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研究20年评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view of Tibet History Studies in the Past 20 Years
  • 作者:张永攀
  • 英文作者:Zhang Yongpan;
  • 中文刊名:ZGBJ
  • 英文刊名: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6-25
  • 出版单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年:2019
  • 期:v.29;No.112
  • 语种:中文;
  • 页:ZGBJ201902006
  • 页数:16
  • CN:02
  • ISSN:11-2795/K
  • 分类号:55-70
摘要
<正>20年来,作为中国边疆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西藏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相关论著、论文及档案资料的出版等成就斐然。虽然以往相关西藏研究的综述较多,但大多以专题角度切入,~((1))因此依然有总结的必要。本文拟将相关西藏研究纳入到中国边疆史视域下进行评述,并结合中国边疆学构建做些思考。一、古代中国边疆视野下的西藏研究作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青藏高原文明在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20年来随着青藏高原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多学科的支撑下
        
引文
(1)参见孙宏年:《民国时期西藏治理研究综述(2001—2016)》,《中国边疆学》第8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央珍、喜饶尼玛:《近代西藏研究述评》,《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等。
    (2)参见霍巍、王煜、吕红亮:《考古发现与西藏文明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石硕:《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才让太、顿珠拉杰:《苯教史纲要》,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具体可参见韩青玉等:《中外藏族族源叙事比较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王启龙:《百年来的吐蕃音义及藏族族源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1988年关于藏族族源的学术观点参见格勒:《藏族源于“发羌”的几点质疑》,《中国藏学》1988年第2期。
    (4)参见刘洁:《象雄与嚈哒关系考略》,《中国藏学》2015年第1期;周伟洲:《“唐蕃古道”与“一带一路”建构中的西藏》,《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关于象雄的研究,参见尕藏扎西:《象雄文明研究综述》,《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5)参见霍巍:《从考古发现看西藏史前的交通与贸易》,《中国藏学》2013年第2期;杨东晨:《论先秦时期西藏地区的民族和文化》,《西藏大学学报》1999年第Z1期。
    (6)参见王献军:《再论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沈卫荣:《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
    (7)参见达哇彭措、朱德涛:《从元代瓷器看汉藏文化交流》,《中国藏学》2016年第2期;马睿、易奎伍:《元末期西藏地方政权盛衰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8)参见叶拉太:《元代多康藏区与西藏的关系考略》,《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9)参见张云:《元代西藏地方势力的内部组织结构》,《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10)参见陈庆英:《1239年蒙古军进入西藏的杰拉康之战》,《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1)参见唐景福:《谈元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军事行政管理问题》,《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张云:《凉州会谈及其历史意义》,《中国藏学》2017年第4期。
    (12)参见次旦扎西、顿拉:《略述元中央政府管理西藏宗教事务的基本经验》,《西藏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叶拉太:《元代多康藏区与西藏的关系考略》,《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13)参见尹伟先:《明代藏族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顾祖成编著:《明清治藏史要》,西藏人民出版社、齐鲁书社1999年版。
    (14)参见陈沛杉:《明朝对西藏地方政教首领的册封及其演变》,《西藏研究》2018年第4期。
    (15)参见索文清:《明初哈立麻晋京朝觐与“荐福图”的诞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1 期。
    (16)参见李淮东:《明代汉藏交通的兴衰演变——以明朝使臣入藏活动为中心的探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2期。
    (17)参见次旦扎西:《论明朝管理西藏宗教事务的基本经验》,《西藏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18)参见李勤璞:《明代乌思藏别称“五藏”考》,《中国藏学》2018年第3期。
    (19)参见房建昌:《明代西藏行政区划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0)参见李勤璞:《“西藏”地名的起源》,《历史研究》2016年第5期。
