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孙中山活动地域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the Area Studies on Sun Yat-sen
  • 作者:苏全有 ; 邹宝刚
  • 英文作者:SU Quan-you,ZOU Bao-gang(Institute of Social Development,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Henan,China)
  • 关键词:孙中山 ; 地域研究 ; 辛亥革命
  • 英文关键词:SUN Yat-sen;area study;Revolution of 1911
  • 中文刊名:JZX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机构: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出版日期:2012-07-25
  • 出版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2
  • 期:v.13;No.51
  • 语种:中文;
  • 页:JZXS201203019
  • 页数:12
  • CN:03
  • ISSN:41-1376/C
  • 分类号:96-107
摘要
近30年来学界对于孙中山的地域研究主要体现在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两个大的方面。孙中山与国内研究主要表现在广东、广西、湖北等地区,孙中山与国外研究主要体现在孙中山与亚洲、欧美。具体看来,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孙中山地域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且成绩斐然,然而也存在诸如研究状况不平衡、比较研究相对较弱、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等值得反思之处。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the area studies on SUN Yat-sen are mainly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SUN Yat-sen and domestic researches are mainly in Guangdong,Guangxi,Hubei and other seven regions;while SUN Yat-sen and foreign research in Asia,Europe and America.More specifically,ever since the early eighties of last century,the area study on SUN Yat-sen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questions to be studied,such as the imbalance of the research situation,relatively weak comparative research,the need for expanding the area in further researches.
引文
[1]尚明轩.中国大陆半个多世纪来孙中山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6.
    [2]林家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孙中山研究的巨大成就[J].团结,2008(Z):15.
    [3]丁旭光.孙中山与近代广东研究综述[J].广东社会科学,1998(6):120.
    [4]胡波.岭南文化与孙中山[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
    [6]丁旭光.孙中山与近代广东社会[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7]邱捷.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与清末民初的广东[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8]罗进.孙中山在广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9]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孙中山与香山:孙中山研究文集第三辑[Z].中印准字(非)第200142号.中山市:新华印刷厂印刷,2001.
    [10]丁身尊.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的斗争[J].华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19-28.
    [11]丁旭光.孙中山与广东政权(1923-1925年)的内部关系简析[J].广东社会科学,1991(1):71-75.
    [12]吴锡钊.孙中山在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三次战略决策及其历史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2(5):122-131.
    [13]陈卫民.孙中山与早期广州工人运动[J].史林,1995(3):53-59.
    [14]饶珍芳.孙中山在广东领导的武装起义原因探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54-58.
    [15]周兴樑.孙中山庚子惠州起义的性质和特点[J].广东社会科学,2001(3):92-98.
    [16]丁旭光.孙中山国民革命纲领的实施与广东社会阶层变化[J].学术研究,2000(9):71-77.
    [17]杨万秀.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与广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J].开放时代,1995(5):50-53.
    [18]陆集源.孙中山关心汕头港开发建设[J].珠江水运,1998(5):29.
    [19]乐正.孙中山的经济现代化理想与深圳经济特区的现代化实践[J].学术研究,2002(10):93-97.
    [20]黄增章.孙中山创办广东全省商会联合会的活动及其影响[J].广东社会科学,2007(3),111-118.
    [21]周晓辉,莫春香.孙中山与广州中央银行[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1-35.
    [22]陈澄波,寿思华.孙中山区域经济思想及其对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启示[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14-15.
    [23]余齐昭.孙中山广州蒙难首登楚豫舰考辨[J].广州研究,1985(1):75-77.
    [24]左双文.孙中山广州蒙难时先上何舰[J].中共党史研究,1999(1):97.
    [25]陈宏,符和积.陈策在孙中山广州蒙难时的活动与作用[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3):94-99.
    [26]梁尚贤.孙中山广州蒙难与各方调停活动[J].近代史研究,1997(1):207-221.
    [27]皮明麻,郑自来.广州蒙难中的永丰舰[J].武汉文史资料,1997(2):17-25.
