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实践中的神圣性——兼论伊利亚德的“宗教的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王欣
  • 关键词:神圣 ; 世俗 ; 宗教 ; 个体化
  • 中文刊名:MZLT
  • 英文刊名:Minzu Tribune
  • 机构: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25 10:15
  • 出版单位:民族论坛
  • 年:2019
  • 期:No.399
  • 语种:中文;
  • 页:MZLT201901008
  • 页数:5
  • CN:01
  • ISSN:43-1009/C
  • 分类号:52-56
摘要
神圣与世俗在西方宗教研究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但是神圣的表征与生活中的"实在"紧密相关,"神圣"通过"世俗"来显现自己。神圣与世俗的区分仅出自人类对其的最初体验并赋予其不同的意义,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特别是在中国的信仰体系中,其杂糅性进一步加深。因此,神圣与世俗并不总是从一而终地存在于一个主体或一个群体中,也不是在所有的时间和空间中处于相同的位置,而是根据"人"这一主体的不同需求和目的以及对生命的体验来进行选择。
        
引文
(1)[法]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4页。
    (2)[德]鲁道夫·奥托著、成穷、周邦宪译:《论神圣——神圣观念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与理性之关系的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页。
    (3)[德]鲁道夫·奥托著、丁建波译:《神圣者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4)[罗马尼亚]伊利亚德著、王建光译:《神圣与世俗》,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5)龚锐:《圣俗之间——西双版纳傣族赕佛世俗化的人类学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页。
    (6)[罗马尼亚]伊利亚德著、王建光译:《神圣与世俗》,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5页。
    (1)[罗马尼亚]伊利亚德著、王建光译:《神圣与世俗》,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119页。
    (2)[德]鲁道夫·奥托著、丁建波译:《神圣者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41页。
    (3)[罗马尼亚]伊利亚德著、晏可佳、姚蓓琴译:《神圣的存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页。
    (4)纳西族称“顶天柱”,怒族称“中柱”。
    (5)王宗昱:《宗教经验及其文化价值——以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6)此内容基于笔者2011年7月在云南贡山县丙中洛怒族村寨的田野调查所认知。
    (7)[罗马尼亚]伊利亚德著、王建光译:《神圣与世俗》,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1)[罗马尼亚]伊利亚德著、晏可佳、姚蓓琴译:《神圣的存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8页。
    (2)龚锐:《圣俗之间——西双版纳傣族赕佛世俗化的人类学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6页。
    (3)龚锐:《圣俗之间——西双版纳傣族赕佛世俗化的人类学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3页。
    (4)[法]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56页。
    (1)[法]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8页。
    (2)张祎娜.:《中西宗教中“神圣与世俗”关系的异同比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6期。
    (3)侯杰,范丽珠:《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1页。
    (4)侯杰,范丽珠:《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0页。
    (5)侯杰,范丽珠:《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0页。
    (6)侯杰,范丽珠:《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8-103页。
    (1)林语堂:《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2页。
    (2)[法]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59页。
    (3)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21页。
    (4)侯杰,范丽珠:《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