    (21)参见成崇德:《清代边疆民族研究》,紫禁城出版社2015年版,第66页。
    (22)参见陈庆英:《西藏首次遣使清朝史实探讨》,《中国藏学》1998年第1期;罗布:《浅析清朝前期与西藏的政治互动》,《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23)参见张云:《清朝治理西藏地方的方略与制度》,《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7期;张羽新、张双智:《清朝塞外皇都》,学苑出版社2013年版。
    (24)参见苏发祥:《清代治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张永江:《论清代西藏行政体制的演变及其特点》,《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
    (25)参见刘洁:《试论清政府的治边政策对西藏苯教的影响——以竹夏为例》,《西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26)参见柳陞祺:《十八世纪初清政府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始末》,《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27)参见赵珍:《康熙末年清军两次入藏的战略选择》,《清史研究》2002年第4期。
    (28)参见黄维忠:《论廓尔喀第三次侵藏战争》,《西藏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张曦:《试析清廷对廓尔喀首次入侵西藏原因认识的过程》,《西藏研究》2015年第1期。
    (29)参见吕文利、张蕊:《乾隆年间蒙古准噶尔部第一次进藏熬茶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30)参见乌云毕力格:《土尔扈特汗廷与西藏关系(1643—1732)——以军机处满文录副档记载为中心》,《西域研究》2015年第1期。
    (31)参见曾国庆:《百年驻藏大臣研究论丛》,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张云:《西藏历代的边事边政与边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32)参见祁美琴、赵阳:《关于清代藏史及驻藏大臣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国藏学》2009年第2期。
    (33)参见申新泰:《西藏摄政制度述评》,《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央珍:《西藏地方摄政制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4)参见刘清涛:《“商上”补议》,《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6期。
    (35)参见何宗英:《从“译仓”说开去》,《西藏研究》2002年第3期。
    (36)参见陈小强:《清代中央政府对西藏行政管理的财政支出》,《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邹志伟:《清代西藏〈铁虎清册〉税赋资料探析》,《西藏研究》2012年第1期。朱文莉、毛阳海:《简析西藏噶厦时期的差乌拉制度》,《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37)参见陈崇凯:《西藏地方经济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8)参见何俊:《清政府在西藏用兵驻军及其历史作用》,《军事历史》2001年第1期;陈小强:《清代对西藏的军事管理与支出》,《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
    (39)参见周伟洲:《清驻藏兵制考》,《清史研究》2009年第1期。
    (40)参见冯智:《清初驻藏大臣统领清军及其体系》,《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41)廖立:《中国藏军》,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王小彬:《藏军军旗问题研究》,《中国藏学》2013年第2期;秦永章:《试论十三世达赖喇嘛对藏军的近代化改革》,《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
    (42)参见郭胜利:《清代西藏地方兵制考》,《西藏研究》2010年第2期。
    (43)参见顾祖成、李红阳:《乾隆末年“藏军营制章程”的创建和影响研究》,《西藏研究》2016年第5期;顾祖成、李红阳:《咸丰七年藏军营制变革研究》,《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44)参见李凤珍:《清朝对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行政分界的勘定》,《西藏研究》2001年第1期。
    (45)参见阿音娜:《舆图中的川藏交通——解读清末彩绘地图〈西藏全图〉》,《西藏研究》2011年第1期。
    (46)参见边巴次仁、朗杰扎西:《清代入藏驿站及西藏地方内部驿站考》,《西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周伟洲:《清代西藏的地方行政建制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4期。
    (47)参见土呷:《昌都清代的四大呼图克图》,《中国藏学》2001年第4期。
    (48)参见扎洛:《〈五世达赖喇嘛1680年发给门隅、珞渝地方之法旨〉考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4期。
    (49)参见卢秀璋:《论元明清历代王朝对西藏的有效统辖和治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4期。
    (50)参见伍昆明:《西藏近三百年政治史》,鹭江出版社2006年版;白玛朗杰、孙勇、仲布·次仁多杰总编:《西藏百年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拉巴平措总主编:《西藏通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15年版。
