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啸艺术与西北游牧民族之关系 以刘琨之啸为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范子燁
  • 中文刊名:ZGWH
  • 英文刊名:Chinese Culture
  • 机构: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 出版日期:2012-10-31
  • 出版单位:中国文化
  • 年:2012
  • 期:No.36
  • 语种:中文;
  • 页:ZGWH201202014
  • 页数:10
  • CN:02
  • ISSN:11-2603/G2
  • 分类号:129-138
摘要
<正>笔者平生嗜读《世说新语》,或许是因为这部文化宝典既生动而又深刻地激扬着"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②,而风行于魏晋士林的长啸又恰好是这种文化精神在声音形态上的绝妙展演。而出于学术的热情,多年来,我一直痴迷于追寻长啸艺术在现代社会的遗存。2012年8月25日,在由河南省开封市开往尉氏县的长途汽车上,一位名叫张永涛的农民朋友(他是尉氏县小陈乡仝庄村人)热情洋溢地告诉我:"阮籍会唱一种很特殊的歌,只要他在尉氏这里
        
引文
[1]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项目名称:“啸史”,项目批准号: 07BZW015。
    [2]《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刘梦溪著,三联书店2012年4月版。
    [3]此事又见《晋书》卷六十二《刘琨传》。子烨案:此文后有“或云是刘道真”一句,刘宝(字道真)其人虽然善啸,却未与晋阳战事,所以这仅仅是传闻之异辞,不可据信。《艺文类聚》卷十九,《太平御览》卷三九二、卷五八一以及《册府元龟》卷三百九十一,皆引录此文。其为《世说·雅量》之佚文问题,可参看拙著《世说新语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65页。
    [4]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七《魏虏传》:“魏虏,匈奴种也,姓托跋氏。晋永嘉六年,并州刺史刘琨为屠各胡刘聪所攻,索头猗卢遣子曰利孙将兵救琨于太原,猗卢入居代郡,亦谓鲜卑。被发左衽,故呼为索头。”
    [5]转引自何乾三选编:《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109页。
    [6]《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桓温,字元子,宣城太守彝之子。生未期而太原温峤见之,曰:‘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曰:‘真英物也!'彝以峤所赏故,遂名之曰温。峤笑曰:‘果尔,后将易吾姓也。'”这也是声相的一个实例。
    [7]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长啸”条说:“余按人有所思则长啸,故乐则歌咏,忧则嗟叹,思则吟啸。”见《封氏闻见记校注》,赵贞信校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4-45页。长啸与苦心思虑的心理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如《世说新语·文学》第102条:“桓玄尝登江陵城南楼,云:‘我今欲为王孝伯作诔)。'因吟啸良久,随而下笔,一坐之间,誄以之成。”这是说作诗的构思过程。清严可均(1762-1843)《全晋文》卷八十一蔡洪《围棋赋》:“各啸歌以发愤,运变化以相符。乍似戏鹤之干霓,入类狡兔之绕丘,散象乘虚之飞电,聚类绝贯之积珠。”《太平御览》卷一百五十八《陈留风俗记》曰:“阮简为开封令,时外白有劫贼甚急,简方围棋长啸,曰:‘局上劫亦急。'”这围棋之啸表现了下围棋过程中的思考。又如汉刘向(前777-前6)《古列女传》卷三《仁智传·鲁漆室女》:“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过时未适人。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子欲嫁耶?吾为子求偶!'漆室女曰:‘嗟乎!始吾以子为有知,今无识也!吾岂为不嫁,不乐而悲哉?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今吾终身无兄。吾闻河润九里,渐洳三百步,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子乃曰“妇人无与者”,何哉?'邻妇谢曰:‘子之所虑,非妾所及!'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斗,妇人转输,不得休息。君子曰:‘远矣,漆室女之思也!《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此之谓也。'”这是忧国之啸。在这里,长啸成为传达内心忧思的一种声音符号,一种声乐艺术形式,长啸是焦虑的象征,非精于长啸之技术者,不能臻于任意而啸的境界。本文引用古籍之不注明版本者,皆为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晋书》卷一○三《刘曜载记·论》。
