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与南洋:“客家”的他称与自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冷剑波 ; 曹树基
  • 关键词:客家 ; 南洋 ; 自称 ; 文化认同 ; 建构过程
  • 中文刊名:SSJI
  • 英文刊名:Academics
  • 机构: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
  • 出版日期:2018-05-15
  • 出版单位:学术界
  • 年:2018
  • 期:No.240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全球客家通史”(17ZDA194)子项目“客家向海外的拓展”;; 2016年度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客家华人华侨(梅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创新团队建设”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SJI201805006
  • 页数:13
  • CN:05
  • ISSN:34-1004/C
  • 分类号:58-70
摘要
学界一般认为,"客家"这一具有族群观念的名称是建构的结果。但是,"客家"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自称"究竟产生于何时、何地,却不明确。根据国内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到客家存在一个由中性的"他称"到歧视性的"他称",再到少数文化精英"自称"的演化脉络。在海外客家人聚集的南洋地区民间文献中,至迟在19世纪中期,一种跨地域的、为一般客籍民众所普遍接受的客家"自称"即已出现。海外客家文化认同观念的成熟和定型,对于国内客家意识的高涨起到了关键性的"反哺"作用。
        
引文
[1]参见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载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98-399页;周建新:《客家文化的研究历程与理论范式》,《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2]罗香林:《客家源流考》,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89年,第42页。
    [3]肖文评:《“客家”称谓之始与永安社会——以清初屈大均〈永安县次志〉为中心》,《嘉应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第18页。
    [4]陈春声:《论1640-1940年韩江流域民众“客家观念”的演变》,《客家研究辑刊》2006年第2期,第2页。
    [5][10][澳]梁肇庭:《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族群性:客家人、棚民及其邻居》,冷剑波、周云水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4、45页。
    [6]彭兆荣:《宁化石壁村的族性认同》,《读书》2000年第10期,第131页。
    [7]陈世松:《论四川客家研究的潜在价值》,陈世松:《四川与客家世界:第七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5年,第86页。
    [8]曹树基:《中国东南地区的地权分化与阶级分化》,《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第69页。
    [9]刘丽川:《“客家”称谓年代考》,《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102-105页。
    [11][清]张进箓、屈大均:《永安县次志卷十》康熙年间刻本。
    [12][清]屈大均:《翁山文外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4册。
    [13][清]张尚瑗:《潋水志林》卷三十一“保甲”。
    [14][清]张尚瑗:《潋水志林》卷三十二“条议”。
    [15][清]张尚瑗:《请禁时弊详文》,《乾隆兴国县志》卷十六。
    [16]曹树基:《赣闽粤客家社会的形成》,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第十四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3页。
    [17][清]杨圀年、黄鹤雯:《石城县志》卷七。
    [18]刘平:《被遗忘的战争——咸同年间土客大械斗研究(1854-1867)》,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页。
    [19]参见嘉庆《增城县志》卷一“客民”、咸丰《开平县志》卷二十一“前事四”、光绪《新会乡土志》等。
    [20][清]陈树芝:《揭阳县志》清雍正年间刻课本。
    [21]谭树林:《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客家源流研究》,《学术研究》2007年第9期,第40页。
    [22][23][24]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影印本),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5、7、10页。
    [25]温春香:《从“流民”到“客家”:客家族群意识的兴起与变化》,罗勇、徐杰舜:《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3页。
    [26][清]徐旭曾:《丰湖杂记》,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编》,香港:中国学社,1965年,第297-299页。
    [27][清]林达泉:《客说》,邓玉伦:《大麻风华》,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92页。
    [28][清]张榕轩、张耀轩:《梅水诗传》,印尼张洪均私人影印本,2005年,第4页。
    [29]张应斌、谢友祥:《黄遵宪的客家源流观》,《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78-80页。
    [30]赖际熙:《崇正同人系谱(重印版)》,香港:学海书楼,2000年,第8-9页。
    [31]参见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影印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32]参见罗香林:《崇正总会三十周年纪念特刊》,香港:香港崇正总会出版部,1950年。
    [33][日]饭岛典子:《近代客家社会的形成:在“他称”与“自称”之间》,罗鑫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30-133页。
    [34]客属年刊编委会:《客属年刊银禧纪念号》,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1956年,第6页。
    [35][36][新加坡]陈育崧、陈荆和:《新加坡华文碑铭集録》,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部,1970年,第94-98、17页。
    [37][马]王琛发:《客家先贤与马来西亚槟城海珠屿大伯公探析》,《八桂侨刊》2014年第3期,第31页。
    [38][马]安焕然:《柔佛客家人的移殖与拓垦》,新山:南方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6页。
    [39]槟城嘉应会馆186周年纪念特刊编委会:《槟城嘉应会馆成立一百八十六周年暨举办马来西亚嘉联会第三十六届代表大会纪念特刊》,槟城:嘉应会馆,1987年,第13页。
    [40]石沧金:《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08页。
    [41]马来文对客家的翻译为“Hakka”,与英文相同。
    [42]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手册》,2003年,第30-40页;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2015年度全国代表大会纪念刊》,2015年,第73-77页。
    [43][44][日]饭岛典子:《近代客家社会的形成:在“他称”与“自称”之间》,罗鑫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33,24、32、162页。
    [45]Yen Ching-hwang,“Early Hakka Dialect Organizations in Singapore and Malaya,1801-1900”.谢剑、郑赤琰:《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94年,第704页。
    [46]J.D.Vaughan,“Notes on the Chinese of Pinang”,in the Journal of India Archipelago and Eastern Asia,Vol.8,1854,p.14.
    [47][新加坡]李叔飞:《民国领事戴淑原与槟城华人社会权力结构变迁——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亚太研究论坛》2010年第9期,第110页。
    [48]Manjit S.Sidhu and Gavin V.Jones,Population Dynamics in a Plural Society:Peninsular Malaysia,Kuala Lumpur:UMCB Publication,1981,p.266.
    [49]Lee Siow Mong,“The Hakkas”,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Vol.53,1980,p.107-109.
    [50]洪惟仁、曹逢甫:《峇峇语的闽南语方言鉴定》,王建设、孙汝建:《汉语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6页。
    [51][马]刘崇汉:《马来西亚华人社团》,槟城:马来西亚嘉应属会联合会,2016年。
    [52]马来亚华人矿务总会:《马来西亚锡矿工业的发展与没落》,内部印刷,2001年,第12-18页;王琛发:《异乡开埠:客家矿商在马来亚的成与败》,房学嘉、冷剑波等:《客家商人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94-399页。
    [53][英]巴素:《东南亚之华侨》,郭湘章译,台北:正中书局,1966年,第394页。
    [54][55]李恩涵:《东南亚华人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年,第188、112页。
    [56]王媛、曹树基:《回闽路程:香火堂与移民先祖之祭》,《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4期,第152页。
    [57]P.C.Campbell,Chinese Coolie Emigration,London University M.S.Thesis,1932.转引自李恩涵:《东南亚华人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年,第189页。
    [58]Frederik Barth,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Boston:Waveland Press,1969,p.9.
    [59]汪晖:《民族主义研究中的老问题与新困惑——关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民族主义研究》,载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9-1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