    [28]陶季邑.孙中山“广州蒙难”事件主谋者新说[J].军事历史,1997(6):54-57.
    [29]邓铭培,张杰.孙中山祖籍东莞说质疑[J].历史档案,1989(2):107-108.
    [30]潘汝瑶,何国华.孙中山祖籍问题争论的始末[J].岭南文史,1993(2):44-50.
    [31]邱捷,李伯新.关于孙中山的祖籍问题——罗香林教授《国父家世源流考》辨误[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8-21.
    [32]赖国芳.从《雩邑孙氏族谱》中发现孙中山先生祖籍考的新线索[J].江西历史文物,1982(1):92-93.
    [33]曾焕阳.和平或取代紫金成为孙中山祖籍地[N].西部时报,2010-6-22(10).
    [34]李正心.从平定商团叛乱事件看孙中山民族革命思想的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53-60.
    [35]陈剑安.孙中山与广东帮会三杰——一个“和而不同”的个案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3(4):126-137.
    [36]黄义祥.孙中山创办国立广东大学的功绩[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48-57.
    [37]胡波.孙中山与香山买办[J].广东社会科学,2007(5):105-110.
    [38]付金柱.民国初年广东都督选任风潮——孙中山与陈炯明分歧溯源[J].浙江社会科学,2009(5):65-69.
    [39]李文捷,何永泉.孙中山故里翠亨民居研究[J].新建筑,2003(3):49-51.
    [40]黄健敏.从建筑发现历史:翠亨孙中山故居的物质文化研究[J].学术研究,2010(4):136-142.
    [41]周丽丽,王威.孙中山父子与民初广州马路建设[J].中国市场,2010(23):143-145.
    [4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孙中山先生在广西[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43]蓝常周.孙中山与广西[J].桂海论丛,2001(6):84-87.
    [44]秦扈江.孙中山与广西[J].广西地方志,2001(5):3-6.
    [45]陈震宇.孙中山北伐与梧州[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46]苏理立.孙中山在桂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7]周元.南疆举义旗,震撼清王朝——追记孙中山亲自领导的镇南关起义[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5-11.
    [48]俞清新.孙中山与梧州善后处[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88(3):138-141.
    [49]罗重实.浅谈陆荣廷二次兴兵图粤与孙中山援桂讨陆之战[J].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6(1):63-68.
    [50]李业安.梧州在孙中山北伐中的地位和作用[J].广西地方志,2001(5):23-25.
    [51]黄志忠.论孙中山在讨伐老桂系之战中的政治军事策略[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73-76.
    [52]陈伟芳.孙中山和马林在桂林——兼论孙中山思想政治纲领的新发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2-4.
    [53]邢凤麟.清末广西的会党起义——兼论孙中山与会党的关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29-34.
    [54]谭群玉.论孙中山开发广西的思想主张[J].广西社会科学,1994(1):69-72.
    [55]姜南英,卢方敏,易源.孙中山以梧州为中心改良西江设想的意义[J].学术论坛,1987(2):66-68.
    [56]韩国丽.孙中山的广西铁路建设构想[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5):113-116.
    [57]宾长初.试论孙中山关于发展广西经济的思想[J].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1(1):26-29.
    [58]黄慧锦.略论孙中山先生工业化思想精华——兼论开发建设广西钦州港[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11-14.
    [59]黄铮.孙中山交通建设思想主张与广西的实践[J].学术论坛,1996(6):32-37.
    [60]李百浩,李季.孙中山实业计划思想与广西近代城市建设实践——以柳州、梧州为中心[J].城市规划学刊,2009(5):114-120.
    [61]韦瑞强.孙中山与广西各族人民[J].中国民族,1981(10):5-6.
    [62]赵和曼.广西华侨与辛亥革命[J].八桂侨史,1991(3):7-12.
    [63]韦韩韫.孙中山普及教育的办学精神对民国时期广西教育的影响[J].广西地方志,2001(5):7-9.
    [64]薛成斌.新桂系“自治”法律思想与孙中山民权主义之比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27-32.
