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民族志的课堂互动研究——兼论教育视频图像分析的本体价值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lassroom Interaction Based on Image Ethnology,with a Discussion on the Ontological Value of Video Analysis
  • 作者:屈博 ; 孙丽丽
  • 英文作者:QU Bo;SUN Li-li;School of Humanities,Jiangnan University;
  • 关键词:图像民族志 ; 课堂互动 ; 视频图像 ; 本体性
  • 英文关键词:image ethnology;;interaction in the classroom;;video image;;ontological value
  • 中文刊名:SDS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2-05
  • 出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No.246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青年课题“图像时代的知识转型与教育研究的视频图像转向研究”(项目号:CAA180237)的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DSD201901017
  • 页数:16
  • CN:01
  • ISSN:11-3188/C
  • 分类号:161-176
摘要
作为课堂教学基本样态的"课堂互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更是师生课堂生活的基本方式。文章围绕"课堂互动建构了怎样的课堂教学逻辑""何种方法能够展示并构造课堂互动的生命成长过程"这一双重问题,探索图像民族志在课堂研究中的方法论建设过程,这一过程尝试转变已有视频图像研究"通过视频看教育"的单一路径,致力于形成视频图像研究的新路径——"通过教育看视频",以实现教育视频图像研究的本体性转换。
        Classroom interaction is not only a means and method of teaching, but also a basic way of lif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Video image research has provided a way for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room to focus on daily situations and to reproduce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but has not explored the relevance between video image research and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room at the methodological level.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wo questions: "What teaching logic is constructed by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What method is suitable for the research of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room",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methodology construction of image ethnography in classroom research. This process attempts to transform the existing single path of video image research "watching education through video" and is dedicated to forming a new path for video image research, i.e., "watching video through education", so as to achieve an intrinsic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video image research.
引文
① 这些代表性研究方法,可参见:Knoblauch,H.Video Analysis: Methodology and Methods,Qualitative Audiovisual Data Analysis in Sociology (2 ed.).Frankfurt am Main: Lang,2009. Bohnsack,R. Qualitative Bild- Und Videointerpretation: Die Dokumentarische Methode (2 ed.).Opladen: Budrich,2011. Dinkelaker, J., Herrle,M.Erziehungswissenschaftliche Videographie. Eine Einführung.Wiesbaden: VS Verl. für Sozialwiss,2009.
    (1)可参见:陈红燕:《视频图像阐释中的复杂性:一种方法论的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46-54;孙丽丽:《基于文件阐释法视频分析的课堂模仿研究——兼论视频分析的方法论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72-85页。
    (2)李政涛:《当代教育研究的视频与图像转向——兼论视频图像时代的教育理论生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1-11页。
    (3)肖思汉:《听说:探索课堂互动的研究谱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00页。
    (4)“图像民族志”不同于“影像民族志”,“影像民族志”主要用来描述少数族群的生活习俗,而“图像民族志”将民族志研究地点拓展至非少数民族地区,并改变了文字主导的经典民族志以线性抽象方式进行的研究范式,促成了经典民族志的当代转型。
    (5)Wulf,C.Ritual and Identity:The Staging and Performing of Rituals in The Lives of Young People.London:The Tufnell Press,2010.
    (6)肖思汉:《听说:探索课堂互动的研究谱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53-155页。
    (7)陈学金:《家庭文化中幼儿成长的民族志探究》,《全球教育展望》2018年第1期,第106-114页。
    (8)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中国人类学评论》第9辑,2018年5月25日。
    (9)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10)McDermott,R.P.The explanation of minority school failure,again.Anthropology&Education Quarterly,1987,18(4):361-364.
    (11)肖思汉:《听说:探索课堂互动的研究谱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74页。
    (12)李政涛:《教育人类学引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85页。
    (13)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4)李政涛:《当代教育研究的视频与图像转向——兼论视频图像时代的教育理论生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1-11页。
    (15)该表根据欧文·潘诺夫斯基的图像解释过程,结合图像民族志的独特性而制成。可参见:欧文·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戚印平、范景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导论。
    (16)李政涛:《当代教育研究的视频与图像转向——兼论视频图像时代的教育理论生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1-11页。
    (17)这些主题的确定受到了当代德国历史人类学的启发,该学派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伍尔夫(Christoph Wulf)教授为代表,一方面关注人类形象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关注人类形象的多样性,而表演、模仿、仪式、身体等主题就构成了该学派的核心研究对象,在整个人类学体系中独树一帜。
    (18)Bohnsack,R.Dokumentarische Methode und sozialwissenschaftliche Hermeneutik.Zeitschrift für Erziehungswissenschaft,2003,6(4): 550-570.
    (19)Wulf,C.Ritual and Identity:The Staging and Performing of Rituals in The Lives of Young People.London:The Tufnell Press,2010∶107-110.
    (20)Bohnsack,R.Dokumentarische Methode und sozialwissenschaftliche Hermeneutik.Zeitschrift für Erziehungswissenschaft,2003,6(4): 550-570.对该文中相关术语的中文翻译,参考了陈红燕的翻译与研究,可参见:陈红燕:《基于文献阐释法的视频分析理论及其在学校仪式研究中的运用——以柏林一所改革教育小学的“早晨圆圈”仪式为例》,《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第5期,第23-30页。
    (21)陈红燕:《基于文献阐释法的视频分析理论及其在学校仪式研究中的运用——以柏林一所改革教育小学的“早晨圆圈”仪式为例》,《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第5期,第23-30页。
    (22)Bohnsack,R.Die dokumentarische Methode und ihre Forschungspraxis.Wiesbaden:VS Verlag,2007.
    (23)孙丽丽:《基于文件阐释法视频分析的课堂模仿研究——兼论视频分析的方法论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72-85页。
    (24)肖思汉:《听说:探索课堂互动的研究谱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19页。
    (25)张祥龙:《什么是现象学》,《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5期,第1-10页。
    (26)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5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