    (51)参见王献军:《清末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受到的冲击》,《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52)参见罗布:《清末西藏新政失败原因探》,《西藏研究》2003年第4期。
    (53)参见柳岳武:《清末藩部地区筹备司法改良探微》,《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2期;袁剑:《清代以前西藏司法特征略论》,《藏学学刊》第5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4)参见扎洛:《清末民族国家建设与张荫棠西藏新政》,《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55)参见孙林:《现代性与民族意识:关于西藏近代史上一次政治改革性质的社会学分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56)参见陈崇凯:《英人贝尔与达赖“新政”之关系考析》,《西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57)参见达瓦:《十三世达赖对“坚塞”的扶植及“坚塞”在施政过程中的作用》,《西藏研究》2003年第4期。
    (58)参见史云峰:《20世纪初西藏新政改革失败原因的制度分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59)参见伍昆明:《英印政府分裂中国西藏的阴谋与九世班禅赴印》,《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孙宏年:《九世班禅到内地后的舆情与北京民国政府政策论析(1923—1927》,《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60)参见房建昌:《印度华侨在维护中央对西藏主权中的作用》,《八桂侨刊》2001年第2期;孙宏年:《陆兴祺与民国时期西藏治理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年第1期,等等。
    (61)参见苏苑:《唐绍仪与中英西藏谈判述评》,《西藏研究》2001年第1期。
    (62)参见次仁央宗:《西藏贵族世家:1900—1951》,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
    (63)参见杜永彬:《更敦群培与“西藏革命党”》,《西藏研究》1999年第2期。
    (64)参见喜饶尼玛:《民国时期西藏驻京总代表贡觉仲尼评述》,《中国藏学》2000年第1期。
    (65)参见尕藏智华:《西藏江洛金贵族世家简史》,《中国藏学》2014年第S1期;黄全毅:《18世纪西藏贵族与藏传佛教——以噶锡家族为中心》,《宗教学研究》2017年第4期。
    (66)参见孙镇平:《西藏“赔命金”制度浅谈》,《政法论坛》2004年第6期;王川、邹敏:《“藏警案”及其对国民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4期;徐百永:《民国时期政教合一制下的西藏社会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年第4期。
    (67)参见郭克范:《本世纪上半叶西藏政事的现代性分析》,《西藏研究》1999年第4期;刘永文、赖静:《〈广益丛报〉与晚清中国西藏的社会变迁》,《西藏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温文芳:《1904年西藏抗英斗争与〈申报〉史料研究》,《西藏研究》2014年第5期;张永攀:《舆情与藏边》,《中国边疆学》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68)参见王海燕、喜饶尼玛:《“留藏学法团”与民国时期汉藏文化交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2期;魏少辉:《国民政府初期的西藏教育政策研究》,《西藏研究》2014年第1期;王海燕:《民国时期西藏地方职官制度的再认识》,《中国藏学》2006年第3期。
    (69)参见陈立明:《门巴族、珞巴族的历史发展与当代社会变迁》,《中国藏学》2010年第2期;秦和平:《英殖民者对察隅等地的侵略及国民政府的应对——兼论军统巴安组在藏区的活动》,《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第5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吕昭义、刘名望:《民国标界第一桩——民国元年察隅巡边标界史实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2期;刘武坤:《清末西藏邮政开办始末》,《西藏研究》2000年第4期。
    (70)参见王茂侠:《边疆经营的“进”与“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年第4期。
    (71)参见孙宏年:《国民参政会与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3期;张皓:《1946年西藏地方代表出席制宪国大问题之探析》,《史学集刊》2013年第4期;许建英:《中国西藏的治理》,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72)参见周新、胡岩:《顾维钧档案资料中的西藏问题》,《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73)参见孙宏年:《当代西藏治理研究综述》,《中国边疆学》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74)参见周伟洲:《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版;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版;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三联书店2003年版;张永攀:《英帝国与中国西藏(1937—194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冯明珠:《中英西藏交涉与川藏边情》,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梁俊艳:《英国与中国西藏(1774—1904)》,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张皓:《1927—1950年中英两国关于西藏问题的较量与争论》,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