    [65]尚明轩.陆荣廷与孙中山[J].学术月刊,1997(4):84-89.
    [66]江中孝.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中的军事冒险主义刍论[J].广东社会科学,1986(3):28-34.
    [67]王中茂.论武昌起义前孙中山在同盟会整顿和建设方面的得失[J].史学月刊,1991(5):59-63.
    [68]王瑛.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在哪里[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4(5):22.
    [69]尹全海.析孙中山“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J].江西社会科学,1999(7):61-66.
    [70]林家有.武昌起义后孙中山、黄兴的政治倾向和建政思想——兼论“二次革命”失败的必然性[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88(3):71-84.
    [71]尹全海.论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先致力外交”的选择[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30-35.
    [72]关晓红.一个影响辛亥革命进程的偶然性因素:关于武昌起义后孙中山推迟回国的决定[J].近代史研究,1993(3):105-113.
    [73]刘盛佳.孙中山的大T字型战略与武汉的地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4):528-532.
    [74]李本义.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与武汉现代化建设[J].江汉论坛,1999(5):47-52.
    [75]严昌洪.梦想还是理想——从孙中山关于武汉近代化建设蓝图看《实业计划》的可行性[J].近代史研究,1997(2):76-93.
    [76]海平.孙中山关于振兴武汉经济的构想[J].学习与实践,2001(9):7-8.
    [77]饶怀民.论两湖志士在确立孙中山领袖地位中的作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5):86-92.
    [78]黄春华.对1894年孙中山“深入武汉”一事的质疑[J].江汉论坛,1996(12):42-43.
    [79]裴祎.孙中山与黎元洪及武汉“中心说”[J].武汉文史资料,2001(9):6-13.
    [80]张群.辛亥革命及孙中山在南京的遗迹[J].档案与建设,2006(11):39.
    [81]韩荣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对教育事业的贡献[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1):47-55.
    [82]王永祥.孙中山的训政构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体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71-79.
    [83]张忠民.孙中山国家资本思想及其对南京国民政府国有经济政策的影响[J].史林,2007(3):30-39.
    [84]文红玉.孙中山的土地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9-36.
    [85]龚春英.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的审判制度建设[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5-28.
    [86]苏全有.孙中山与建都设置问题[J].天府新论,2004(4):98-100.
    [87]卢立菊,付启元.孙中山在南京的三次演讲[J].档案与建设,2006(6):33-35.
    [88]张群.辛亥革命及孙中山在南京的遗迹[J].档案与建设,2006(6):39-41.
    [89]田海林,李俊领.仪式政治:国民党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孙中山的祭祀典礼[J].史学月刊,2007(4):29-38.
    [90]余春旺.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纪念孙中山活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91]王耿雄.孙中山与上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92]王志鲜,段炼.孙中山上海史迹寻踪[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93]汤伟康.孙中山在上海[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94]黄亚平.孙中山在上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95]秦量.上海孙中山宋庆龄文物图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96]汤伟康.孙中山与上海文物文献档案图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97]郑灿辉,季鸿生.孙中山在上海的革命活动(1918年——1924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99-104.
    [98]王耿雄.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在上海纪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39-46.
    [99]郑灿辉,季鸿生,吴景平.孙中山在上海的革命活动述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23-30.
    [100]王耿雄.孙中山在上海和三大政策的形成[J].社会科学,1986(11):66-69.
    [101]陈正卿.孙中山在上海的最后一次演说[J].上海档案,1988(6):40-41.
    [102]刘枫.孙中山开发上海为东方大港的宏伟计划[M]//丁日初.近代中国:第1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300-305.
    [103]金中.孙中山与朱德的上海会面[J].福建党史月刊,1992(1):28.
    [104]马长林.孙中山倡建的上海交易所开办始末[J].上海档案工作,1993(3):47-48.
    [105]郭绪印.孙中山与上海粤帮[J].档案与史学,1994(1):35-40.
    [106]朱玖琳.孙中山1912年至1913年在上海行馆的考释[J].民国档案,2003(3):137-138.
