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王昭君变文》新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New Discussion on Dunhuang Manuscript Wang Zhaojun Bianwen
  • 作者:朱利华
  • 英文作者:ZHU Li-hua;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王昭君变文》 ; 创作时间 ; 蜀地转变 ; 故事传承
  • 英文关键词:Wang Zhaojun Bianwen(《王昭君变文》);;creative time;;transition in Sichuan;;story inheritance
  • 中文刊名:ENSE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 机构: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7-25
  • 出版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No.216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6ZDA17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BZW057);; 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6E028);西华师范大学英才科研基金项目(17YC494)
  • 语种:中文;
  • 页:ENSE201804002
  • 页数:7
  • CN:04
  • ISSN:51-1674/C
  • 分类号:15-21
摘要
敦煌本《王昭君变文》继承了唐前昭君故事"昭君怨""青冢情""画工恨"三大主题,同时又融入了吐蕃统治下敦煌民众的真实情感;大致作于834年左右,是在蜀地昭君"转变"故事情节上的再创造;是吐蕃统治后期流传于敦煌地区的昭君故事,与后世同类题材作品是同源异流的关系。
        Dunhuang manuscripts Wang Zhaojun Bianwen inherites the three themes of Zhaojun's stories created before the Tang dynasty,namely The Sorrow of Lady Zhaojun,Mood for Wang Zhaojun's Tomb and The Painter's Hate and it also incorporates the true feelings of Dunhuang people under Tibetan regime. Wang Zhaojun Bianwen created in about 834 is a recreation based on the story line of Zhaojun's transition in Sichuan. It is Zhaojun's story which was spread in Dunhuang area during the late period of Tibetan regime. It has the same origin as the same kind of works of the later generations.
引文
[1]刘复.敦煌掇琐[M]//黄永武.敦煌丛刊初集:第十五.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2]伯希和、羽田亨.敦煌遗书[M]//黄永武.敦煌丛刊初集:十三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3]王重民,等.敦煌变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4]王前程.唐人昭君题材作品的开拓之功及其影响[J].中国文化研究,2012(4):90-100.
    [5]容肇祖.唐写本《明妃传》残卷跋[M]//郑阿财、颜廷亮、伏俊琏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一).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6]张寿林.王昭君故事演变的点点滴滴[M]//郑阿财,颜廷亮,伏俊琏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一).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7]郑文.王昭君变文创作时间臆测[J].西北师大学报,1983(4):26-32.
    [8]高国藩.敦煌本王昭君故事研究[J].敦煌学辑刊,1989(2):49-58.
    [9]邵文实.敦煌边塞文学研究[M].兰州:敦煌教育出版社,2007.
    [10]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1]王仁裕等.开元天宝遗事十种[M].丁如明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2]查屏球.新补全唐诗102首——高丽“十抄诗”中所存唐人佚诗[J].文史.2003(1):724-765.
    [13]辛文房.唐才子传[M].王大安校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4]任二北.唐戏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5]龙晦.敦煌与五代两蜀文化[J].敦煌研究,1990(2):96-102.
    [16]张鸿勋.敦煌俗文学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17]邓文宽.敦煌三篇具注历日佚文校考[J].敦煌研究,2000(3):108-112.
    [18]张文德.王昭君故事传承与嬗变[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19]金文京.王昭君变文考[M]//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编.项楚先生欣开八秩颂寿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2.
    [20]落馥香,王毅选注.元明清曲选[M].西安:太白山文艺出版社,2004.
    (1)《琴操》云:昭君恨帝始不见遇,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旷思惟歌》……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违曰:‘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违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单于举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突出了“昭君怨”和“青冢”两个主题。《西京杂记·画工弃市》云:“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将昭君不得见幸于单于的原因归结为画工,成为后世昭君故事承袭的重要情节。唐前诗歌中也多有体现,“昭君怨”如石崇《王明君辞并序》、鲍照《王昭君》、沈约《王昭君》等;“画工恨”如梁简文帝《明君词》、隋侯夫人《遣意》等;沈满愿《昭君叹》、陈叔宝《昭君怨》则兼具以上两种主题。总之,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三个主题已定型并盛行。
    (2)据新旧《唐书》记载,唐朝与吐蕃、回鹘等民族的和亲主要有: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嫁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乾元元年(758),宁国公主嫁回鹘毗伽阙可汗;贞元四年(788),咸安公主嫁武义成功可汗;长庆元年(821),太和公主出嫁回纥崇德可汗等。
    (3)据《汉书·匈奴传》记载: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立二十八年,建始二年死……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鞮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琴操》云: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乃吞药自杀。诗歌中描述昭君蕃中生活的有:石崇《王明君辞》、鲍照《王昭君》、沈约《王昭君》、薛道衡《昭君辞》、上官仪《王昭君》、王安石《明妃曲》等。
    (4)《王昭君变文》录文均引自项楚先生《敦煌变文选注》,巴蜀书社,1990年。
    (5)如《汉书·匈奴传》记载:竟宁元年,……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只是以客观冷静的史家语调陈述历史事件,并未着意于人物刻画。《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未提及单于的反应。《琴操》中单于遣使者朝贺,本人没有露面。诗歌中的单于形象更少,惟储光羲《明妃曲四首》第二首表现了单于对昭君的体贴,诗云:“胡王知妾不胜愁,乐府皆传汉国辞。”
    (6)唐“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趁西北边防空虚,占据河西走廊地区,其中吐蕃统治敦煌在786-848年之间。参见陈国灿《唐朝吐蕃陷落沙州城的时间问题》,《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1期。
    (7)翦伯赞先生作昭君年谱始于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止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张传玺先生赞成这一观点。见翦伯赞《王昭君家世、年谱及有关书信》,《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1983年,第31页;张传玺《关于王昭君的几个问题---读剪老<王昭君家世、年谱及有关书信>》,《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6期。
    (8)如张文德《王昭君故事传承与嬗变》,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5页;王伟琴《敦煌变文作时作者考论》,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3页。
    (9)“市人小说”之名,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说,呼扁鹊作褊鹊,字上声。”中华书局,1985年,第201页。
    (10)见P.2255、P.2326《祈福发愿文》。
    (11)见P.2237、P.3443《印沙佛文》。
    (12)分别参见青木正儿著,隋树森译,《元人杂剧概说》,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第92页;张文德《王昭君故事传承与嬗变》,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