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以生态史观论周诗的社会文化功能(之三)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unctions of Zhou Poems with the View of Ecological History(Ⅲ)
  • 作者:吕锤宽
  • 英文作者:LU Chuikuan;
  • 关键词:诗经 ; 周诗 ; 左传 ; 孔子 ; 生态史观
  • 中文刊名:HZWH
  • 英文刊名:Huangzhong(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 机构: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8-12-06
  • 出版单位: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年:2018
  • 期:No.128
  • 语种:中文;
  • 页:HZWH201804013
  • 页数:13
  • CN:04
  • ISSN:42-1062/J
  • 分类号:96-108
摘要
政治层面言之,周朝为人类历史的理想社会,突出的文化现象为"礼乐之邦",其关键元素为音乐,从文本言之,即当时所通称的"诗"或"周诗"。经由《春秋左传》《孔子家语》《吕氏春秋》《墨子》等先秦文献的归纳分析,流传于春秋至战国期间的诗歌,部分曲目并未见于经孔子删订的305篇本《诗经》,故可如此推论,以置入周代社会观察,流传于周代社会者,为三千余首本的《周诗》。周代社会包括诸侯君主、卿大夫与诸子百家、谋士,从宴飨燕乐嘉宾,以至于诸侯国之间的政治交涉、思想阐述,都广泛地歌诗或爰引诗歌。以运用诗歌的型态以及使用场合的不同,从生态史观察,可将周诗的社会功能分为:称诗以表政治态度、赋诗以娱宾或观志、引诗以阐述思想见解。本文之论认为,周代的诗歌并非局限于民间(如:国风)或宫廷(如:小雅、大雅),而为普遍流传于社会各层面生活的文化现象。
        
引文
(1)“诗三百……”,出处参见《黄钟》2018年第2期第5页;“不学诗”,引自[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卷十七,台北:艺文印书馆2013年版,第150页。
    (2)[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卷九,第81页。
    (3)[邶风·雄雉]诗,参见[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二,台北:艺文印书馆2013年版,第56-57页。
    (4)“孔子任鲁中都宰至去鲁十四年而反”,引自[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史记》,武英殿刊本:台北:艺文印书馆2011年版,卷四十七,第763-764页,第770页。
    (5)“哀公问政于孔子”,引自[魏]王肃注:《孔子家语·贤君》;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版,卷三,第20页。
    (6)[泂酌]诗第一章,引自[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十七,第622页。
    (7)“叔孙穆子奔齐,昭子继立”,引自[魏]王肃注:《孔子家语·正论解》,卷九,第33-34页。
    (8)周任事迹,参见[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台北:艺文印书馆2013年版,卷四,第71页。
    (9)“周任有言:为政者不私赏……”,参见[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四十三,第743页。
    (10)[抑]第二章,引自[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十八,第645页。
    (11)“孔子与程子言”,引自[魏]王肃注:《孔子家语·致思》,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版,卷二,第10-11页。
    (12)[野有蔓草]首章,引自[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四,第182页。
    (13)“孔子困于陈蔡间”,引自[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在厄》,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版,卷五第19-20页。
    (14)[何草不黄]第二章诗,引自[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十五,第528页。
    (15)“孔子厄于陈蔡”,以及”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参见[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史记》,武英殿刊本,卷四十七,第768-769页。
    (16)“孔子观周见金人有感”,引自[魏]王肃注:《孔子家语·观周》,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版,卷三,第4-6页。
    (17)[大叔于田]第一章诗,引自[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四,第163页。
    (18)[简兮]第二章诗,引自[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二,第100页。
    (19) “孔子适卫颜刻仆”,引自[魏]王肃注:《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版,卷九,第9-10页。
    (20)[车辇]第五章诗,引自[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十四,第485页。
    (21) “卫灵公使孔子为次”,引自[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史记》,武英殿刊本,卷四十七,第765页。
    (22)[下武]第三与第四章,引自[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十六,第581页。
    (23)[民劳]第一章诗,引自[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十七,第630-631页。
