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至西周时期铜镜的几个问题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everal Issues on Bronze Mirror of Shang and Western Zhou
  • 作者:魏泽华
  • 英文作者:Wei Zehua;
  • 关键词:商至西周时期 ; 铜镜 ; 出土情景 ; 文化交流 ; 文化差异
  • 英文关键词:Shang and Zhou period;;bronze mirror;;unearthed condition;;cultural exchange;;cultural difference
  • 中文刊名:JHKG
  • 英文刊名:Jianghan Archaeology
  • 机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7-04-15
  • 出版单位:江汉考古
  • 年:2017
  • 期:No.149
  • 语种:中文;
  • 页:JHKG201702008
  • 页数:7
  • CN:02
  • ISSN:42-1077/K
  • 分类号:67-73
摘要
商至西周时期铜镜在墓葬中的出土位置和伴出器物存在一定的规律,其在商周文化区内外的性质功能差异较大。在商周文化区以外铜镜是一种日常器具,以内则是一种外来传入品,实用性并不明显。铜镜传入中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流的结果。铜镜在中原地区没有大规模流行,则是两区域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所致。
        Particular rules existed in bronze mirrors included within the burials of the Shang and the Western Zhou dynasties. Their feature and function varied between the Shang-Zhou culture area and their periphery cultures. Bronze mirror was one of the many articles for daily use out the Shang and Zhou cul-tural area, while it was only a foreign article and rarely used in daily life during the central core. The pres-ence ofmirror throughout these two regions was the result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nomadic culture. Its lack of prevalence in the Central Plain region could be the result of their variation in culture and lifestyle.
引文
[1]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安志敏:《中国早期铜器的几个问题》,《考古学报》1981年第3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贵南尕马台》,科学出版社,2015年;高西省:《论早期铜镜》,《中原文物》2001年第3期。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偃师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铜器和玉器》,《考古》1976年第4期。
    [3]具体信息见表2。
    [4]刘一曼、孔祥星:《中国早期铜器的区系及源流》,《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69~584页。
    [5]宋新潮:《中国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97年第2期;高西省:《论早期铜镜》,《中原文物》2001年第3期。
    [6]吴振银:《早期铜镜神秘功能蠡测与道教用镜》,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王趁意:《中国早期青铜镜纹饰之谜》,《收藏家》2004年第10期;王煜:《殷墟妇好墓出土铜镜寓意试探》,《中原文物》2014年第2期;周亚:《铜镜使用方式的考古资料分析》,《艺术品》2014年第8期;王锋钧、杨宏毅:《铜镜出土状态研究》,《中原文物》2013年第6期。
    [7]白云翔:《试论东亚古代铜镜铸造技术的两个传统》,《考古学报》2010年第2期;梅建军:《关于新疆出土早期铜镜研究的几个问题》,《吐鲁番学研究:第二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246~251页。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03、104页。
    [9]高去寻:《殷代的一面铜镜及其相关之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九本·下》,1958年,第685~719页。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6年安阳大司空村南地的两座殷墓》,《考古》1987年第7期。
    [11]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
    [12]李汉才:《青海湟中县发现古代双马铜钺和铜镜》,《文物》1992年第2期。
    [13]新疆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9页。
    [14]郭大顺:《试论魏营子类型》,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86页。
    [15]刘学堂:《中国早期铜镜起源及相关问题》,《中国文物报》1998年9月16日。
    [16]羊毅勇:《新疆的铜石并用文化》,《新疆文物》1985年第1期;贺新:《新疆巴里坤南湾M95号墓》,《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5期。绝对年代根据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碳十四年代测定报告》(五)、(六),《文物》1984年第4期,1990年第7期。
    [17]高阿申:《甘肃平凉发现一件商代铜镜》,《文物》1991年第5期。
    [18]宋新潮:《中国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97年第2期。
    [19]《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青铜器全集·铜镜》前言,文物出版社,1998年。
    [20]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143页,图见《论早期铜镜》。
    [21]发掘者将大司空M25的年代定为杨锡璋、杨宝成二位先生的所划定的殷墟第二期中段,妇好墓亦在此组;朱凤瀚先生将侯家庄M1005与妇好墓均分入第二期晚段,以此判定三墓的年代近似。
    [22]张乃夫:《从武丁外交策略论“武丁中兴”的原因》,《殷都学刊》2016年第2期;(美)杜嘉琳:《商代的艺术与认同--中原及四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323~332页。
    [23]王宇信、张永山、杨升南:《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24]曹定云:《殷墟妇好墓铭文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7页。
    [25]石璋如:《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三·侯家庄·第十本·小墓分述之一》,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1年,第55页。
    [26]方辉:《论史前及夏时期的朱砂葬---兼论帝尧与丹朱传说》,《文史哲》2015年第2期。
    [27]沈阳故宫博物馆、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沈阳郑家洼子的两座青铜时代墓葬》,《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28]朱贵:《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报》1960年第1期。
