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电子数据行刑衔接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tudy on the Electronic Data Convergence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Law and Criminal Law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 作者:柳永
  • 英文作者:LIU Yong;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 关键词:行刑衔接 ; 大数据时代 ; 电子数据 ; 转化规则
  • 英文关键词:Convergence Between Administrative Law and Criminal Law;;Big Data Era;;Electronic Data;;Transformation Rules
  • 中文刊名:XZFX
  • 英文刊名: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
  • 机构:中国政法大学;
  • 出版日期:2018-09-15
  • 出版单位:行政法学研究
  • 年:2018
  • 期:No.111
  • 语种:中文;
  • 页:XZFX201805011
  • 页数:9
  • CN:05
  • ISSN:11-3110/D
  • 分类号:129-137
摘要
大数据视阈下的电子数据有迥异于传统实物证据的特征,并突出表现在高度依赖性、高科技性以及变动无迹性等方面。电子数据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类型已在我国三大诉讼法中确立下来,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着其意蕴,但基于行政程序中电子数据规范的粗疏和阙如、电子数据行刑衔接制度的缺位、电子数据真实性认定规则的缺失等因素,造成实践中电子数据行刑衔接转化的不畅。国家大数据战略为电子数据规则的完善提供了契机,应当从明确行政电子数据的证据种类、确立行政电子数据的取证规则和刑事程序的鉴真规则,以及构建第三方协助取证、规范附属信息的提取规则等方面进行完善。
        The electronic data under the big data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traditional physical evidence,and it is highlighted in the aspects of high dependence,high-tech,and no trace of change. As an independent type of evidence,electronic data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China' s three major procedural laws,and has continuously enriched its connot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wever,the electronic data norms in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are rough and scarce,the electronic data convergence mechanism of administrative law and criminal law is absent,and there is no electronic data authenticity identification rules,resulting in the poor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onic data convergence. The national big data strategy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lectronic data rules. The types of evidence in administrative electronic data should be clarified; the rules for the collection of administrative electronic data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e authenticity identification rules in criminal procedures should be set up and the third-party assistance for evidence collection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ancillary information should be initiated and improved.
引文
(1)http://tech.ifeng.com/a/20170109/44528503_0.s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8年6月1日)。
    (1)参见[美]罗纳德·J.艾伦:《证据法:文本、问题和案例》,张保生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另见陈瑞华:《刑事证据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54-159页。
    (2)参见陈瑞华:《刑事证据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56页。
    (3)龙卫球、裴炜:《电子证据概念与审查认定规则的构建研究》,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4)何家弘:《电子证据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5)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年)第11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5年)第二章数据电文和第三章电子签名与认证。
    (2)http://www.spp.gov.cn/xwfbh/wsfbt/201609/t20160920_167380_1.s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8年6月1日)。
    (3)《价格行政处罚证据规定》(2013年)中第三章涉及证据的审查与认定。
    (1)在制定行政程序规定的地方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如《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酒泉市行政程序规定(试行)》等)中,电子数据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态出现是以2013年为分水岭的,在此之前颁行的行政程序规定中大都不包含电子数据,比如:湖南省、山东省等地方政府规章;此后的规定中多数包含了电子数据的内容,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凉山州、酒泉市等地方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周涛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
    (2)参见王万华:《大数据时代与行政权力运行机制转型》,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3)参见高波:《从制度到思维:大数据对电子证据收集的影响与应对》,载《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1)参见樊崇义、李思远:《论电子证据时代的到来》,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2)如,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意见》;201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加强质检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2012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工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等。
    (3)参见姬亚平:《行政证据制度建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3页。
    (1)参见马怀德:《破解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对接机制运转不畅的困局》,载2014年6月25日《人民公安报》第006版。
    (2)依通说,行政证据的适用规则应当包括取证、质证和认证规则,因本文主要探讨行刑衔接语境下的电子数据问题,故此文主要分析行政电子数据的取证规则。
    (1)刘品新:《电子证据的鉴真问题:基于快播案的反思》,载《中外法学》2017年第1期。
    (2)依据《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刑事程序中电子数据的收集主体包括侦查、检察、审判人员及辩护人、刑事自诉案件的自诉人与被告人、诉讼代理人,并不包含第三方人员。
    (1)参见王志刚:《从“快播案”看当前电子数据运用困境》,载《法治研究》2016年第4期。
    (2)转引自陈瑞华:《刑事证据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5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