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经解用汉赋章句考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n Phrases of Han's Fu Used to Interpret the Book of Songs
  • 作者:王思豪
  • 英文作者:Wang Sihao;
  • 关键词:《诗经》 ; 汉赋 ; 相济为用 ; 以赋解经
  • 中文刊名:WXYC
  • 英文刊名:Literary Heritage
  • 机构: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7-15
  • 出版单位:文学遗产
  • 年:2019
  • 期:No.684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辞赋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7ZDA249)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WXYC201904007
  • 页数:13
  • CN:04
  • ISSN:11-1009/I
  • 分类号:52-64
摘要
汉赋"用"《诗》是一个普遍现象,由"汉赋用《诗》"到"《诗经》学用赋",两汉辞赋文本是经学"稽古"的必要文献,形成"学术反哺"。汉赋"用"《诗》有"取辞"与"取义"二途,而《诗经》经解在经学的阐释体系中"反用"汉赋,又形成义理、考据、辞章三途。中国的经学文本(《诗经》)与早期的文学文本(《诗》、汉赋)的对话,即是在"用"与"反用"的过程中展开,形成义理、考据、辞章的"相济为用",在从"以经尊赋""以经丰赋"至"以赋传经",再至"以赋解经"的学理路径回环中构成理学维度、历史维度和文学维度的交叉互渗,建构起一套中国古代学术的诠释体系。
        
引文
(1)阮元《四六丛话序》,《揅经室集》四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38页。
    (2)关于汉赋“用经”问题,笔者与许结先生撰《汉赋用经考》(《文史》2011年第2辑)、《汉赋用〈诗〉的文学传统》(《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二文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可参看。
    (3)龚自珍著,王佩诤校《龚自珍全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32页。
    (4)宋绵初《韩诗内传征》自序,《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5册,第81页。
    (5)宋儒程颐谓:“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朱熹、吕祖谦编订《近思录》卷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6)戴震《与方希原书》,《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89页。
    (7)戴震弟子段玉裁《戴东原集序》云:“称先生者,皆谓考核超于前古。始,玉裁闻先生之绪论矣,其言曰:‘有义理之学,有文章之学,有考核之学。义理者,文章、考核之源也,熟乎义理,而后能考核,能文章。’玉裁窃以谓义理、文章,未有不由考核而得者……由考核通乎性与天道,既通乎性与天道矣,而考核益精,文章益盛。”(《戴震集》,第451—452页)
    (8)姚鼐《惜抱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1页。
    (9)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0册,第5页。
    (10)郑玄注,孔颖达疏《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412—413页。
    (11)杨简《慈湖诗传》卷一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册,第262页。
    (12)陈第《毛诗古音考》,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页。
    (13)洪亮吉《毛诗天文考》,清道光三十年(1850)张氏崇素堂刻本。
    (14)马瑞辰著,陈金生点校《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上册,第290—291页。
    (15)陈寿祺《鲁诗遗说考》卷二,清刻《左海续集》本。
    (16)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上册,第373页。
    (17)陈寿祺《齐诗遗说考》卷一,清刻《左海续集》本。
    (18)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卷二,清道光九年(1829)广东学海堂刊《皇清经解》本。
    (19)惠栋《九经古义》卷五,清乾隆间潮阳县署刻本。
    (20)胡承珙著,郭全芝校点《毛诗后笺》,黄山书社2014年版,下册,第561页。
    (21)参见许结《论东汉赋的历史化倾向》,《文史哲》2016年第3期。
    (22)段昌武《段氏毛诗集解》卷一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4册,第706页。
    (23)孔广森《经学卮言》卷三“谓尔迁于王都”条,清《顨轩孔氏所著书》本。
    (24)魏源《诗古微》之四“变小雅幽王诗发微上”,清光绪十四年(1888)南菁书院刊《皇清经解续编》本。
    (25)范处义《诗补传》卷二七“鲁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册,第401页。
    (26)王质《诗总闻》卷二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册,第738页。
    (27)旧题郑樵《六经奥论》卷三《诗经·商鲁颂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84册,第64页。
    (28)李樗、黄櫄《毛诗集解》卷一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册,第329—330页。
    (29)此段论述见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三,又明人董斯张辑《吴兴艺文补》(明崇祯六年刻本)卷一六录叶梦得《经籍论》十二则,此其一。
    (30)陈寿《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册,第82—83页。
    (31)陈启源从王应麟说,《困学纪闻》引叶氏语谓:“汉世文章无引《诗序》者。魏黄初四年铭云:《曹风》刺远君子近小人。盖《毛诗序》至此始行。”“铭”,疑“诏”字之误。
    (32)姜炳璋《诗序补义》卷一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册,第162页。
    (33)黄中松《诗疑辨证》卷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册,第321页。
    (34)班固《汉书》卷八八《儒林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册,第3605页。
    (35)陆玑著,毛晋编《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明崇祯间虞山毛氏汲古阁刊《津逮秘书》本。
    (36)段玉裁《诗经小学》卷一,清嘉庆二年(1797)武进臧氏拜经堂刻本。
    (37)姚鼐《与陈硕士书》,《姚惜抱先生尺牍》卷六,清宣统元年(1909)小万柳堂刻本。
    (38)《毛诗集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册,第120页。
    (39)《诗补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册,第177页。
    (40)程廷祚《青溪集》卷三《骚赋论上》,民国间上元蒋氏修书屋排印《金陵丛书》(乙集)本。
    (41)《毛诗集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册,第422页。
    (42)《诗补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册,第372页。
    (43)《诗疑辨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册,第406页。
    (44)刘玉汝《诗缵绪》卷二、卷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7册,第591、648页。
    (45)顾炎武《诗本音》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41册,第48页。
    (46)万时华《诗经偶笺》卷二,明崇祯六年(1633)李泰刻本。
    (47)诚如刘勰谓辞赋“虽取熔经义,亦自铸伟词”,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解释道:“二语最谛。异于经典者,固由自铸其词;同于《风》《雅》者,亦再经熔湅,非徒貌取而已。”(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9页)
    (48)徐复观认为《左传》“以历史之事实解释《春秋》”“以史传经”(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167页)。汉赋用经,是以集部文献传经,可谓“以赋传经”,参见《汉赋用经考》一文相关论述。
    (49)章学诚《诗教上》,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上册,第60页。
    (50)葛洪《抱朴子》,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55页。
    (51)陆次云《与友论赋书》:“汉当秦火之余,典故残缺,故博雅之属,辑其山川名物,著而为赋,以代志乘。”(《北墅绪言》卷四,清康熙间增修本)袁枚《历代赋话序》:“古无志书,又无类书,是以《三都》《两京》,欲叙风土物产之美,山则某某,水则某某,必加穷搜博采,精心致思之功。……盖不徒震其才藻之华,而藏之巾笥,作志书、类书读故也。”(浦铣《历代赋话》卷首,清乾隆五十三年复小斋刻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