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尚武”到“崇文”——漫谈中华文化精神风貌之变迁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ransition in Chinese Culture:form adoration of martialism to preference of civility
  • 作者:黄朴民 ; 诸葛瑞强
  • 英文作者:Huang Pumin;Zhuge Ruiqiang;
  • 关键词:中国历史 ; 先秦时期 ; 兵学文化 ; 古代教育 ; 尚武精神 ; 文化转型
  • 中文刊名:JSLS
  • 英文刊名:Military History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9-28
  • 出版单位:军事历史
  • 年:2018
  • 期:No.224
  • 语种:中文;
  • 页:JSLS201805011
  • 页数:9
  • CN:05
  • ISSN:11-1633/E
  • 分类号:64-72
摘要
中国在文化精神与民族性格塑造上,存在着一种由"尚武"到"崇文"、由阳刚而阴柔、由积极进取转为消极守成的历史转型。先秦时期无论是社会风尚,教育内容,还是学术构建重心、图书目录的分类,"尚武"精神的积极弘扬与全面渗透,都是当时精神文化活动的主旋律。汉、唐时期,尽管"崇文"的风尚越来越炽热,但"尚武"精神魂魄犹存,汉唐雄风依然凌厉而高扬。领略"建安风骨",或者品读唐人的"边塞诗",能感受到当时人们慷慨激昂、遒劲豪迈的阳刚之气,那种悲凉沉郁、睥睨天下的风骨气概。但是,宋代以降,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风貌逐渐受到严重的消蚀与衰减,过度"崇文"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的弥漫,使得本应双头并进的"允文允武"的平衡被打破,也使得中国的民族性格中,多少欠缺了一些刚毅坚强的钙质,不利于当代国民国防意识的培育,这显然是值得反思的文化现象。
        
引文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七,成公十三年,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149页。
    (2)《春秋左传正义》卷37,第4318页。
    (1)《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1-3,《周南·兔罝》,第590页。
    (2)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武士与文士之蜕化,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85页。
    (3)《春秋左传正义》卷28,成公十六年,第4164页。
    (4)《春秋左传正义》卷41,第4390页。
    (5)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雲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74页。
    (6)《毛诗正义》卷6-4,《秦风·无衣》,第794-795页。
    (7)杨伯峻:《论语译注》,《为政篇第二》,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29页。
    (8)《论语译注》,《颜渊篇第十二》,第181页。
    (9)《春秋左传正义》卷50,第4558页。
    (1)王震撰:《司马法集释》卷上《仁本第一》,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17页。
    (2)《春秋左传正义》卷15,僖公二十二年,第3937页。
    (3)[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卷8,《小匡第二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13页。
    (4)《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17,《月令》,第2987页。
    (5)《春秋左传正义》卷3,第3748页。
    (6)《国语集解》,《周语上第一》,第21页。
    (7)《毛诗正义》卷8-1,《豳风·七月》,第833页。
    (8)《十三经注疏》卷29,《周礼注疏·大司马》,第1804页。
    (9)《礼记正义》卷17,《月令》,第2993页。
    (1)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神话与诗·说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第198-199页。
    (2)《毛诗正义》序,第568页。
    (3)《礼记正义》卷28,《内则》,第3186页。
    (4)《毛诗正义》卷5-2,《齐风·猗嗟》,第752页。
    (5)《礼记·郊特牲》有“朱干设钖。冕而舞大武”之语,意谓手执装有铜盾饰的朱漆盾牌,盛装服晚跳大武舞。也是武舞为重要军事训练形式之一种的重要证据。
    (6)[汉]伏胜撰,[清]郑玄注,[清]陈寿祺辑校:《尚书大传》卷3,《周传》,四部丛刊景清刻左海文集本。
    (7)参见王晖:《庠序;商周武学堂考辨---兼论周代小学大学所学内容之别》,《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3期。
    (8)参见王贵民:《商周制度考信》,中国台湾:明文书局,1989年,第241-246页。
    (9)参见罗琨、张永山:《中国军事通史》第1卷《夏商西周军事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38页。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70,《傅常郑甘陈段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015页。
    (2)《汉书》卷30,《艺文志·兵书略》,第1762页。
    (3)《汉书》卷24上,《食货志第四上》,第1127页。
    (4)《汉书》卷30,《艺文志·兵书略》,第1763页。
    (5)《汉书》卷30,《艺文志·序》,第1701页。
    (6)即《孙子兵法》。
    (7)即《孙膑兵法》。
    (1)参见江庆柏:《汉初墓葬与汉初思想的儒学特征》,《孔子研究》1987年第3期。
    (2)《汉书》卷30,《艺文志·兵书略》,第1758页。
    (3)《汉书》卷30,《艺文志·兵书略》,第1759页。
    (4)《汉书》卷30,《艺文志·兵书略》,第1760页。
    (5)《汉书》卷30,《艺文志·兵书略》,第1762页。
    (6)班固《汉书·艺文志》源于刘歆《七略》,而刘歆承其父业“总括群书,撮其指要,著为《七略》。”《隋书·经籍志》,又源于刘向之《叙录》。
    (7)[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59页。
    (8)吴毓江撰:《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39-440页。
    (1)章太炎:《国故论衡》卷下,《诸子学九篇·原儒》,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49-150页。
    (2)《汉书》卷88,《儒林传第五十八》,第3596页。
    (3)[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第3册卷18,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94页。
    (4)[宋]释文莹撰:《湘山野录》,明津逮秘书本。
    (1)[宋]司马光撰:《涑水记闻》,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2)[宋]王銍撰:《默记》,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3)《鲁迅全集》第5卷,《最艺术的国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85页。
    (4)参见许保林:《中国兵书知见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
    (5)参见刘申宁:《中国兵书总目》,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