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儒家《诗》学中的心性论建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y of Mind in the Early Confucian Study of "Shi Jing"
  • 作者:王国雨
  • 英文作者:Wang Guoyu;Li Zhiwei;
  • 关键词:心性论 ; 礼乐秩序 ; 《诗经》诠释 ; 早期儒家
  • 英文关键词:Theory of Mind;;order of ritual music;;interpretation of "Shi Jing";;early Confucianism
  • 中文刊名:ZHWL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e
  • 机构: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28
  • 出版单位:中华文化论坛
  • 年:2019
  • 期:No.155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诗经》诠释与早期儒家哲学的生成研究”(项目编号:13CZX034)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HWL201903014
  • 页数:12
  • CN:03
  • ISSN:51-1504/G0
  • 分类号:110-119+160-161
摘要
在早期儒家心性论建构过程中,早期儒家《诗》学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由于《诗》言人之"情志",《诗》之情感世界为早期儒家阐发自身的心性论提供了丰富的经典思想资源和广阔的诠释空间。《诗》是早期儒家讨论和论证礼乐文化内在本质的话题和依据,也是其借以展开性情与礼义关系讨论的思想资源。在子思学派论证"慎其独"即是"慎其心"的心性哲学和天道观过程中,引《诗》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
        As the "inner feelings" of human beings are expressed in "Shi Jing", the emotional world illustrated in the book provides abundant classical ideological resources and extensive explanatory space for the early Confucians to elucidate their theory of mind and nature. "Shi Jing" is a topic and basis for early Confucianism to explore and demonstrate inherent essence of ritual and music culture, and also an ideological resource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ment and rituals and righteousness. In the argumentation of Zisi's School of thought, the Confucius moral doctrine of being "cautious in solitary" is being "cautious inmind". Valuing the cultivation of personal integrity and moral righteousness,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 and the view of heaven, Zisi's School of thought quote "Shi Jing" as an indispensable internal factor.
引文
(1)从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开始,儒家对《诗》的关注度最高,引用和讨论最多,“子曰诗云”构成了早期儒家的著述模式。如孔子有“不学《诗》,无以言”,以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之论;子思学派的《缁衣》、《中庸》等著述大量引《诗》;孟子被称为“尤长于《诗》《书》”的大儒。
    (1)(7)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82-185页,第166-168页。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3页。
    (3)孟庆楠:《论早期儒家〈诗〉学中的情礼关系——以好色之情与礼为制》,《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4期,第39页。
    (4)王博先生曾专门就“《礼记》的文献问题”进行讨论,认为《民之父母》是《孔子闲居》的一个来源,后者曾受到汉人改动,尤其是“五至说”。见《中国儒学史》(先秦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91-498页。
    (5)(6)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1页,第151页。
    (8)朱熹《论语集注》:“易,治也。孟子曰:‘易其田畴。’在丧礼,则节文习熟,而无哀痛惨怛之实者也。”参见《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2页。
    (1)(2)《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28页,第1628页。
    (3)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1页。
    (4)季旭昇:《〈民之父母〉“五至”解》,载于简帛研究网,2003年3月16日。王博认同,见氏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第502页。季说又见于其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读本》,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3页。
    (5)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6页。
    (6)《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提到的“六志”便是“六情”。
    (7)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6页。
    (8)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30页。
    (1)《论语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5页。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在二“不”字前有“而”字。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6页。
    (3)(4)杨倞注:《荀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32页,第332页。
    (5)王中江:《上博〈诗传〉与儒家〈诗〉教谱系新知》,载于《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55页。
    (6)要强调的是,不能用“以礼解诗”概括《孔子诗论》的全部内容,因为《诗论》内容十分丰富,“以礼解《诗》”不足以概括之。
    (7)李零:《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16页。
    (8)李学勤:《〈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义》,《齐鲁学刊》,2002年第2期,第90-93页。
    (1)参考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马王堆汉墓帛书》(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第1版,第24页;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65页。
    (2)杨天宇:《礼记译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75页。
    (3)孟庆楠认为,《诗论》与《五行》中的相关论述具有同中之异。他说:“《诗论》将求色纳入礼的范畴,进而以礼乐求色的形式来实现对于礼仪的自觉的遵守;《五行》则强调由好色之情自然引生出的对于违礼的畏惧来约束好色之情。”见其论文:《论早期儒家〈诗〉学中的情礼关系——以好色之情与礼为例》,《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4期,第35-45页。
    (4)该则材料被研究者称为“民性固然组”或“《葛覃》诗组”。这里的释文参考李锐、郑玉姗等学者的研究而成,尤其是关键处的标点从李锐的意见。
    (5)李锐先生不同意晁福林先生此处区分“民”“人”的观点,认为孔子这里讲的“民性”就是“人性”,包括普通民众和贵族。见氏文:《从上博简〈诗论〉看孔子的“民性”观》,载于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六辑),2009年,第101-117页。
    (6)廖名春:《上博简〈关雎〉七篇诗论研究》,《中州学刊》2002年第1期,第70-76页。
    (1)庞朴:《上博藏简零笺》,载于《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239页。
    (2)(3)李锐:《从上博简〈诗论〉看孔子的“民性”观》,载于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六辑),2009年12月,第101-117 页,第101-117页。
    (1)庞朴先生认为,“儒书屡言慎独,所指不尽相同”。而梁涛先生通过系统考察认为,先秦文献的“慎其独”涵义是一致的,均为“不论在独处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均应‘诚其意’,保持内心的诚,保持内心的专一”。参见氏著:《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2-300页。王中江先生也说:“从整体上说,‘慎其独’的‘独’肯定不能再理解为‘独居’或‘闲居’,它根本上是指‘自我’(即‘道德主体’)本身的特性,更具体地说应该是指自我的道德本性或本心,它是人成就和实现自身道德人格的根据和基础。”参见氏著:《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89页。
    (2)(3)庞朴:《庞朴文集》(第二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4页,第124页。
    (4)以“一心”释“一”,在《诗》文献中多见。如《孔子诗论》第22简曰:“《鸤鸠》曰:‘其仪一兮,心如结也’,吾信之。”《说苑·反质》所引《传曰》:“鸤鸠之所以养七子者,一心也。君子之所以理万物者,一仪也。以一仪理万物,天心也。”可见,《毛诗序》所谓“刺不一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壹也”的说法其实渊源有自。
    (5)陈来先生认为,“五”指“身体的五官”。见氏著《帛书〈五行〉说部与孟子思想探论》,载《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6)庞朴:《庞朴文集》(第二卷),第127页。
    (7)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3页。
    (8)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0页。
    (1)庞朴:《庞朴文集》(第二卷),第125页。
    (2)王中江先生认为:“慎独”的“慎”,是“持守”“专注”“牢固地保持”的意思。见氏著:《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02页。
    (3)庞朴:《庞朴文集》(第二卷),第136页。
    (4)(5)《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32页,第1132页。
    (1)(2)(3)(4)庞朴:《庞朴文集》(第二卷),第137页,第138页,第139页,第139页。
    (5)《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20页。
    (6)庞朴:《庞朴文集》(第二卷),第149页。
    (7)除上文所讨论的材料外,又如“说23”解“经”文时,主动引《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并说“文王源耳目之性而…”。再如“说27”在解“经”文“天生诸其人,天也”的时候说:“如文王者也。”
    (1)(2)(7)(8)庞朴:《庞朴文集》(第二卷),第149页,第150页,第150页,第136页。
    (3)(5)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2页,第202页。
    (4)杨庆中:《周易解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64页。
    (6)王博:《中国儒学史》(先秦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83页。
    (9)《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4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