    (24) “孔子称颂子产治绩”,参见[魏]王肃注:《孔子家语·正论解》,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版,卷九第37-38页;该文并载及:孔子与子产相友,如兄弟。孔子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25) “受小共大共……”,参见[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弟子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版,卷三,第8页。
    (26)[长发]第五章诗,引自[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二十,第802页。
    (27)“孔子适齐”,引自[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史记·孔子世家》,武英殿刊本,卷四十七,第761-762页。
    (28)“齐景公问孔子以厘王庙灾”,引自[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六本》,卷四,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3页。
    (29)“孔子对其门人专长的评语”,参见[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卷十一,第96页。
    (30)引自[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卷一,第8页。
    (31)[淇澳]诗,参见同前注([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三,第126-128页。
    (32)引自《论语·八佾》,参见同上注([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卷三,第26-27页。
    (33)[硕人]诗,参见[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三,第129-131页。
    (34)引自[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八,第70页。
    (35)[小旻]诗,参见同前注([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十二,第412-414页。
    (36) 《孝经》引诗“夙夜匪懈”,参见[汉]郑玄注、[清]皮锡瑞疏:《孝经郑注疏》,《四库备要》本,卷上,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69年版,第13页。
    (37)[蒸民]第四章原文,参见[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十八,第675页。
    (38)引自[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武英殿刊本,卷七十四,第939页。
    (39)“惠王问孟子以利国”,参见[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史记·魏世家》武英殿刊本,卷四十七,第735页。
    (40)孟子引[灵台]诗,引自[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卷一上,台北:艺文印书馆2013年版,第10-11页。
    (41) 《毛诗》本[灵台],参见[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十六,第579-581页。
    (42) “咸丘蒙问”,引自[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卷九(上),第164页。
    (43) 《荀子》引诗[尸鸠在桑],参见[周]荀况撰、[唐]杨惊注:《荀子》,《四库备要》本,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0年版,卷一,第3页。
    (44) 《毛诗》本[鸬鸠],参见[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七,第271-272页。
    (45)[小明]诗,参见[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十三,第445-447页。
    (46)[小受]第六章,参见[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十二,第414页。
    (47)[何人斯]全篇,参见[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十二,第425-428页。
    (48)荀况引用之[噏噏呰呰],参见[周]荀况撰、[唐]杨惊注:《荀子》,《四库备要》本,卷一,第7页。
    (49)该章诗全文,参见[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十二,第412页。
    (50)[追琢其章]原文,参见[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十六,第558页。
    (51)荀况的引诗,参见[周]荀况撰、[唐]杨惊注:《荀子》,《四库备要》本,卷六,第4页。
    (52)荀况的引诗[颙颙印印],参见[周]荀况撰、[唐]杨惊注:《荀子》,《四库备要》本,卷十六,第7页。
    (53) 《毛诗》本[颙颙印印]诗,参见[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十七,第628页。
    (54) <荡之什·桑柔>的第11章[维此良人],参见[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十八,第657页。
    (55)荀况引诗[匪上帝不时],参见[周]荀况撰、[唐]杨惊注:《荀子》,《四库备要》本,卷三,第11页。
    (56) 《毛诗》[荡]第七章全文,参见[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十八,第643页。
    (57) <王制篇>全文,参见[周]荀况撰、[唐]杨惊注:《荀子》,《四库各要》本,卷五,第1-12页;[天作高山]的引诗,卷五,第6页。
    (58) <天论篇>全文,参见[周]荀况撰、[唐]杨惊注:《荀子》,《四库备要》本,卷十一,第9-14页;[天作高山]的引诗,参见卷十一,第11页。
    (59) 《荀子》的该篇引诗,参见[周]荀况撰、[唐]杨惊注:《荀子》,《四库备要》本,卷六,第7页。
    (60) <周颂·执竞>原诗,参见[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十九,第720页。
    (61)该章诗计有9句,参见[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二十,第80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