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朝岁贞克闻夙有商”解诂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scription Jia zi zhao sui zhen ke wen su you shang(甲子朝岁贞克闻夙有商)
  • 作者:汤志彪
  • 英文作者:Tang Zhibiao;
  • 中文刊名:LSYJ
  • 英文刊名:Historical Research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6-25
  • 出版单位:历史研究
  • 年:2019
  • 期:No.379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简帛学大辞典”(14ZDB027);;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晋系题铭职官整理研究”(15BZS04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先秦古文字材料四种综合整理与数据库建设”(16JJD740009);; “考古学视角下西周都城的社会结构研究”(17BKG017);; 上海市教委科创重大项目《古陶文编》(2019—01—07—00—05—E00048)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LSYJ201903010
  • 页数:10
  • CN:03
  • ISSN:11-1213/K
  • 分类号:171-180
摘要
<正>关于"武王伐纣"的时间问题,除甲子日发生"牧野之战"这一点未有异议,伐纣的具体年代,至今争论不休。~① 1976年3月,陕西临潼出土了举世瞩目的利簋(《集成》~②4131),因其铭文涉及武王伐纣的具体过程而备受相关研究者关注。经学界讨论,利簋铭文大意为:周武王伐商,在甲子日早晨打败商纣王;辛未日驻扎管地,并赏赐"利","利"为此铸造了此青铜簋(即利簋)。因铭文出现"武王征商"、"甲子"、"岁"等字词,又有学者把"岁"理解为岁
        
引文
(1)参见江晓原、钮卫星:《以天文学方法重现武王伐纣之年代及日程表》,《科学》1999年第5期;尹松鹏:《西周武王纪年上文献历日与天文历表出现完全合历》,《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3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7—1994年。
    (3)参见赵光贤:《从天象上推断武王伐纣之年》,《历史研究》1979年第10期;蔡运章:《周初金文与武王定都洛邑——兼论武王伐纣的往返日程问题》,《中原文物》1987年第3期;江晓原、钮卫星:《〈国语〉所载武王伐纣天象及其年代与日程》,《自然科学史研究》1999年第4期;江晓原、钮卫星:《以天文学方法重现武王伐纣之年代及日程表》,《科学》1999年第5期;周晓陆、刘次沅:《武王伐纣相关文献再检讨》,《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编:《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第44—45页;刘次沅、周晓陆:《武王伐纣天象解析》,《中国科学》(A辑)2001年第6期;李勇:《武王伐纣年质疑——研究中国历史年代的材料及天文学途径》,《中国科学》(G辑)2003年第2期;张怀通:《武王伐纣史实补考》,《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4期。
    (4)古文字“鼎”“贞”一字分化,为行文方便,本文直接释写出“鼎”,括注出“贞”。
    (5)唐兰:《西周时代最早的一件铜器利簋铭文解释》,《文物》1977年第8期。
    (6)于省吾:《利簋铭文考释》,《文物》1977年第8期。
    (7)张政烺:《〈利簋〉释文》,《考古》1978年第1期。
    (8)商承祚:《关于利簋铭文的释读——与唐兰、于省吾同志商榷》,《中山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
    (9)钟凤年、徐中舒、戚桂宴、赵诚、黄盛璋、王宇信的观点参见钟凤年等:《关于利簋铭文考释的讨论》,《文物》1978年第6期。
    (10)吴孟复:《〈利簋〉释文商榷》,《安徽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11)陈世辉、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98页。
    (12)孙斌来:《利簋铭文新释》,《松辽学刊》1993年第1期。
    (13)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00页。
    (14)黄怀信:《利簋铭文再认识》,《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15)刘桓:《利簋铭文新释》,《古文字研究》第24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08页。
    (16)刘钊:《利簋铭文新解》,《古文字研究》第26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84—185页。
    (17)张富祥:《利簋铭文新释》,《山东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8)韩贵强:《利簋“岁鼎、克闻”补议》,《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年第3期。
    (19)江晓原、钮卫星:《以天文学方法重现武王伐纣之年代及日程表》,《科学》1999年第5期。
    (20)容庚主编:《金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7页;董莲池编:《新金文编》,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第152页。
    (21)参见于省吾:《〈关于利簋铭文的释读〉一文的几点意见》,《中山大学学报》1978年第5期。
    (22)黄怀信:《利簋铭文再认识》,《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23)张政烺:《〈利簋〉释文》,《考古》1978年第1期。
    (24)参见刘钊:《利簋铭文新解》,《古文字研究》第26辑,第184页。
    (25)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38—140页。
    (26)王先谦:《荀子集解》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34—136页。
    (27)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99—500页。
    (28)李守奎、李轶译注:《尸子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2页。
    (29)参见刘钊:《利簋铭文新解》,《古文字研究》第26辑,第185页。
    (30)齐思和:《西周地理考》,《燕京学报》1946年第30期。
    (31)王慎行:《文王非纣臣考辨——兼论文王的文治武功》,《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
    (32)班大为:《中国上古史实揭秘——天文考古学研究》,徐凤先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7页。
    (33)王念孙:《广雅疏证》卷3,南京:凤凰出版社,2000年,第85页。
    (34)朱熹:《诗集传》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84页。
    (35)参看商承祚:《关于利簋铭文的释读——与唐兰、于省吾同志商榷》,《中山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刘钊:《利簋铭文新解》,《古文字研究》第26辑,第186页。
    (36)于省吾:《〈关于利簋铭文的释读〉一文的几点意见》,《中山大学学报》1978年第5期。
    (37)参见裘锡圭:《■簋铭补释》,《裘锡圭学术文集》第3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76—186页。
    (38)参见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77页;白于蓝:《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10、1120、1121、1154页。
    (39)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406页。
    (40)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第十三,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影印本,第673页。
    (41)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12页。
    (42)郑万耕:《太玄校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80页。
    (43)参见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31页;王辉:《释上博藏竹书〈从政〉甲篇第19简的■和誽》,《江汉考古》2014年第2期;白于蓝:《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第793页。
    (44)《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尚书正义》卷1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7页。
    (45)《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春秋左传正义》卷2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08页。
    (46)《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春秋左传正义》卷57,第1863页。
    (4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卷3,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29页。
    (48)参见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892页。
