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元时期黑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述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史志林 ; 张志勇 ; 路旻
  • 关键词:黑河流域 ; 西夏元 ; 水土资源 ; 述评
  • 中文刊名:QZLT
  • 英文刊名:Tibetan Plateau Forum
  • 机构:兰州大学;张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5-01-15
  • 出版单位:青藏高原论坛
  • 年:2015
  • 期:v.3;No.9
  • 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歙目(14XJAZH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6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13BAH40F01)
  • 语种:中文;
  • 页:QZLT201501023
  • 页数:6
  • CN:01
  • ISSN:63-1077/C
  • 分类号:120-125
摘要
文章从综合研究、水资源利用研究、土地资源利用研究和驱动因素研究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于西夏元时期黑河流域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情况。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认为今后需要进行针对性更强、方法更加综合、手段更加先进、时间分辨率更高、空间位置加精准、细节更加丰富的研究。
        
引文
[1]程国栋等.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管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陈隆亨,曲耀光等.河西地区水土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3]王元第主编.黑河水系农田水利开发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94-110.
    [4]王录仓,程国栋,赵雪雁.内陆河流域城镇发展的历史过程与机制—以黑河流域为例[J],冰川冻土,2005,(4).
    [5]李并成.西夏河西走廊的开发[J].甘肃民族研究,1989,(2-3);李并成.西夏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开发[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4).
    [6]李并成.元代河西走廊的农业开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李并成.元代河西走廊的开发,邹逸鳞,张修桂主编.历史地理[A],第18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99-207.
    [7]王元第主编.黑河水系农田水利开发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94-110.
    [8]吴宏岐.《黑城出土文书》中所见元代亦集乃路的灌溉渠道及其相关问题,周伟洲主编.西北民族论丛[A],第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9-145.
    [9]王致中.河西走廊古代水利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1996,(4)5.
    [10]张景霞.历史时期黑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10,(6);李静,桑广书.西汉以来黑河流域绿洲演变[J].干旱区地理,2010,(3).
    [11]田尚.古代河西走廊的农田水利[J].中国农史,1986,(2).
    [12]冯绳武.河西荒漠绿洲区的生成与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1985,(3);齐陈骏.河西史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李清凌.甘肃经济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吴廷桢、郭厚安.河西开发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3.
    [13]赵俪生主编.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M]_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
    [14]党瑜.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农业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2).
    [15]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6]吴天墀.西夏史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3-139.
    [17]穆宝修.元代回回人的农业,载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回族史论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130-140.
    [18]史金波.西夏时期的黑水城社会,载沈卫荣、中尾正义、史金波主编.黑水城人文与环境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06-446.
    [19]杜建录.夏元时期黑水地区的农牧业,载沈卫荣、中尾正义、史金波主编.黑水城人文与环境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63-468;杜建录.再论西夏的农业[J].中国农史,2003,(1);杜建录.论西夏畜牧业的几个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01,(2);杜建录.西夏农业生产述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0,(3).
    [20]李新贵.西夏牧业经济若干要素的考察与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4,(3).
    [21]韩茂莉.西夏农业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载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辑委员会编.历史地理[A],第10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58-64.
    [22]李蔚.试论元代西北屯田的若干问题[J].兰州大学学报,1993,(2);李蔚.再论元代西北屯田的几个问题[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4).
    [23]李逸友.亦集乃路的农牧业和商业,载李逸友编著.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上篇)[A].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8-20.
    [24]郭军.元代河西地区屯牧述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21).
    [25]吴超.蒙元时期亦集乃路畜牧业初探[J].农业考古,2012,(1).
    [26]徐悦.黑城所出F116:W115号提调农桑文书的考释[J].宁夏社会科学,2007,(4).
    [27]马彩霞.关于黑水城所出一件元代经济文书的考释[J].西域研究,2004,(4).
