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言”字说——基于安大简《诗经》的考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Study on the Usage of the Word “Yan(言)” of The Book of Songs
  • 作者:夏大兆
  • 英文作者:Xia Dazhao;
  • 关键词:安大简《诗经 ; 异文 ; ; ; 人称代词
  • 英文关键词:The bamboo slips of The Book of Songs collected by Anhui University;;different ways of writing the same word;;Yan(言);;I;;The first person ' s address pronoun
  • 中文刊名:ZYWH
  • 英文刊名: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Research
  • 机构:安徽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7-10-15
  • 出版单位:中原文化研究
  • 年:2017
  • 期:v.5;No.29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的整理与研究”(16@ZH013);;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诗经》的整理和研究”(16JZDW013)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YWH201705004
  • 页数:7
  • CN:05
  • ISSN:41-1426/C
  • 分类号:18-24
摘要
诗经》中"言"字的用法非常复杂,尤其是部分"言"字能否当"我"讲,聚讼纷纭。将安大《诗经》简与《毛诗》对读可以发现,简本中"言"字已经大量使用,《葛覃》《芣苢》《汉广》《草虫》《汾沮洳》《墙有茨》诸篇简本"言"字的句式、用法与《毛诗》一致,但有四处重要的异文信息却为我们解决这一争议提供了契机。安大《诗经》简45、46、47、48号四只简正好可以与《毛诗》中的《秦风·小戎》对读,内容高度一致。《毛诗》该篇共三章,章十句,每章第七句皆作"言念君子",而简本三章该句皆作"我念君子"。《毛诗》三处"言"字,简本皆作"我"。另外安大《诗经》简74、75、76号简正好可以与《毛诗》中的《魏风·园有桃》对读,内容高度一致。其中《毛诗》中的"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简本作"心之忧,言歌且谣",今本"我"字,简本作"言"。这四处重要的异文信息说明毛传和郑笺把"言"解作"我"是有所本的。《诗经》中"言"可当"我"讲可能是方言成分的遗留。
        The use of the word"Yan(言)"in The Book of Songs is very complicated, especially whether some of the"Yan(言)"can be used as"I". The newly discovered bamboo slips of the Anhui university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have provided important inform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content of bamboo slips of No.46, 47, 45 and 48 of The Book of Songs of Anhui university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Qin Feng·xiao rong(秦风·小戎)"in"Mao shi(毛诗)". But there are three important words with different ways of writing. Each chapter seventh sentence in"Qin Feng·xiao rong(秦风·小戎)"is"言念君子", but the three sentences are"我念君子"in"Anda jian(安大简)". In addition, the content of bamboo slips of No.74, 75, 76 of the Book of Songs of Anhui university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Wei Feng·yuan you tao"(魏风·园有桃) in"Mao shi(毛诗)".But there is one important word with different way of writing. The sentence in"Wei Feng·yuan you tao"(魏风·园有桃)in"Mao shi"(毛诗)is"我歌且谣", but it is"言歌且谣"in"Anda jian(安大简)".The"Yan(言)"can be used as"I"in The Book of Songs may be a legacy of dialect elements.
引文
[1]刘淇.助字辨略[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谢纪锋编纂,俞敏监修.虚词诂林(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胡适.诗三百篇“言”字解[M]//古史辨:第三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4]杨树达.词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杨树达.与胡适之论诗经言字书[J].考古社刊,1937(6):347-351.
    [6]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4.
    [7]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8.
    [8]俞敏.《诗》“薄言”解平议[M]//俞敏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M].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10]田树生.诗经“言”字研究[C]//语言学论丛:第七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1]褚良才,梁伟民.说《诗经》中的“言”[J].学术月刊,1981(9):60.
    [12]赵伯义.读《诗》辨“言”[C]//诗经研究丛刊:第十六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13]丁晓良.《诗经》“言”字“我”义补证[J].古汉语研究,1989(3):64-68.
