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约量到可能认识情态的语义演变——以“多半”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rom approximate quantity to probable epistemic modality: A case study of semantic shift in Mandarin with duoban(多半) as an example
  • 作者:董正存
  • 英文作者:DONG Zhengcun;
  • 关键词:约量 ; 可能认识情态 ; 多半
  • 英文关键词:approximate quantity;;probable epistemic modality;;duoban(多半)
  • 中文刊名:YWZG
  • 英文刊名: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7-01-10
  • 出版单位:中国语文
  • 年:2017
  • 期:No.376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功能-类型学取向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项目批准号:14ZDB098);“中国境内语言语法化词库建设”(项目批准号:15ZDB100);;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语义范畴和语法演变的接口研究”(项目批准号:13XNI01)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YWZG201701005
  • 页数:12
  • CN:01
  • ISSN:11-1053/H
  • 分类号:65-75+129
摘要
通过"多半"的语义演变可知,汉语中存在着"约量>可能认识情态"的语义演变序列,汉语的约量范畴与可能认识情态范畴之间存在着语义衍生规律,可能认识情态用法直接由约量用法发展而来。"多半"前名词性成分NP内部语义结构的变化使得"多半"得以发生语义演变,隐喻在其演变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A semantic shift is found concerning the evolution of duoban from  approximate quantityto  probable epistemic modality, together with a semantic derivative rule governing the shift.The shift is of an abrupt type. Metaphoric devi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ts evolution.
引文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1982《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
    崔诚恩2002《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董正存2016《结构省缩与情态依附---以让步条件结构式为例》,《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高松2009《副词“多半(儿)”的语义指向》,《现代语文》第1期。
    郭瑞娟2014《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郭新雨2003《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贺阳1992《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5期。
    季薇2001《现代汉语副词问题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蒋景阳2006《溯因推理对幽默的解读》,《外语与外语教学》第3期。
    李泉1996《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李宇明2000《汉语量范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宗江王慧兰2011《汉语新虚词》,上海教育出版社。
    刘海生2012《“多半”的语义指向及其制约因素》,《语文知识》第1期。
    罗耀华刘云2008《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化与主观性》,《语言研究》第3期。
    罗主宾2013《明清时期语气副词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潘田2010《现代汉语语气副词情态类型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齐春红2006《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齐沪扬2003《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齐沪扬(主编)2011《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2003《复句三域“行、知、言”》,《中国语文》第3期。
    沈家煊2009《跟语法化机制有关的三对概念》,吴福祥、崔希亮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商务印书馆。
    盛丽春2003《或然语气副词“大概”、“也许”和“恐怕”的功能分析》,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石文娟2013《“大半”和“多半”共时比较与历时演变》,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史金生2003《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中国语文》第1期。
    王振广2009《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自强(编著)1998《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肖奚强2002《现代汉语语法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林出版社。
    邢福义1993《现代汉语数量词系统中的“半”和“双”》,《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徐晶凝2007《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昆仑出版社。
    徐盛桓2010《指类句研究的认知-语用意蕴》,《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杨荣祥1999《现代汉语副词次类及其特征描写》,《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余琼2013《现代汉语语气情态副词的构句、联句能力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12《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
    张磊姚双云2013《从语体视角考察指类句的句法特征和分布情况》,《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朱丽2005《揣测语气和揣测语气副词》,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朱宁2005《价值判断语气副词表达功能中的锚定效应》,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朱景松(主编)2007《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
    Traugott,Elizabeth Closs and Richard B.Dasher 2002 Regularity in Semantic Chan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an der Auwera,Johan and Vladimir A.Plungian 1998 Modalitys semantic map.Linguistic Typology,2:79-124.
    (1)本文采用“媒体名\栏(节)目名\日期”格式的用例出自中国传媒大学文本语料库,其余用例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
    (2)“多一半”与“多半”具有相同的用法(吕叔湘,1999:188),下文举例时对二者不做严格区分。a例用于谓词性成分VP前,b例用在句子前,如:(Ⅰ)瞅着芸生道:“你这个东西,敢情这么扎手哪!咱们这个事情,多一半是闹个阴错阳差,那个高相公多一半是教你给结果了吧?”(《小五义》第八十九回)(Ⅱ)(北侠)又见杯中酒浑说:“二位贤弟慢饮。你们还看这酒,怎么这样发浑?”二爷说:“多一半这是酒底子了。”(《小五义》第九十一回)
    (3)罗主宾(2013)指出,“七八”“八分”“八成”都是由数词虚化成的语气副词,表示较大可能性的推测语气。“八成”出现于清代,共4例,在《儿女英雄传》都带“儿”,后来“八成”取代“八分”沿用到现代汉语。
    (4)对此类词,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称法。有的学者称之为“揣度”或“揣测”类语气副词(如杨荣祥,1999;史金生,2003;盛丽春,2003;朱丽,2005;徐晶凝,2007;罗主宾,2013等);有的称之为“或然性”情态副词(如贺阳,1992;崔诚恩,2002;朱宁,2005;郭瑞娟,2014等);有的将其称为情态词(如李宗江、王慧兰(2011)对“八成”“多半”“大半”的判定);有的从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出发,认为“多半”等词在“传疑评价”中起重要的作用(如齐沪扬,2003),有的认为“多半”属“表主观估量”的语气副词(如齐春红,2006)。本文重在揭示约量和可能认识情态之间的语义关联,无意纠缠于称名及其差别。结合我们的语言理论观及所认同的看法,本文将“多半”等这类词称为“可能认识情态副词”。
    (5)“半”是数词兼量词(邢福义,1993),《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也认为其有“数”词性,义为“二分之一;一半”,因而,视“半”为数字是没问题的。
    (6)“约量”和下文“实量”“显性量”见李宇明(2000)。如无特别说明,“约量”均指表多或表大的约量。
    (7)工具书如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1982)、王自强(1998)、吕叔湘(1999)、朱景松(2007)、齐沪扬(2011)等,专著或学位论文除了注(5)所列之外,还有如李泉(1996)、季薇(2001)、肖奚强(2002)、郭新雨(2003)、王振广(2009)、潘田(2010)、余琼(2013)等。
    (8)“多半”也可以作为修饰限定语出现于名词性成分前,如“全国多半土地干旱连连”,“多半”可能认识情态用法的产生与此种用法关系不大,因而对此种用法本文不作讨论和说明。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