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与中国现代文学启蒙的新阶段及新路向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袁少冲
  • 关键词:《讲话》 ; 启蒙 ; 中国现代文学 ; 新阶段 ; 新路向
  • 中文刊名:XWYC
  •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 机构:运城学院中文系;
  • 出版日期:2018-06-15
  • 出版单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年:2018
  • 期:No.227
  • 语种:中文;
  • 页:XWYC201806009
  • 页数:20
  • CN:06
  • ISSN:11-2589/I
  • 分类号:122-141
摘要
毛泽东在《讲话》中"为群众"及"如何为群众"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包含了启蒙的维度,而且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启蒙的形态与方向。在这个新的启蒙阶段,启蒙结构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更加复杂多面。中共及其政治意识形态,因其"类道物"的权威而成为第一阶意义上的启蒙者;知识分子成了"文艺工作者"和第二阶意义的启蒙者,在教育、启蒙群众的同时需要接受再启蒙;工农兵群众既是被启蒙者,又是被学习、被服务的主体。对群众而言,革命、政治、救亡话语,同时也就是启蒙话语。在《讲话》所开辟的启蒙新路向、新结构中,折射着某种可供重审中国现代文学的新坐标、新视角。
        
引文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5页。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3页。
    (3)参见刘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国外的译介与评价》,《中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4)有学者曾总结学界质疑《讲话》的几种代表性观点:战时文学论、功能变异论、庸俗社会学论、权力政治美学论。参见董学文《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现实意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5期。
    (5)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1~862页。文章后面一些未标出处的零星引文也来自《讲话》。本文参考文献所使用的《毛泽东选集》均为此版本,故仅标出篇目、卷数及页码。
    (6)(31)参见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20、827,815页。
    (7)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11~512页。
    (8)(16)(39)毛泽东:《五四运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59页。
    (9)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62页。
    (10)(13)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37,647、650页。
    (11)(18)(27)(41)(42)(44)(56)(64)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92、700、700、696、697、695、672~673、661页。
    (12)(14)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31,1056、1058页。
    (1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39页。
    (17)比如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毛泽东总结道,“这五十多年来的革命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呢?根本就是‘唤起民众’这一条道理……只有动员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才能战胜帝国主义,才能战胜封建主义”。《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65页。
    (19)如郭沫若在《“民族形式”商兑》以及姚雪垠在《论目前小说底创作》中都发表过类似的言论。
    (20)毛泽东:《国共合作后的迫切任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366页。
    (21)费孝通:《农村社区中的社会腐蚀》,《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3~94页。
    (22)参见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797~801页。
    (23)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102页。
    (24)参见吴相湘的《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37页。
    (25)(28)(30)(34)(35)(36)(58)(59)(60)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60~861,855,857,851、856~857,856~857,856、864,851,877,864页。
    (26)毛泽东在1940年代初期,形成了一套用以指导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马列主义中国化理论,《讲话》只是在文艺、文化方面的最有代表性、最集中凝练的体现而已。
    (29)(4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9页。
    (32)毛泽东:《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18页。
    (33)毛泽东:《〈中国工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28页。
    (37)毛泽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12页。
    (38)这段话参见《整顿党的作风》一文,《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16~818页。所谓实际工作者,就文艺领域而言,在《讲话》中的表述就是“文艺工作者”。
    (40)参见《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文,《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18~620页。
    (45)其实鲁迅在自己的文章中反复警示告诫过。
    (46)语出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三》。
    (47)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48)和中国历代皇朝末年较为单纯的武装强力有着根本区别。由于社会生产方式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所以武装强力仅需要恢复秩序,而无需摒弃与儒家为主体的传统之“道”。但近代的中国面临的是世界性的生产方式的革命,旧“道”失去了物质的依托,必然崩散,也必然需要新的、同质的替代物。
    (49)“类道物”的提出,主要是强调里面或多或少被知识者忽略的思想性、观念性的元素,无论“马列主义中国化”的赞同者或质疑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忽视。
    (50)中国传统之“道”本身就既涵盖思想领域又包括政治领域,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维的显著特征之一。
    (51)即类道物,用毛泽东自己的话便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无产阶级文化。
    (52)这种替代当然只是就文化领导权而言的,并非完全摒弃此前的封建文化、资产阶级文化,相反,毛泽东屡次批评那种激进的、关门主义的观点,主张要广泛吸纳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成果。毕竟,过往的文化里也总会有非意识形态的、凝结着进步性的部分。如马克思就曾高度肯定,资本主义在解放生产力方面的巨大进步等等。
    (53)如诉诸感性、诉诸形象,可广泛地与音乐、曲艺、绘画、表演等其他艺术门类相结合等等。如此,能够相当程度地跨越文字的阻隔,向广大文化水平低或文盲状态的基层民众进行启蒙。
    (54)既有长久士大夫文化的惯性延续、流风余韵,也带有西方现代社会中“精英”与“大众”分化而产生的优越。
    (55)这个“类道物”历史地看,主要是从意识形态立场上、文化发展方向上否定西方现代知识文化体系的内在政治要求(如所谓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政体等),建立一个以绝大多数民众为基础的共和国及相应的文化。据毛泽东的描述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而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几乎全都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成果,是必须接受并加以利用的。
    (57)比如“资产阶级学校所教给我的那种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语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51页。
    (61)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99页。
    (6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63)此段引文均出自《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79~481页。
    (65)陈夫龙:《民国时期新文学作家与侠文化研究》,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7年版,第25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