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裕固族东迁传说的社会记忆功能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张雯佳
  • 关键词:裕固族 ; 东迁传说 ; 社会记忆 ; 功能
  • 中文刊名:HXXY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xi University
  • 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7-12-25
  • 出版单位:河西学院学报
  • 年:2017
  • 期:v.33;No.125
  • 基金:中央民族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暑期调查项目“裕固族迁徙传说与移民文化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0301-0170040602-089)
  • 语种:中文;
  • 页:HXXY201706002
  • 页数:6
  • CN:06
  • ISSN:62-1171/G4
  • 分类号:13-18
摘要
裕固族族群的社会记忆通过刻写体系和体化实践双重方式得到了保存与延续。东迁传说是裕固族民众对于先民东迁历史的记忆,是基于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而对东迁记忆的不断建构,作为典型的体化实践,民间文学将社会记忆通过传播与维持,对增强裕固族族群认同,族群整合起到了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
        
引文
(1)《明史》卷三三○,《西域传二》。
    (2)《裕固族简史》编写组.裕固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P43。
    (3)才让丹珍.裕固族风俗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P246-266。
    (4)《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2001:P341-343。
    (5)田自成主编.裕固族民间故事集[M].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P174-175。
    (6)《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2001:P341-342。
    (7)高自厚.撒里畏兀儿东迁和裕固族的形成[J].西北民族研究,1986(2)。
    (8)杨富学.裕固族东迁地西至哈至为沙州瓜州辩[J].河西学院学报,2015(6)。
    (9)《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2001:P341-342。
    (10)《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2001:P343。
    (11)高自厚.裕固族“安”姓来源考[J].甘肃民族研究,1990(3)。
    (12)薛文波.裕固族历史初探(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81(3)。
    (13)高启安.裕固族“天下头目都姓安”试释[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3)。
    (14)杨富学,张海娟,安玉军.从蒙古豳王到裕固族大头目[J].河西学院学报,2014(3)。
    (15)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文化研究室编.裕固族民间文学作品选(一)[M].甘肃民族出社,2013:P224-226。
    (16)田自成主编.裕固族民间故事集[M].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P174-175。
    (17)高启安.安定卫的残破与部众迁徙觅踪[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4)。
    (18)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P71。
    (19)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P1。
    (20)钟进文.“创伤经历”与幻想记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11)。
    (21)田自成主编.裕固族民间故事集[M].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P268-270。
    (22)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P218-219。
    (23)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P231。
    (24)江杰英.论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J].广州大学学报,2012(4)。
    (25)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P86。
    (26)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P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