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view of Chinese Journalism Studies in 2018
  • 作者:束开荣 ; 刘海龙
  • 英文作者:SHU Kairong;LIU Hailong;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chool,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Research Institut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t Research Center of Journalism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关键词:综述 ; 新闻学 ; 新闻理论
  • 英文关键词:Review;;Journalism;;Theory of journalism
  • 中文刊名:GJXW
  •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1-23
  • 出版单位:国际新闻界
  • 年:2019
  • 期:v.41;No.291
  •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
  • 语种:中文;
  • 页:GJXW201901001
  • 页数:17
  • CN:01
  • ISSN:11-1523/G2
  • 分类号:8-24
摘要
本文从2018年中国大陆、港台近30种中文期刊中遴选出原创新闻学研究文献,对其进一步细分和梳理后发现,2018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对中共早期新闻宣传实践传统的开掘值得关注;研究者对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生产社会学等经典问题的探讨,更加注重厘清理论脉络和基本概念;对中国新闻业格局变迁的学术回应比较从容,一方面,继续利用既有的理论框架与概念资源去解释新的行业生态,另一方面,着力表现新闻业整体转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新闻传播史研究中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新闻观念史以及报刊阅读史的聚焦较为亮眼;新闻学界对非虚构、算法新闻、新闻创新以及后真相等四个较新议题的持续关注,在多元视角的探索中逐渐深入。
        This paper selected original literature on journalism from nearly 30 Chinese journals in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in 2018. After further subdividing and sorting out these literature, we found that the study of Marxist views of journalism in 2018 pay attention to the early practical tradition of propaganda and journalsi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searchers discussed some classical issues in journalism study, such as journalism professionalism and sociology of journalism production,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combingthe theoretical context and clarifying the basic concepts; Academic responses to the changing of China journalism are more calmness, On the one hand, they continue to use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conceptual resources to explain the new industry eco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they focus on the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of the overall transformation of journalism;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istory which on the history of news idea and newspaper-reading from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are more conspicuous; The exploration of four relatively new topics of non-fictional, algorithmic news, journalistic innovation and posttruth in journalism study show a gradual deepening trend in a pluralistic perspective.
引文
阿瑟·洛夫乔伊(1964/2015)。《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张传有,高秉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白红义(2018)。边界、权威与合法性:中国语境下的新闻职业话语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8),25-48。
    白红义(2018)。新闻创新研究的视角与路径。《新闻与写作》,(1),24-32。
    陈力丹(2018)。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新闻传播思想。《新闻与传播研究》,(6),5-12+126。
    陈力丹,王敏(2018)。2017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当代传播》,(1),9-14。
    陈阳(2018)。为什么经典不再继续--兼论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的转型。《国际新闻界》,(6),10-21。
    陈楚洁(2018)。意义、新闻权威与文化结构--新闻业研究的文化-社会路径。《新闻记者》,(8),46-61。