    [107]姜义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与同盟会——上海孙中山故居西文藏书的一项审视[J].史林,2006(5):19-29.
    [108]袁成亮.试论孙中山与冯玉祥北京政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134-135.
    [109]周兴樑.冯玉祥北京政变与孙中山北上谋和平统一祖国[J].贵州社会科学,1991(8):52-57.
    [110]吴元康.北京政变后段祺瑞与孙中山会晤问题考辨[J].历史档案,2001(1):116-118.
    [111]张连红.大革命时期的冯玉祥与孙中山:兼考北京政变后孙,冯会晤问题[J].安徽史学,1994(1):58-64.
    [112]凌波.北京湖广会馆——孙中山先生创建的国民党诞生地[J].两岸关系月刊,1997(3):58-59.
    [113]晓尧.孙中山先生1912年在北京会晤摄政王载沣之探源[J].艺术市场,2003(Z2):90-92.
    [114]王晓秋.孙中山与北京大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58-65.
    [115]荣朝和.北京交大“知行”校训的精神底蕴与孙中山“知难行易”思想的历史价值[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7.
    [116]黄宗汉.试论民初孙中山在北京的政治活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6):97-102.
    [117]葛培林.简论孙中山京津保战略与反复辟斗争[J].团结,2003(6):93-95.
    [118]劳允兴.孙中山北上及其病逝北京前后[J].炎黄春秋,1996(11):10-13.
    [119]李进轩.孙中山先生革命与香港[M].北京:文史哲出版社,1989.
    [120]刘家泉.孙中山与香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21]葛培林.孙中山与香港[Z].广州: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2005.
    [122]盛永华.孙中山与澳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123]张世福.孙中山与澳门图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24]莫世祥.《香港华字日报》中的孙中山轶文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4(3):34-56.
    [125]莫世祥.孙中山香港之行——近代香港英文报刊中的孙中山史料研究[J].历史研究,1997(3):19-31.
    [126]弋胜.孙中山与革命党人在澳门[J].南京史志,1999(3):45-48.
    [127]柳文.孙中山在澳门创建空军[J].纵横,1999(12):28-30.
    [128]刘宇聪.“医人”与“医国”——孙中山与澳门的另一种叙事[C]//侯杰.“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401-407.
    [129]张海林.从台湾“都市平均地权”看孙中山民生方案的历史意义[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88-91.
    [130]张寄谦.清末民初孙中山和梁启超等人与台湾的关系[J].台湾研究,1994(1):71-73.
    [131]左双文.关于孙中山与台湾关系几个问题的评价[J].东南亚研究,1997(2):60-62.
    [132]刘俊英.从孙中山的和平统一思想到两岸和平发展[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6):82-85.
    [133]李本义.孙中山促进台湾回归祖国的实践及其历史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6-60.
    [134]黄列.孙中山统一中国的思想内涵与当今台湾问题的历史反思[C]//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民革广东省委员会.“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2001.
    [135]王民.论孙中山与近代福建资产阶级革命党[J].福建论坛,1991(4):36-41.
    [136]陈长河.孙中山与福建闽南地区护国军反袁起义[J].历史档案,1997(2):118-121.
    [137]詹冠群.孙中山与福建华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110-113.
    [138]韩真.两次护法运动中的孙中山与福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16-121.
    [139]蔡干豪.从孙中山建国思想看福建经济的发展路径[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4):16-18.
    [140]黄萍.孙中山对福建交通建设的宏伟构想[C]//侯杰.“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361-366.
    [141]江涛.孙中山与厦门东渡港建设[J].航海,1996(1):8.
    [142]李永顺.孙中山与云南辛亥革命[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43-50.
    [143]林荃.孙中山与云南自治讨贼军[J].四川文物,1992(3):52-55.
    [144]王显成.略论孙中山与驻粤滇军的关系——以陈炯明叛变后为例[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2):73-76.
    [145]尚明轩.蔡锷与孙中山[J].求索,1997(4):118-120.
    [146]李永伦.孙中山的西部开发思想与云南的国际大通道建设[J].学术探索,2001(1):58-60.