    [29]刘景文:《西团山文化青铜器》,《文物》1984年5期。
    [30]张锡瑛:《试论东北地区先秦铜镜》,《考古》1986年第2期。
    [31]高西省:《论早期铜镜》,《中原文物》2001年第3期。
    [32][33]宝鸡市博物馆王光永、凤翔县文化馆曹明檀:《宝鸡市郊区和凤翔发现西周早期铜镜等文物》,《文物》1979年第12期。
    [34]雍城考古队、韩伟、吴振烽:《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4期。
    [35]高西省:《扶风出土的几组商周青铜兵器》,《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3期。
    [3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一)》,文物出版社,1979年,图版139~144。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1982-1983年陕西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7期。
    [38]曹发展、景凡:《陕西旬邑县崔家河遗址调查记》,《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
    [39]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西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50~51页。
    [4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第117、121页。
    [41]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旬邑县博物馆:《陕西旬邑下魏洛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8期。
    [42]淳化县博物馆:《陕西淳化史家塬出土西周大鼎》,《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
    [43]罗西章:《扶风出土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
    [4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235页。
    [4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27页。
    [46]郭宝钧著、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第12页。
    [47]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宁城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安志敏、郑乃武:《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102号石椁墓》,《考古》1981年第4期;赤峰市文物工作站:《宁城早期铜镜及其科学分析》,《考古》1985年第7期。
    [48]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地区的又一重要考古收获---昌平白浮西周木椁墓的新启示》,《考古》1976年第4期。
    [49]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北满城要庄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50]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崇信于家湾周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92页。
    [51]青海省湟源县博物馆、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青海湟源县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5期。
    [52]陈俊峰:《甘肃漳县发现的蟠蛇纹铜镜》,《文物》1994年第11期。
    [53]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王明哲主编:《新疆察吾呼--大型氏族墓地发掘报告》,东方出版社,1999年;另有社科院发掘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新疆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新疆和静县察吾乎沟口一号墓地》,《考古学报》1988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新疆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新疆和静县察吾乎沟口二号墓地》,《考古》1990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新疆和静县察吾乎沟口三号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10期。
    [54]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莫呼查汗墓地》,科学出版社,2016年。
    [55]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萨恩萨伊墓地》,文物出版社,2013年。
    [56]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特克斯县阔克苏西2号墓群的发掘》,《考古》2012年第9期。
    [5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新疆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新疆轮台群巴克古墓葬第一次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新疆工作队、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新疆轮台县群巴克墓葬第二、三次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8期。
    [58]王锋钧、杨宏毅:《铜镜出土状态研究》,《中原文物》2013年第6期。
    [59]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第十二册,中华书局,1978年,编号36481;刘钊:《“小臣墙刻辞”新释---解释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祥瑞记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60]韩康信、潘其风:《殷墟祭祀坑人头骨的种系》,《安阳殷墟头骨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4、106页。
    [6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M539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6期。
    [6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00页。
    [6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释文》第二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32页,编号2731,鼎。
    [6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释文》第二卷,第356页,编号2779,师同鼎。
    [65]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第112~114页。
    [66]新疆地区出土的铜镜很多都没有具体发表资料,因此只统计了表二涉及的已发表材料,用“>”表示仍有更多等待刊布。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