    [9]《晋书》卷一二四《慕容宝载记·论》。
    [10]杨勇(1929-2008)《洛阳伽蓝记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7页。
    [11]《续修四库全书》,第143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页。
    [12]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49页。《世说新语·任诞》第42条:“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这也是黑格尔观点的佐证。
    [13]《御定历代赋汇》卷六十四宋范镇《长啸却胡骑赋》曰:“制动者以静,善胜者不争。伊刘氏之长啸,却胡人之乱兵。初历历以传闻,合围风靡;遂稍稍而引退,一境尘清。当其分晋室之忧勤,守并门之冲要,边寇众至,虏战数挑。胜不可以近决,敌不可以前料。凌云拔帜,谁为赵壁之谋;诉月登楼,独引苏门之啸。出自予口,期于众闻。征角更变,宫商互分。俨神意以不动,服戎心而若醺。终夜长吟,故异鸡鸣之客;远人咸听,遂收乌合之群。是知安可破危,利能图书。攻而至,吾不为之戚;服而去,吾不为之泰。亦犹雅歌之乐,坐镇军中;不假射声之威,横行塞外。岂不以啸本予发,抑扬而自娱;骑虽尔众,顾视而如无。既倾听以知汉,乃散逃而入胡。若楚军夜遁之时,闻歌于四面;殊汉将道穷之日,振臂而一呼。宜夫深谋者为众归,尚力者必自匮。此以安而得俊,彼以强而失利。因惟口之出好,去满目之异类。遂使本朝双阙,时有内面之人;广莫一隅,不逢南牧之骑。大哉!人籁斯发,边兵遂潜。盖得先声之术,曾无黩武之嫌。谈笑而却秦军,理宜共底;偃息而藩魏室,功亦难兼。是何据一郡之尊,凭百姓之助。势至小也,以德而大;啸其微也,因诚以著。使被发之醜类,咸审音而远去。夫如是,则有天下之君,曷为西北之虑?”
    [14]格日勒国:《呼麦艺术初探》,《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5]参见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161页。
    [16]《全晋文》卷六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二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800页。
    [17]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11页。
    [18]徐恩广:《从“吹声”到“异响”——论上古至魏晋啸的音乐文化》,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2003年硕士论文,第70-71页。
    [19]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版,第343-344页。
    [20]参见南京博物院、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及其砖刻壁台》,《文物》,1960年8、9期合刊。
    [21]格日乐图:《试论呼麦的种类及其发声技巧》,《中国音乐》,2007年第3期。他明确指出:“呼麦的哨音是呼麦艺术的灵魂。”这也是长啸艺术在表演形态上最迷人的地方。
    [22]参见拙文《说尘尾——六朝的名流雅器》,《中国文化》,2001年第17、18期合刊。
    [23]《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粱纪》十七《武帝太清二年(548)》,第六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4987页。
    [24]唐李延寿《南史》卷八十《侯景传》。
    [25]南朝陈姚思廉(557-637)《梁书》卷四十五《王僧辩传》。
    [26]清朱彝尊(1629-1709)《明诗综》卷二十四郭登(?-1472)《楸子树并序》。
    [27]清查慎行(1650-1727)《敬业堂诗集》卷二《黔阳杂诗》。
    [28]《世说新语·简傲》第1条。
    [29]《太平御览》卷五六一引《裴楷别传》。
    [30]《伏义与阮籍书》,《阮籍集校注》,陈伯君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4页。
    [31]李丰楙:《啸的传说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以“啸旨”为中心的综合考察》,《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专集》5,台湾联经出版社1982年版,第21-67页;此文后来收入氏著《六朝隋唐仙道类小说研究》,为该书之第五章《道教啸的传说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以孙广<啸旨>为中心的综合考察》,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版,第225-27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