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角色与规范秩序:空间变革视角下过渡型社区治理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ole-Shifting and Order-Regularizing: Review of Studies on Transitional Community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Transformation
  • 作者:徐宏宇
  • 英文作者:Xu Hongyu;
  • 关键词:过渡型社区 ; 社区治理 ; 市民化 ; 公共性
  • 英文关键词:Transitional Community;;Community Governance;;Citizenship;;Publicity
  • 中文刊名:SHZY
  • 英文刊名:Socialism Studies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10
  • 出版单位:社会主义研究
  • 年:2019
  • 期:No.244
  • 语种:中文;
  • 页:SHZY201902014
  • 页数:7
  • CN:02
  • ISSN:42-1093/D
  • 分类号:115-121
摘要
尽管学界对过渡型社区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但过渡型社区治理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强调"转换角色"的研究者将社区治理困境归咎于农民在向市民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失败,由此希望通过加速市民化进程实现社区良性治理,但是对于角色设置的片面化与静态化,以及对市民化理论的简单化理解导致了此研究路径缺乏现实解释力。以"规范秩序"为研究路径的研究者希望通过构建公共秩序来优化社区治理结构,但由于缺乏对公共性概念的辨识,此研究路径也面临过于理想化的困境。两种路径在价值立场、研究重点和结论指向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融合两种路径的研究共识将有助于指导过渡型社区治理的实践,有利于进一步发展过渡性社区治理研究。
        Numerous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ransitional Community Governance, though there is no consensus on definition of Transitional Community. Several scholars proposed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community governance dilemma is that farmers fail to transform their roles into citize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ole-shifting".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citizenization is regarded as an effective way of improving community governance. However, these studies have not yet illustrated the practice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due to the imperfect Citizenization Theory. Some scholars also determined that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coul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order on the basis of " order-regularizing ", while it is unrealistic becauseof the lacking thesatisfying definition of publicity.Two perspectives differ in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value standpoints, research emphases and conclusion pointing.Therefore, a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is needed to provide the guide for Transitional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引文
(1)折晓叶、陈婴婴:《超级村庄的基本特征及“中间”形态》,载于《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6期。
    (2)刘祖云、李烊:《理解过渡型社区认同之三维:时空、记忆及意义》,载于《理论探讨》2017年第2期。
    (1)张晨:《城市化进程中的“过渡型社区”:空间生成、结构属性与演进前景》,载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钱玉英:《城镇化背景下的基层治理:中国的问题与出路》,载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文章指出,中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过渡型社区有多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如“超级村庄”、“城中村”、城中“农民村”、城乡结合部社区、小城镇社区等。”
    (3)参见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9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页。
    (4)魏智慧:《乡土性与现代性:集镇社区动员机制的可行性分析》,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8期。
    (5)刘玉亭、朱晓灿、李嘉靖:《珠三角小城镇社区转型与居住空间重组策略》,载于《城市规划》2013年第6期。
    (6)周大鸣、高崇:《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广州南景村50年的变迁》,载于《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广义的城乡结合部社区还包括以下两类地区:一是虽已列入城区街道管辖,但在城市基础设施、人口密度方面还不及城区,与郊区乡村交叉的地区;二是郊区乡村中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如建在城市的附属配套设施、农副产品供应地、旅游区、住宅小区、大中专院校等而与城区有特别密切联系的地区。
    (7)田毅鹏、齐苗苗:《城乡结合部“社会样态“的再探讨》,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8)魏立华、阎小培:《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非正式移民聚居区--“城中村”的形成与演进》,载于《管理世界(月刊)》2005年第8期。
    (9)李棉管:《“村改居”: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广东省佛山市N区的个案研究》,载于《中国农村观察》2014年第1期。
    (10)吴莹:《空间变革下的治理策略--“村改居”社区基层治理转型研究》,载于《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6期。
    (11)李飞、钟涨宝:《农民集中居住背景下村落熟人社会的转型研究》,载于《中州学刊》2013年第5期。
    (12)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载于《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1)吴新叶、牛晨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紧张与化解》,载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2)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周孟珂:《国家与社会互构:“村改居”政策“变通式落实”的实践逻辑--基于Z街道“村改居”的案例分析》,载于《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4)李棉管:《“村改居”: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广东省佛山市N区的个案研究》,载于《中国农村观察》2014年第1期。
    (5)谷玉良、江立华:《空间视角下农村社会关系变迁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L村“村改居”为例》,载于《人文地理》2015年第4期。
    (6)李烊、刘祖云:《拆迁安置社区变迁逻辑的理论解释--基于“制度-生活”的分析框架》,载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7)张海波、童星:《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基于南京市561位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载于《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8)沈关宝、李耀锋:《网络中的蜕变: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与市民化关系探析》,载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9)孙莉莉:《身份与社会网络:城郊空间社会秩序生产的结构特征》,载于《学习与实践》2018年第1期。
    (1)高新宇、许佳君:《空间重构与移民社区融入--基于“无土安置”工程的社会学思考》,载于《社会发展研究》2017年第1期。
    (2)赵琴:《居住空间分异及其对城郊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影响--基于贵州省凤冈县的调研数据》,载于《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5年第9期。
    (3)李飞、钟涨宝:《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研究--基于江苏省扬州市两个失地农民社区的调查》,载于《青年研究》2010年第2期。
    (4)毛丹、王燕锋:《J市农民为什么不愿做市民--城郊农民的安全经济学》,载于《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6期。
    (5)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6)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载于《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7)毛丹:《赋权、互动与认同: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载于《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
    (8)陈映芳:《“市民化”与“国民化”:审视中国城市化困局》,载于《文化纵横》2018年第2期。
    (1)刘祖云、李烊:《理解过渡型社区认同之三维:时空、记忆及意义》,载于《理论探讨》2017年第2期。
    (2)蓝宇蕴:《都市村社共同体--关于农民城市化组织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个案研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3)赵呈晨:《社会记忆与农村集中居住社区整合--以江苏省Y市B社区为例》,载于《中国农村观察》2017年第3期。
    (4)吴晓燕、赵普兵:《“过渡型社区”治理:困境与转型》,载于《理论探讨》2014年第2期。
    (5)汪萍:《失地农民社区重建何以可能》,载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2期。
    (6)周锐波、闫小培:《集体经济:村落终结前的再组织纽带--以深圳“城中村”为例》,载于《经济地理》2009年第4期。
    (7)董磊明:《村庄公共空间的萎缩与拓展》,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崔月琴、张扬:《“村改居”进程中农村社区“公共性”的重建及其意义》,载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1)向小丹:《无处赋予的财产权:制度转型中的来沪农村女性婚姻移民》,载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2)吴业苗:《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与应对:一个公共服务视角的研究》,载于《中国农村观察》2012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