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文学创作与中唐文化思想转型——以《秋怀诗十一首》为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Han Yu's Literary Works and the Intellectual Transition in Mid-Tang: On Autumn Sentiments: Eleven Poems
  • 作者:李泊汀
  • 英文作者:Li Boting;
  • 关键词:韩愈 ; 《秋怀诗十一首》 ; 思想史 ; 文学史
  • 中文刊名:GDSK
  •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 机构: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
  • 出版日期:2019-03-19 11:40
  • 出版单位:广东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196
  • 语种:中文;
  • 页:GDSK201902021
  • 页数:7
  • CN:02
  • ISSN:44-1067/C
  • 分类号:182-188
摘要
韩愈《秋怀诗十一首》是他短篇诗歌的代表作品。不为人注意的是,这组作品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悲秋文学的革新之作。组诗从自然和人生两个主题,反思了宋玉以来的秋诗传统。自然方面,韩愈对时间和生命的关系提出了异于前人的认知,形成了一种基于生命意志的自然观。人生方面,韩愈从儒家思想中获得了自我认同,形成了一种追求内在道德修养的人生观。积极面对自然和人生之秋的价值体系,反映出从中唐开始,文学及社会文化转型的大趋势。而诗歌呈现出来"学人之诗"的独特审美意识,也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韩诗的文学史意义。
        
引文
(1)古代的诗评可参见[唐]韩愈:《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册,钱仲联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561~562页。该书以外,对全部十一首诗做过解析的还有[清]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卷八,《读集三》,《清代学术笔记丛刊》第53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451页,以及日本学者久保天随、森槐南、清水茂等人。他们的解读分别见:韩愈:《韓退之詩集》。《久保天随訳解》上卷,東京:国民文庫刊行会,1928年,第133~157页;[日]森槐南:《韓詩講義》,東京:文会堂書店,1916年,第135~178页;[日]清水茂:《韓愈》,東京:岩波書店,1958年,第49~70页。组诗的专门研究有:[美]Charles Hartman,Language and allusion in the poetry of Han Yüthe"Autumn sentiments",Ann Arbor,Mich.: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1996.[美]Stephen Owen,The poetry of Meng Chiao and Han Yü,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5,pp.255-269.李建昆:《韩愈秋怀诗十一首试析》,《韩孟诗论丛》,台北:秀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第58~69页。[日]松本肇:《唐代文学の視角》,東京:研文社,2006年,第56~86页。
    (2)[法]Nicolas Chapuis,Tristes automnes:poétique de l’identitédans la Chine ancienne,Paris,Librairie You Feng,c2001,pp.39-41.
    (3)[日]小尾郊一:《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邵毅平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4页。[日]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0页。
    (4)如东晋诗人孙绰的《秋日》及南朝齐谢惠连的《秋怀》等。参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册,逯钦立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01~902页、第1194页。
    (5)《中国诗歌原理》第35~39页。
    (6)(7)(9)(13)(14)(22)(24)(25)(31)(34)《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册,第541~542、554、556、544、560、549、551、558、545、547页。
    (8)《秋怀诗十一首》各篇用典的统计参见Language and allusion in the poetry of Han Yü:the"Autumn sentiments",pp.133-134。
    (10)[魏]王弼注、[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注疏》,台北:学生书局,1999年,第274页。
    (11)参见方东美:《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孙智燊译,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2~33页。
    (12)[清]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第451页。
    (15)(20)(32)(45)Language and allusion in the poetry of Han Yüthe"Autumn sentiments",p.141,p.147,p.143,pp.135-136.
    (16)《求阙斋读书录》,第451页上;《韓詩講義》上册,第135~137页;《唐代文学の視角》,第74~78頁。
    (17)《韩孟诗论丛》下册,第68页。
    (19)[宋]葛立方:《韵语阳秋》第十一卷,[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65页。
    (21)[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下册,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卷五十一,第1307页。
    (23)(33)[日]川合康三:《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刘维治、张剑、蒋寅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48、146~149页。
    (26)吴元丰:《〈大学〉〈中庸〉〈孟子〉论“诚”之差异》,台湾:《鹅湖月刊》,2011年第432期,第43~54页;2011年第433期,第19~27页。
    (27)[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七,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679~695页。
    (28)(29)(37)[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1、29、157页。
    (30)这里借用了松本肇的说法,参见《唐代文学の視角》,第68页。
    (35)[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第三十卷,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02页;程学恂:《韩诗臆说》卷二,台北:商务印书馆,1970年,第36页;《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册,第555页。
    (36)《送孟东野序》,[唐]韩愈:《韩昌黎文集注释》上册,阎琦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348页。
    (38)[清]陈沆:《诗比兴笺》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6页。
    (39)[美]包弼德(Peter K.Bol):《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刘宁译,《中国学术》第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78页。
    (40)何寄澎:《悲秋---中国文学传统中时空意识的一种典型》,台湾:《台大中文学报》,1995年第7期,第90页。
    (41)相关统计根据《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常振国、绛云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作者篇目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以及北京大学“全唐诗分析系统”和“全宋诗分析系统”。
    (42)查屏球:《唐学与唐诗:中晚唐诗风的一种文化考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26页。
    (43)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69~470页。
    (44)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第二册,霍慧玲点校,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1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