    (75)参见[英]阿拉斯泰尔·兰姆著、梁俊艳译:《英属印度与西藏》摘译(一),《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英]阿拉斯泰尔·兰姆著、邓锐龄译:《英属印度与西藏》摘译(二)—(六),《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2—6期;[英]阿拉斯泰尔·兰姆著、梁俊艳译:《中印涉藏关系史(1904—1914):以“麦克马洪线”问题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英]阿拉斯泰尔·兰姆著、梁俊艳译:《中印涉藏关系史(1914—1950):以英帝国外交史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76)参见冯建勇:《1888—1911年英俄在西藏的角逐》,《西藏研究》2010年第6期;卢秀璋:《论“西姆拉会议”——兼析民国时期西藏的法律地位》,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版。
    (77)参见柳陞祺:《1929年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何以有两种不同版本?——兼评西姆拉会议(1913—1914)》,《中国藏学》1990年第1期;秦和平:《西姆拉会议及民国政府对“西姆拉草约”的认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3期;卢秀璋:《关于西姆拉会议的缘起和会前的中英“磋商”》,《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孙宏年:《西姆拉会议前后国内的治藏建议及其影响——以中英藏事交涉为中心》,《西藏研究》2009年第1期;李国栋:《西姆拉会议及中英交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年第2期。
    (78)参见伍昆明:《1914—1917年英国政府向西藏地方当局供应武器的政策》,《中国藏学》2000年第1期。
    (79)参见梁忠翠:《诺布顿珠其人其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4期;梁俊艳:《荣赫鹏与英国在新疆和西藏的殖民扩张》,《西域研究》2012年第1期;张永攀:《英属印度驻藏机构及其官员论述(1904—1947)》,《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张双智:《近代中英关于西藏“宗主权”的交涉》,《西藏研究》2012年第2期;张皓:《威尔入藏“访问”与第三次康藏冲突的爆发》,《史学集刊》2015年第5期;张志勇:《赫德与中英〈藏印条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3期。
    (80)参见王琛、周桂银:《美国对1959年西藏叛乱的反应探析》,《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Z1期。
    (81)参见李晔:《1942—1951年美国在西藏问题上的政策转变》,《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2期。
    (82)参见骆威:《西藏叛乱前后的美国对藏政策(1952—1961年)》,《北大史学》2000年第1期。
    (83)参见胡岩:《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中美关系中的西藏问题》,《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84)参见张皓:《汤姆斯父子入藏:美国插手中国西藏问题的开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年第4期。
    (85)参见程早霞、闫金红:《1959年西藏叛乱后劳威尔·托马斯及“美国紧急救助西藏难民委员会”涉藏活动探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3期;郭永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中国西藏的情报评估与侦察》,《军事历史研究》2016年第3期。
    (86)参见秦永章:《日本涉藏史——近代日本与中国西藏》,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秦永章、李丽:《日本关东军特务野元甚藏的西藏潜行》,《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李丽:《青木文教——日本西本愿寺派遣的赴藏留学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胡稹、方晓路:《明治时代一名日本“间谍僧侣”试图配合军方侵占中国西藏的“自白书”》,《东北亚外语研究》2015年第2期。
    (87)参见[俄]亚历山大·安德烈耶夫著、李登贵译:《布尔什维克在西藏的秘密外交》,《西藏研究》1999年第1期。
    (88)参见周学军:《〈蒙藏条约〉蒙方签字人职衔辨析》,《西藏研究》2000年第4期。
    (89)参见阎小骏:《论近代沙俄对我国西藏的侵略》,《西藏研究》2000年第3期。
    (90)参见陈春华:《俄国外交文书选译》,《中国藏学》2012年第S1、3期,2013年第S2、1—3期;陈春华编译:《俄国与西藏:俄国档案文件汇编(1893—19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91)参见赵光锐:《中德关系中的“西藏问题”及其历史起源》,《欧洲研究》2009年第3期;赵光锐:《20世纪初德国的涉藏活动和西藏政策考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3期。
    (92)参见周晶、孔宪风:《20世纪初西藏城市中的尼泊尔商人》,《西藏研究》2003年第4期;张永攀:《清代光绪朝藏廓冲突与交涉探微》,《中国边疆学》第九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邱熠华:《1918—1921年西藏协助尼泊尔修缮斯瓦扬布佛塔》,《中国藏学》2017年第3期。