    [14]张祥友.也说《诗经》中的“言”字[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5):90-92,133.
    [15]郭小龙.略论《诗经》中的“言”字[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4):93-96.
    [16]夏传才.《诗经》的时代、地域和作者[M]//《诗经》讲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7]黄盛璋.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研究[J].中国语文,1963(6):63-72.
    [18]刘靖文.先秦出土文献第一人称代词[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1)毛传:“言,我也。”郑笺:“我告师氏者,我见教告于女师也。教告我以适人之道。重言“我”者,尊重师教也。”
    (2)“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郑笺:“楚,杂薪之中尤翘翘者。我欲刈取之,以喻众女皆贞洁,我又欲取其尤高洁者。之子,是子也。谦不敢斥其适己,于是子之嫁,我愿秣其马,致礼饩,示有意焉。”郑玄在疏通文意时间接注明了“言”应训作“我”。
    (3)凡标(1)(2)(3)等序号的引文,序号之间引文内容有省略。下同。
    (4)郑笺:“言,我也。”
    (5)“驱马悠悠,言至于漕”,郑笺:“夫人愿御者驱马悠悠乎,我欲至于漕。”
    (6)郑笺:“言,我也。遂,犹久也。”
    (7)“静言思之,躬自悼矣”,郑笺:“静,安。躬,身也。我安思君子之遇己无终,则身自哀伤。”
    (8)“彼汾沮洳,言采其莫”,毛传:“莫,菜也。”郑笺:“言,我也。于彼汾水渐洳之中,我采其莫以为菜。”
    (9)“言念君子,温其如玉”,郑笺:“言,我也。念君子之性温然如玉。”
    (10)“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孔疏:“升彼北山之上,我采其杞木之菜。”
    (11)郑笺:“今夜乡明,我见其旂,是朝之时也。”
    (12)上面10-15条,郑笺都训“言”为“我”。
    (13)“荏染柔木,言缗之丝”,孔疏:“有荏染然柔忍之木,是维可以为弓之干。我乃缗被之以丝,则有弦而成弓。”“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孔疏:“我非但以手携掣之,我乃亲示以其事之是非,庶其睹之而悟也。我又非但对面命语之,我又亲提撕其耳,庶其志而不忘。”据此,三“言”应训为“我”。
    (14)“言观其旂。其旂茷茷,鸾声哕哕”,郑笺:“我则观其旂茷茷然,鸾和之声哕哕然。”
    (15)毛传:“薄,辞也。”郑笺:“薄言,我薄也。”孔疏曰:“‘我’训经‘言’也。”
    (16)郑笺:“言,我也。我还归者,自庙反其燕寝。”
    (17)郑笺:“言,我也。”
    (18)“之子于狩,言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郑笺:“言,我也。”
    (19)“愿言思子,中心养养”,郑笺:“愿,念也。念我思此二子,心爲之忧,养养然。”
    (20)郑笺:“愿,念也。我念思伯,心不能已。”
    (21)“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孔疏:“何处得一忘忧之草,我树之于北堂之上,冀观之以忘忧伯也。”
    (22)郑笺:“言我愿思也。嚏,读当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孔疏:“言‘我则嚏’,解经‘言则嚏’。”
    (23)毛传:“怀,伤也。”郑笺:“怀,安也。女思我心如是,我则安也。”
    (24)“四牡庞庞,驾言徂东”,孔疏:“四牡之马庞庞然充实矣,当为我驾,我当乘之以往东都与诸侯行会同也。”“东有甫草,驾言行狩”,孔疏:“东都之界有广大之草,可以就而田猎焉。当为我驾此车马,我将乘之而往狩猎于彼。”据孔疏,此两“言”当训“我”。
    (25)“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毛传:“永,长。言,我也。我长配天命而行,尔庶国亦当自求多福。”
    (26)“永言保之,思皇多祜”,郑笺:“言,我。长我安行此道,思使成王之多福。”
    (27)郑笺:“星,雨止星见。夙,早也。文公于雨下,命主驾者:‘雨止,为我晨早驾。’欲往为辞。”
