王福祥,等.油井清防蜡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石油与天然气加工,2003,32(4):243-245.
    [5]彭向明,项明杰.油井结蜡机理及清防蜡技术在靖安油田的研究应用[J].石油化工应用,2007,26(4):40-43.
    [6]孙海玲,尹晓军,黄伟.西峰油田新型清防蜡工艺技术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38(7):108-109.
    [7]高文远.油井清防蜡剂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
    [8]吕雷.长庆油田合水油区化学清蜡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2.
    [9]郭鉴,任向莉.聚合物型破乳剂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J].科技信息,2008,3(16):350-352.
    [10]张付生,张雅琴,谢慧专.聚合物型破乳剂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5,6(12):1-4.
    [11]马玲玲.国内外原油破乳剂的发展[J].化工科技市场,2010,33(2):6-9.
    [12]Sun Taolei,Zhang Lu,Wang Yiyang,et al.Influence of demulsifiers of different structures on interfacial dilational properties of an oil water interface containing surface active fractions from crude oil[J].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02,255(2):241-247.
    [13]潘贵和,翟立军,王莉,等.破乳剂中职业性有毒化学成分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8):1246-124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