    (49)《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尚书正义》卷11,第347页。
    (50)朱熹:《诗集传》卷16,第178—179页。
    (51)《汉书》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15页。
    (52)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卷3,第538页。
    (53)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2页。
    (54)许慎:《说文解字》卷5,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09页。
    (55)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卷6,第223—225页。
    (56)《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春秋左传正义》卷28,第893页;《春秋左传正义》卷31,第1020页。
    (57)《史记》卷57《绛侯周勃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066页。
    (58)《后汉书》卷21《耿纯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763页。
    (59)王先谦:《荀子集解》卷4,第136页。
    (60)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卷3,第141—142页。
    (61)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卷15,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87页。
    (62)《史记》卷4《周本纪》,第122—124页。
    (63)参见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83—985页;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第364页。
    (64)许慎:《说文解字》卷7,第143页。
    (65)许慎:《说文解字》卷14,第309页。
    (66)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鼎部第十七,第870页。
    (67)参见汤志彪编:《三晋文字编》第2册,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第1103—1106页。
    (68)焦循:《孟子正义》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18页。
    (69)《史记》卷78《春申君列传》,第2399页。
    (70)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290页。
    (71)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536、463、2433页。
    (72)《史记》卷4《周本纪》,第124页。
    (73)参见《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第9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82—586页;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150—156页;徐在国编:《传抄古文字编》,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第1190页。
    (74)许慎:《说文解字》卷11上,第238页。
    (75)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23,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43页。
    (76)《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尔雅注疏》卷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1页。
    (77)《后汉书》卷23《窦宪传》,第818页。
    (78)《三国志》卷23,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659页。
    (79)萧统编:《文选》卷5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54页。
    (80)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卷15,第388页。
    (81)《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春秋左传正义》卷60,第1971页。
    (82)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卷22,第608页。
    (83)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4,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29页。
    (84)《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尚书正义》卷11,第328页。
    (85)黄晖:《论衡校释》卷24,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07页。
    (86)参见王引之:《经传释词》卷3,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4页。
    (87)亦可见于句中。参见杨树达:《词诠》,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385—387页。
    (88)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卷3,第104页。
    (89)《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毛诗正义》卷1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432页。
    (90)参见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13、366—371页。
    (9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40页。
    (92)《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春秋左传正义》卷16,第509页。
    (93)《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春秋左传正义》卷28,第912页。
    (94)当然,如果不嫌通假繁复,此处的“夙”可考虑读作“肃”。上古音“夙”、“肃”都是心母觉部字,两字双声叠韵,例可通假。《诗·大雅·生民》:“攸介攸止,载震载夙。”郑玄笺:“夙之言肃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25,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74页)《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下》“官宿其业,物乃坻伏”条:“《说文》,夙,早敬也。……《说文》又云,,古文夙;又云,肃持事振敬也。■夙肃古今字,作宿者借字耳。”(王引之:《经义述闻》(下)卷1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第34页)《尔雅·释诂下》:“夙,早也。”郝懿行:“夙,又通作肃。”(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81页)“肃”即整肃、整顿、肃戒等。《礼记·祭统》:“宫宰宿夫人”。郑玄注:“宿读为肃,肃犹戒也。”(孙希旦:《礼记集解》卷47,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39—1240页)曹植《应诏诗》:“命彼掌徒,肃我征旅。”李善引郑玄注《礼记》曰:“肃,戒也。”(萧统编:《六臣注文选》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65页下栏)《抱朴子·明本》:“不赏而劝,不罚而肃。”(葛洪:《抱朴子》卷10,《诸子集成》第8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本,第42页)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九“以肃”注“肃,戒也,敕也。”(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卷9,第189页)《广韵·屋韵》:“肃,戒也。”(沈兼士主编:《广韵声系》,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第669页)由此,将“夙有商”理解作“肃有商”,指武王克商后,整治商邑(商朝国都)。典籍有明确记载。《史记·周本纪》:其明日,除道,修社及商纣宫。……尹佚策祝曰:“殷之末孙季纣,殄废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天皇上帝。”(《史记》卷4《周本纪》,第125—126页)《逸周书·克殷解》:“尹逸筴曰:‘殷末孙受,德迷先成汤之明,侮灭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彰显闻于昊天上帝。’……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卫叔出百姓之囚。乃命南宫忽振鹿台之财、巨桥之粟。乃命南官百达、史佚迁九鼎三巫。乃命闳夭封比干之墓。乃命宗祀崇宾,飨祷之于军。乃班。”(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74—380页)
    (95)参见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7页;姜广辉、付赞、邱梦燕:《清华简〈耆夜〉为伪作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