    [147]杨树标.孙中山与浙江改造:孙中山1912-1916年在浙江的六次演讲[J].许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80-85.
    [148]朱馥生.潮来溅雪欲浮天——孙中山浙江之行[J].江南,1991(5):137-150.
    [149]龚剑锋.孙中山的开放思想与浙江的现代化建设[J].团结,2008(Z):211-215.
    [150]丁贤勇.《实业计划》与浙江现代交通的构想及其实现[J].民国档案,2010(1):61-67.
    [151]孙善根.孙中山与宁波帮[C]//侯杰.“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382-391.
    [152]隗瀛涛.孙中山与四川辛亥革命[J].文史,1985(1):4-6.
    [153]李宏生.孙中山与山东革命运动(1905-1919)[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29-34.
    [154]张应超.孙中山与陕西革命党人[C]//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73-989.
    [155]吴映萍.孙中山开发西北战略思想刍议[J].广东社会科学,2001(4):72-78.
    [156]俞辛焞.日本决定对孙中山政策诸因素探析[J].世界历史,1997(4):9.
    [157]李吉奎.孙中山与日本[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58]段云章.孙文与日本史事编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59]俞辛焞.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60]陈锡祺.孙中山与日本[J].中山大学学报,1986(4):1-7.
    [161]李联海.孙中山与宫崎滔天[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
    [162]王俊彦.浪人与孙中山[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163]杜永镇.孙中山对日本地震灾民的同情与支援[J].社会科学战线,1981(4):111.
    [164]蒋翰廷.略论孙中山《大亚洲主义》与日本“大亚洲主义”的本质区别[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6):11-16.
    [165]段云章.孙中山的革命斗争与日本华侨[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9(2):35-41.
    [166]姜义华.日本右翼的侵华权谋与孙中山对日观的变迁[J].近代史研究,1988(2):187-211.
    [167]章扬定.试论日本近代化对孙中山的影响[J].安徽史学,1989(1):45-48.
    [168]俞辛焞.甲午战争与孙中山:兼评孙中山的革命战略和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10-15.
    [169]俞辛焞.护国运动前后黄兴与日本的关系——兼论孙中山、黄兴对日战略的异同[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62-69.
    [170]俞辛焞.日本决定对孙中山政策诸因素探析[J].世界历史,1997(4):9-18.
    [171]李颖.孙中山对日本外交思想发展变化述评[J].国际政治研究,2000(4):105-112.
    [172]唐靖,吕琼.孙中山联日策略及其动机评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7(1):130-132.
    [173]黄彦.孙中山与神户关系考述[J].广东社会科学,2002(5):86-90.
    [174]章扬定.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潮中的孙中山与日本明治维新[J].广东社会科学,2004(5):129-134.
    [175]峥嵘.孙中山与越南华侨[J].华侨研究,1986(4):17-23.
    [176]峥嵘.孙中山与越南边境的反清革命[J].湖北档案,2010(1):74.
    [177]杨万秀.孙中山对越南革命的影响和帮助[J].学术论坛,1982(1):76-79.
    [178]周兴樑.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越南华侨[J].贵州社会科学,1996(5):93-99.
    [179]秦素菡.越南华侨黄景南与孙中山革命[J].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2):60-64.
    [180]王金香.孙中山与新加坡华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105.
    [181]杨昭全.孙中山与朝鲜革命[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7-12.
    [182]林承节.孙中山与印度革命运动[J].南亚研究,1991(4):13-20.
    [183]吴金枣.孙中山与菲律宾革命[J].浙江学刊,1982(1):80-81.
    [184]吴乾兑.1908年孙中山在曼谷[J].史林,1990(4):13-14.
    [185]郝平.孙中山革命与美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86]马衮生.孙中山在夏威夷:活动和追随者[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87]习贤德.孙中山与美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88]张芬梅.孙中山的理想共和国与美国政治制度[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37-42.
    [189]胡大泽.孙中山从美国宪法吸取了哪些可贵思想[J].青海社会科学,1989(1):64-69.
