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存在论革命何以实现——《资本论》及其手稿意识形态批判思想链接式解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唐晓燕
  • 关键词:意识形态批判 ; 存在论 ; 商品 ; 货币 ; 资本 ; 拜物教
  • 中文刊名:XSLT
  • 英文刊名:Academic Forum
  • 机构: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4-10
  • 出版单位:学术论坛
  • 年:2019
  • 期:v.42;No.325
  • 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逻辑进程”(15NDJC212YB);;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项目“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进程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治理创新”(2019CYB10)
  • 语种:中文;
  • 页:XSLT201902008
  • 页数:7
  • CN:02
  • ISSN:45-1002/C
  • 分类号:76-81+87
摘要
对《资本论》及其手稿作链接式解读,将呈现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存在论革命得以实现的全过程。《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生成机制,从《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到《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马克思对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观念进行了由表及里的链接式批判,为《资本论》中对诸类拜物教观念批判的全面展开铺平了道路。《资本论》对诸类拜物教观念的批判清晰地呈现出双重维度,标志着马克思在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中对意识形态批判存在论革命的完成。
        
引文
[1][2][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525,11.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
    [4]黄晓武.《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132.
    [5][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114,173.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6.
    [9][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85,254.
    [11][12][13][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11,110,501,413.
    [15]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8.
    [16]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8.
    [17]John Mepham.The Theory of Ideology in Capital.Bob Jessop.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Critica Assessments,Ⅳ[C].London:Routledge,1990:182.
    [18][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40,940.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57.
    [21][22][23][26][27][28][29][30][31][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7,18,89,90,93,155,83,360,181,97.
    [24][25]Terry Eagleton.Ideology:An Introduction[M].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91:85,84.
    (1)《资本论》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主要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出于表述上简洁的考虑,以下论述中使用《资本论》之处皆指《资本论》第一卷。
    (1)关于马克思此前对拜物教概念的使用,参见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页。
    (1)萨伊认为,资本创造利润,土地产生地租,劳动取得工资,构成“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公式即“三位一体”公式。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