    (28)“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毛传:“宜,肴也。”郑笺:“言,我也。子,谓宾客也。所弋之凫雁,我以为加豆之实,与君子共肴也。宜乎我燕乐宾客而饮酒,与之俱至老。”
    (29)“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毛传:“彤弓,朱弓也,以讲德习射。弨,弛貌。言,我也。”
    (30)“睠言顾之,潸焉出涕”,郑笺:“言,我也。此二事者,在乎前世过而去矣,我从今顾视之,为之出涕,伤今不如古。”
    (31)“君子有酒,酌言尝之”,孔疏:“君子贤者有酒,令人酌此酒,我当与父兄室人尝而饮之。”据孔疏,此“言”亦当训为“我”。
    (32)“君子有酒,酌言献之”,孔疏:“君子之贤者有酒,令酌之,我当以此酒奏献之于宾,以行礼也。”
    (33)郑笺:“合言于繇为近。”
    (34)此64例中含下文“匪言勿言”中第一个“言”字。
    (35)本句两“言”字,前面的作名词,后面的作动词,分开统计。
    (36)此13例中不含“匪言勿言”中第一个“言”字。
    (37)毛传:“干、言,所适国郊也。”
    (38)毛传:闲闲,动摇也;言言,高大也。郑笺:“言言,猶孽孽,将坏貌。”
    (39)郑笺:“兴,起也。夜卧起宿于外,忧不能宿于内也。”此句中“言”,王引之《经传释词》认为是语词;杨树达《词诠》认为是语中助词,无义;向熹《诗经词典》认为是连词,连系两个动词,相当于“而”。兆按:疑此“言”亦当训为“我”,“我夜卧起而出宿于外”,文从句顺,与前面“薄言、愿言”等句式、用法一致。但毛传、郑笺、孔疏未作具体注解,姑置于此。
    (40)毛传:“燕而尽其私恩。”郑笺:“祭祀毕,归宾客豆俎,同姓则留与之燕。所以尊宾客,亲骨肉也。”
    (41)郑笺:“僖公之时,君臣无事,则相与明义明德而已。洁白之士,群集于君之朝,君以礼乐与之饮酒,以鼓节之,咽咽然至于无筭爵,则又舞燕乐以尽其欢。”
    (42)如北宋学者邢昺在《尔雅·释诂》“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郭璞注:“‘言’见《诗》。”下疏曰:“云‘言’见《诗》者,《周南·葛覃》云‘言告师氏,言告言归’是也。”可见到北宋邢昺给《尔雅》作疏时,《诗经》中“言”可训“我”都无异议。
    (43)但他又在《小雅·采绿》“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下曰:“言君子若归而欲往狩耶,我则为之韔其弓。欲往钓耶,我则为之纶其绳。”很显然,朱熹把这两个“言”都训作了“我”。从朱熹的注释来看,他可能认为《诗经》中“言”字也有当“我”讲的。
    (44)宋代的古文献学受了刘知几特别是中唐以来疑经辨伪思想的影响,自宋仁宗庆历年间,风气大变,出现怀疑注疏乃至经书,以及探求义理的普遍倾向。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曰:“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训诂而不凿。《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经义》行,视汉儒之学若土梗。……陆务观曰:‘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朱熹在《文集》和《语类》等著作中,所辨古今书籍很多,遍涉经史子集,多达五十余种,但不够严谨,轻改轻删。他的三传弟子王柏作《书疑》,动辄以脱简为辞,妄为移补(详见《四库提要·经部·书类存目一》);作《诗疑》,于《诗经》原文多加删削,并以淫诗为名删诗达32篇之多(详见《四库提要·经部·诗类存目一》)。此虽不能尽归咎于朱熹,但也不能否认他的影响。此风一开,延至明代,更为普遍和严重。(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9、323页)
    (45)王引之:《经传释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97页。俞敏《<诗>“薄言”解平议》(《俞敏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认为王氏“有点儿‘更张太甚’。王念孙这个人好改古书,好破旧说并不比段玉裁差……像《简兮》的‘公言锡爵’的言,历来都当‘说’讲。后代的人不先把《诗序》‘有德者居下位’这层意思驳倒,就难改这个字的旧解。他并不是非得用这条儿来壮声势不可,也勉强拉过来,未免贪多。谁有怀疑可以看看‘繇’底下:他们爷儿俩写了跟一部《道德经》那么长的文章,想改动《大诰》等篇字的次序。不幸是跟出土的三体石经不合--白费劲!”