    [28]景爱.从绿洲到沙漠——居延绿洲消失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载沈卫荣、中尾正义、史金波主编.黑水城人文与环境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20.
    [29]肖生春、肖洪浪.黑河流域绿洲环境演变因素研究[J].中国沙漠,2003,(4);肖生春、肖洪浪.两千年来黑河流域水资源平衡估算与下游水环境演变驱动分析[J].冰川冻土,2008,(5);肖生春、肖洪浪.黑河流域水环境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8,(7);肖生春、肖洪浪等.2000年来黑河中下游水土资源利用与下游环境演变[J].中国沙漠,2004,(4).
    [30]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气候干湿状况变迁考略[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
    [31]张志华,吴祥定.祁连山地区1310年以来温润指数及其年际变幅的变化与突变分析[J].第四纪研究,1996,(4).
    [32]康兴成,程国栋.祁连山中部公元904年以来树木年轮记录的旱涝变化[J].冰川冻土,2003,(5).
    [33]卓正大.从祁连山圆柏年轮的测定推论该地区气候和冰川变化的趋势[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1,(1).
    [34]杨蕤.西夏地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89-253.
    [35]张德二.我国中世纪温暖期气候的初步推断[J].第四纪研究,1993,(1).
    [36]朱震达等.内蒙西部古居延——黑城地区历史时期环境的变化与沙漠化过程[J].中国沙漠,1983,(2).
    [37]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99-209.
    [38]齐乌云等.黑河下游花粉分析所揭示的历史时期湖面变动及其原因,载沈卫荣,中尾正义,史金波主编.黑水城人文与环境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53-273.
    [9]靳鹤龄、肖洪浪等.最近1500年黑河下游东居延海变迁与环境气候变化[J].中国科学D辑,2003年增刊:57-65.
    [40]赵永复.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变迁,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编.历史地理[A],第4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75-87.
    [41]宋乃平、何彤慧.西夏的地理环境与农牧业生产[J].宁夏社会科学,1997,(2).
    [42]韩茂莉.历史时期草原民族游牧方式初探[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4).
    [43]吴超.《黑水城出土文书》所见亦集乃路农业技术推广初探[J].农业考古,201l,(4).
    [44]景永时.西夏农田水利开发与管理制度考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5,(6).
    [45]杨平林.历史时期河西地区人口变化及对自然生态与环境的影响,载尹泽生等主编.西北干旱地区全新世环境变迁与人类文明兴衰[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83-90.
    [46]刘兴成.河西走廊地区民族变迁与生态演变[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50-56.
    [47]杨富学、张海娟.蒙古豳王家族与元代西北边防[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2).
    [48]王乃昂等.近2 ka河西走廊及毗邻地区沙漠化过程的气候与人文背景[J].中国沙漠,2003,(1).
    [49]程弘毅、黄银洲、赵力强.河西走廊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J/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1 104-553.
    [50][日]前田正名著,陈俊谋译.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
    [51]#12
    [52]#12
    [53]Bo Sommarstr(o|¨)m,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in the Edsengol region Inner Mongolia,Part.1[M],Statens etnografiska musem,Stockholm,1956;Bo SommarstrOm,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in the Edsengol region Inner Mongolia[M],Part.2,Statens etnografiska musem,Stockholm,1958.
    [54]Steffen Mischke.Mid and Late Holocene palaeoenvir——onment of the lakes Eastern Juyanze and Sogo Nur in NW China:Based on Ostracod species assemblages and shell chemistryBerliner gelowis-senschftliche abhandlungen,Reihe E Band35,2001.
    [55]#12
    ①#12
    ②冯培红、王蕾对此文也做了翻译,汉译名为.西夏末期黑水域的状况——从两件西夏文文书谈起[J].敦煌学辑刊,2013,(1).
    ③#12
    ④史金波.导言一:整合人文与自然科学,探讨黑水城历史奥秘,载沈卫荣、中尾正义、史金波主编.黑水城人文与环境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