    操瑞青(2018b)。“益闻”与“风闻”:19世纪中文报刊的两种新闻观。《国际新闻界》,(11),22-43。
    操瑞青(2018a)。政治干预下的职业抗争--清季民初新闻业“有闻必录”理念的奠定。《新闻与传播评论》,(3),104-118。
    陈昌凤(2018)。让算法回归人类价值观的本质。《新闻与写作》,(9),1。
    邓力(2018)。塑造人物与再现偏差--人物类非虚构写作中讽刺修辞的效果及争议。《新闻记者》,(5),52-61。
    杜骏飞(2018)。“瓦釜效应”:一个关于媒介生态的假说。《现代传播》,(10),31-36。
    方师师(2018)。双强寡头平台新闻推荐算法机制研究。《传播与社会学刊》,(43),103-122。
    方惠(2018)。知识的政治:搜索引擎中的乌坎事件研究。《传播与社会学刊》,(45),145-169。
    方师师(2018)。搜索引擎中的新闻呈现:从新闻等级到千人千搜。《新闻记者》,(12),45-57。
    龚彦芳,王琼慧(2018)。从参与到互惠:互联网媒介域新闻创新的路径探索。《现代传播》,(10),52-57。
    国家玮(2018)。“画报”中的“港市想象”--以1930年代的《青岛画报》为中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71-85。
    韩晓宁,王军(2018)。从业体验与职业志向:新闻实习生的职业认同研究。《现代传播》,(5),151-155。
    胡翼青(2018)。再论后真相:基于时间和速度的视角。《新闻记者》,(8),23-29。
    黄旦(2018)。再思媒介:报刊史研究的新路向。《新闻记者》,(12),4-13。
    黄典林(2018)。话语范式转型:非虚构新闻叙事兴起的中国语境。《新闻记者》,(5),35-43。
    黄瑚,徐蓓蓓(2018)。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性贡献。《新闻与写作》,(10),56-61。
    蒋建国(2018)。清末革命思潮与报刊读者的阅读心态。《新闻与传播研究》,(2),98-114+128。
    李金铨(2018)。“媒介专业主义的悖论”。《国际新闻界》,(4),119-125。
    李红涛(2018)。塔克曼到底在说什么?经典?译的语境与《做新闻》中译本的误译。《国际新闻界》,(6),22-45。
    李艳红,陈鹏(2016)。“商业主义”统合与“专业主义”离场:数字化背景下中国新闻业转型的话语形构及其构成作用。《新闻与传播研究》,(9),135-153。
    陆晔,周睿鸣(2016)。“液态”新闻业:新传播形态与新闻专业主义再思考--以澎湃新闻“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故报道为个案。《新闻与传播研究》,(7),24-46+126。
    李艳红(2017)。在开放与保守策略间游移:“不确定性”逻辑下的新闻创新--对三家新闻组织采纳数据新闻的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9),40-60+126。
    梁鸿(2018)。改革开放文学四十年:非虚构文学的兴起及辨析。《江苏社会科学》,(9),47-52+274。
    陆晔,周睿鸣(2018)。新闻创新中的“协作式新闻布展”--媒介融合的视角。《新闻记者》,(9),8-19。
    刘沫潇(2018)。“后真相时代”的媒体与民主--访著名政治学家约翰·基恩教授。《国际新闻界》,(6),162-172。
    李金铮(2018)。读者与报纸、党政军的联动:《晋察冀日报》的阅读史。《近代史研究》,(4),4-25+160。
    罗昶(2018)。技术赋权与多元共治:公众视角下的算法分发新闻。《新闻与写作》,(9),27-31。
    潘忠党(2018)。在“后真相”的喧嚣下新闻业的坚持--一个以“副文本”为修辞的视角。《新闻记者》,(5),4-16。
    潘忠党,陆晔(2017)。走向公共:新闻专业主义再出发。《国际新闻界》,(10),91-124。
    沙?(2018)。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读报组的历史考察--以关中地区为例。《新闻记者》,(6),50-57。
    孙玮(2015)。微信:中国人的“在世存有”。《学术月刊》,(5),5-18。
    田秋生(2018)。战后普通知识群体的报刊论政--《观察》周刊“读者投书”栏考。《现代传播》,(1),50-57。
    王辰瑶(2018)。反观诸己:美国“新闻业危机”的三种话语。《国际新闻界》,(8),25-45。
    王海燕,科林·斯巴克斯,黄煜(2018)。作为市场工具的传媒公信力:新媒体技术冲击与经济压力下滑双重压力下中国纸媒的社会正当性困境。《传播与社会学刊》,(43),123-154。
    王雪驹,楚航,王润泽(2018)。城市办报范式与党报理念的冲突与调适。《国际新闻界》,(8),141-155。
    王咏梅(2018)。论周太玄在新记《大公报》转向过程中的推动作用。《现代传播》,(4),42-51。
    王斌,李宛真(2018)。算法推送新闻中的认知窄化及其规避。《新闻与写作》,(9),20-26。
    韦胤宗(2018)。阅读史:材料与方法。《史学理论研究》,(7),109-117+160。
    杨保军(2018)。统一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的典型特征。《新闻大学》,(1),27-34。
    虞鑫,陈昌凤(2018)。政治性与自主性:作为专业权力的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大学》,(3),8-16。
    尹连根,王海燕(2018)。失守的边界--对我国记者诠释社群话语变迁的分析。《国际新闻界》,(8),6-24。
    张洪忠,何苑,马思源(2018)。官方与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信任度对社会信心影响的中介效应比较研究。《新闻大学》,(4),98-107+154。
    赵月枝(2018)。全球视野中的中共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记者》,(4),4-16。
    周海燕(2017)。意义生产的“圈层共振”:基于建国初期读报小组的研究。《现代传播》,(9),27-38。
    周逵(2016)。《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周逵(2018)。默会的方法:非虚构写作中的民族志方法溯源与实践。《新闻记者》,(5),44-51。
    周睿鸣,徐煜,李先知(2018)。液态的连接:理解职业共同体--对百余位中国新闻从业者的深度访谈。《新闻与传播研究》,(7),27-48。
    朱至刚(2018)。调动地方:试析《毛泽东同志给刘建勋、韦国清同志的信》的历史动因及效应。《现代传播》,(8),49-5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