    (93)参见孔令伟:《1724—1768年间拉达克、西藏与清廷间的欧亚情报网》,《清史研究》2018年第2期;房建昌:《拉达克穆斯林朝贡团从列城赴拉萨考(1684—1944)》,《回族研究》2014年第1期;张发贤:《从政教冲突到政局重构:清前期西藏与拉达克之战及其影响》,《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94)参见房建昌:《哈萨克族流寓西藏考》,《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95)参见周传斌、陈波:《伊斯兰教传入西藏考》,《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96)参见次旦顿珠:《西藏世居穆斯林考略》,《西藏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97)参见杨晓纯:《一个拉达克穆斯林眼中的西藏——〈西藏商队〉评介》,《中国藏学》2015第3期。
    (98)参见刘瑞云、陈建明:《19世纪中叶巴黎外方传教会内部关于成立西藏传教会的分歧与结局》,《世界宗教研究》2017年第6期。
    (99)参见扎洛:《哲孟雄王祖普南杰求娶奔琼玛事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扎洛:《清代西藏与布鲁克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0)参见康民军:《中印边界西段的东半部分有条约根据吗?》,《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
    (101)参见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2)参见张发贤、陈立明:《从战略理论到反复勘测:“麦克马洪线”的前期策划》,《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吕昭义、杨永平:《达旺历史归属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第1期;张永攀:《英印以色拉(Sela)为界的“麦克马洪线”变更计划及政策分歧》,《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3期。
    (103)参见张皓:《1947年前后英印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与国民政府的处置》,《晋阳学刊》2013年第2期。
    (104)参见朱昭华:《抗日战争时期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有关麦克马洪线问题之交涉》,《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105)参见曾皓:《中印边界锡金段的历史由来与法律依据——兼议印度非法越界行为的国际法律责任》,《中国藏学》2017年第3期;达瓦次仁:《大吉岭历史归属问题研究——兼论锡金与中国西藏的关系》,《西藏研究》2018年第3期。
    (106)参见吕一燃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43页。
    (107)参见齐鹏飞:《大国疆域》,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
    (108)参见黄想平、齐鹏飞:《浅析中国政府在中印边界争端中的危机处理》,《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
    (109)参见廖心文:《处理中印边界问题的对策方法》,《党的文献》2013年第6期。
    (110)参见邓红英:《1949—1958年中印边界纠纷及其处理》,《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3期。
    (111)参见戴超武:《中国对印度占领“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反应及其意义(1951—1954)》,《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12期。
    (112)参见尚劝余:《中印边界战争三题》,《南亚研究季刊》2010年第3期。
    (113)参见梁公卿等总主编:《中国西南文献丛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4)参见巴桑罗布:《如数家珍的清册》,《西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115)参见侯希文:《西藏地方寺院档案成因初探》,《档案学通讯》2016年第4期;陈岚:《清内阁蒙古堂档》,《中国藏学》2016年第2期。
    (116)参见吾斯曼江·亚库甫:《波斯文历史著作〈拉失德史〉所见关于西藏的记载》,《西藏研究》2013年第1期。
    (117)参见青格力:《18—19世纪几部蒙古文〈西藏行纪〉中有关宗喀巴诞生圣地——塔尔寺的记载》,《西部蒙古论坛》2017年第1期;图道南杰著,扎洛、敖见译注:《法王图道南杰——〈哲孟雄王统史〉译注节选》,《中国藏学》2017年第3期。
    (118)参见韩殿栋、马元明、蒋至群:《清代笔记中的西藏》,《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119)参见全绍清、斯东、康欣平:《西藏宦游之回忆阅读》,《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120)参见马元明、蒋至群、韩殿栋:《〈清稗类钞〉中的西藏史料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121)参见刘曼卿著、康欣平整理:《西藏游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欧阳无畏著、韩敬山整理:《藏尼游记》,《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3—6期,2017年第1—6期。欧阳无畏著、韩敬山整理:《达旺调查记》,《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1—6期。
    (122)张云:《西藏历史与现实问题论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00页。
    (123)赵国栋从茶叶文化方面入手西藏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参见《茶叶与西藏:文化、历史与社会》,西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24)《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人民日报》2015年8月24日,第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