    [190]赵可.美国现代城市制度与孙中山直接民权理论[J].中州学刊,2000(6):155-158.
    [191]张松涛.孙中山对美国铁路的认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7):124-128.
    [192]张晖,张天民.论孙中山对欧美民主政治学说的吸收和改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07-112.
    [193]邓丽兰.美国宪政理念与孙中山宪政思想的演进[C]//侯杰.“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96-111.
    [194]肖飞.孙中山与美国华侨[J].求索,2000(3):132-135.
    [195]黄彦.孙中山和檀香山兴中会的成立[J].广东社会科学,1984(1):107-113.
    [196]陶季邑.论孙中山的美国观[J].九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68-72.
    [197]陈三井.论孙中山晚年与美国关系[J].广东社会科学,2005(3):84-92.
    [198]季云飞.辛亥前孙中山赴欧美筹款述论[J].南京社会科学,1998(6):38-42.
    [199]吴海勇.孙中山在美国结缘世博会[J].世纪,2010(3):4-5.
    [200]刘永明.俄国十月革命对孙中山等先进国民党人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84-90.
    [201]刘曼容.论孙中山师法苏俄模式建军的理论与实践[J].广东社会科学,2004(3):111-116.
    [202]萧致志.苏俄、共产国际和孙中山的新抉择[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3):49-54.
    [203]陶季邑.苏俄新经济政策对孙中山的影响[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45-47.
    [204]李玉刚.孙中山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反应[J].历史研究,1994(6):99-111.
    [205]王杰.孙中山晚年重视舆论宣传原因探析——基于苏俄、共产国际因素的考察[J].贵州社会科学,2005(6):154-157.
    [206]潘荣,刘蜀永.关于孙中山与越飞会谈时间的探讨[J].近代史研究,1980(2):300-306.
    [207]刘德喜.孙中山与苏俄共产国际联盟的形成[D].北京:北京大学,1985.
    [208]侯衔正.国际环境与孙中山抉择联俄联共[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14-17.
    [209]王奇生.联俄与师俄:孙中山晚年改组国民党的意义[J].团结,2008(Z):262-271.
    [210]郭世佑,邓文初.民族主义的裂变——以孙中山与苏俄关系为中心的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5(2):126-137.
    [211]杨奎松.孙中山的西北军事计划及其夭折——国民党谋求苏俄军事援助的最初尝试[J].历史研究,1996(3):96-108.
    [212]张留见.苏俄拒绝孙中山西北军事计划原因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31-23.
    [213]董海鹏.苏俄与孙中山国民党的合作、矛盾及其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4):99-106.
    [214]杨奎松.孙中山与共产党——基于俄国因素的历史考察[J].近代史研究,2001(3):1-72.
    [215]李玉贞.孙中山与列宁关系的几个问题[C]//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孙中山:历史.现实.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7:466-485.
    [216]李本义.孙中山伦敦被难的根源及其历史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5-49.
    [217]闾小波.时务报译载孙中山伦敦蒙难报道述略[J].新闻研究资料,1993(1):205-210.
    [218]涂东霞.孙中山伦敦蒙难与其革命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J].文史,2010(1):20-22.
    [219]李乐曾.孙中山的南方政府与德国[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6):79-86.
    [220]陈仁霞.南方政府与魏玛共和国——孙中山联德失败之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1(10):65-72.
    [221]纪乃旺.孙中山联德活动述略[J].东方论坛,2001(4):66-68.
    [222]张振鹍.辛亥革命期间的孙中山与法国[J].近代史研究,1981(3):352-370.
    [223]王昭明.孙中山与法国[J].近代史研究,1984(1):304-307.
    [224]何汝璧.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与法国[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65-73.
    [225]吴乾兑.1911年至1913年间的法国外交与孙中山[J].近代史研究,1987(2):83-102.
    [226]林辉峰.孙中山与巴黎和会——兼论第一次护法失败后孙中山的思想变化[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1(3):36-43.
    [227]何平.比较史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J].史学理论研究,2004(4):138.
    [228]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3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