    (46)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9页。今按:马氏此处可能是试图调和《诗经》中“言”既可作语词又可作第一人称代词“我”讲的矛盾,故认为“我”也是语词,其说可疑。今本《诗经》中“我”字共出现588次,无作语词者。(参夏传才主编《诗经学大辞典》,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下册第970页;向熹编著《诗经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542页)另宗福邦等主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43页)“我”字条下共列52个义项,其中第39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训“我”为“发声之词”、第40据陈奂《诗毛氏传疏》训“我”为“助词”,此两义项甚为可疑,陈奂曾请教过二王父子,马、朱、陈的观点可能都受到王引之观点影响。
    (47)汉初传《诗》有多家,《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总括曰“凡《诗》六家”,即齐、鲁、韩诗今文三家,毛诗古文一家,以及齐后氏、齐孙氏两家。又《汉书·楚元王传》曰:“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元王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世或有之。”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出土《诗经》残简170余条,不同于今文三家诗和古文毛诗,当是汉代的另一个《诗》传本。由此可见,汉代《诗经》传本之多,其间必然有大量的异文和传注信息。
    (48)陈寿祺:《与王伯申詹事论古韵书》,《左海文集》卷四下,《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164页。
    (49)向熹:《论<诗经>语言的性质》,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桂林),1997年。
    (50)王健庵(《<诗经>用韵的两大方言韵系》,《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从语音上把《诗经》用韵分为东土方言和西土方言两大音系。
    (51)“五经”其他几经属于官方雅言系统,不大可能有方言成分遗留。也有学者认为:“在《诗经》之中,专门表第一人称的‘我’已经存在,并且十分成熟”,“‘我’以其专指的特殊身份将指称功能相对较弱的‘言’字排除出局。这是语言内部规律起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言’字当‘我’讲仅存于《诗经》的原由所在”。(郭小龙:《略论<诗经>中的“言”字》,《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俞敏先生(参前注)认为“言”当“我”讲“在上一句说的是另外一个人的时候最显著”,“为什么《诗经》以下没人用了呢?因为底下先秦的人们不再写那种音节齐整的韵文了。”
    (52)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认为“余”“予”读音相同,两者只是写法上的差异。王力赞同周的观点,认为“余”“予”在用法上没有区别,记录的是同一个代词。张玉金(《西周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曰:“一般说来,在出土文献中写作‘余’,而在传世文献中写成‘予’。如在西周金文中只用‘余’而不用‘予’,而在《诗经》、《尚书》中只用‘予’。”
    (53)根据张玉金(《殷墟甲骨文代词系统研究》,《文史》第42辑,中华书局2006年版)对《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的统计:第一人称代词“我”共计有611次,其中主语410次,宾语141次,定语60次;“余”共计有170次,其中作主语146次,作宾语24次;“朕”共计有30次,其中主语11次,定语19次。
    (54)先秦传世文献统一作“吾”,但出土文献字形多样:“”“”“鱼”“敔”“吴”,学界一般认为这些字与“吾”相通。
    (55)出土文献中或作、、怡。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